为偶像之死而伤感,痛苦都是真实的

2016-03-04 17:56
南都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单方面伤感心理医生

@银河里的鱼:为什么斯内普教授去世会让我这么伤心?毕竟我不能算真的认识他啊。

小南: 虽然现实中偶像们似乎离你很远,但事实上你很熟悉他的音容笑貌。尽管你们的关系是单方面的,但偶像的离去带给你的痛苦也是真真切切的。

全世界每天大概有15万人死亡,但只有其中的极少数会在人群中引起大规模哀悼。为一个你没见过一面的明星之死而伤感是一种奇怪的体验,如果以旁观者的心态审视自己,你立刻会发现问题所在:为什么会为一个没有交往,甚至从来不知道你的存在的人悲伤不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大概是“准社会交往”的产物。1956年,社会学家霍顿和沃尔在《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准社会交往”这个概念 ,用来描述人们对素未谋面或者接触甚少的公众人物产生的深厚亲密感甚至依恋,并由此发展出一种想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这里所说的公众人物可以是主持人、演员、运动员等真实存在的明星,也可以是动画角色之类的虚构人物。尽管这种关系是单方面的,其紧密程度却丝毫不亚于普通的人际交往。事实上,偶像的吸引力正是源自准社会交往的单向性:粉丝与偶像产生共鸣,然后在虚幻的完美关系中认为自己得到了无条件的接纳与支持,而且完全不会遇到世俗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和纠纷。人们享受自己和偶像之间的联系,并且和其他粉丝分享这种快乐。

当你生命中有人去世时,哀悼的过程事实上会帮你维持与重构自我。然而在准社会交往中,你并不会被邀请参加葬礼或者追悼会,因此情绪无法得到释放。更要命的是,你的伤感常常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甚至还会招来嘲笑。

无怪乎粉丝们会投奔社交网络进行蜡烛传递活动,将原本非常私人的哀悼仪式公开化。普渡大学的传播学教授斯帕克斯如此解释这种行为,“通过跟其他与死者拥有准社会关系的人进行交往,我们得以将自己融入一个群体,大规模表达共同的哀思”。

至于如何表达,有的人会翻出大卫·鲍伊的1979演唱会、重温教授的经典镜头并且疯狂转发分享,有的人会立刻下单购买绝版CD,真爱粉甚至会千方百计收集死者的遗物—在2015年11月的一次拍卖会上,就有人花了147,000美金拍下了科特·柯本的毛衫,另一人则为约翰·列侬的木吉他付了240万美金。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名人的去世也可能触发人们对亲人去世,或者其他伤心情景的记忆,令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伤感。“这是一种合理的宣泄和投射”,纽约迈蒙尼德医学中心的心理医生希尔夫说。

总之,如果你的朋友为偶像的陨落而伤感,尽你所能地安慰一下吧,因为他们的痛苦都是真实的。至于那些为偶像寻死觅活的粉丝,正确的做法则是送到心理医生那儿,因为他们多半本身就有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躁郁症、人格障碍等等。

猜你喜欢
单方面伤感心理医生
完爆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告别季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咏与叹
更大的负担
独自一个人赏月
为什么我们喜欢伤感的音乐
真爱不是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