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养成:中小学德育的应然取向

2016-03-06 07:00吴伟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活

吴伟波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道德养成:中小学德育的应然取向

吴伟波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德育对中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育人”的使命确定了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道德养成的缺失,是无“人”的德育、脱离生活的德育、隔离家庭与学校的德育、不一致的德育。现代社会的中小学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让德育走向生活。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道德养成;取向;主体道德人格;生活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正处于困惑的境地。德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开展什么样的德育?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德育。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要探讨中小学德育应该怎样的问题,就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明确:

一道德养成:德育功能的有限性及其根本目标

(一)中小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看成是“道德的动物”,理由是:其一,道德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其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自身道德使命的体认、修养和践行。对此,我们也许会提出如此问题:“没有道德就不是人吗?”那么,人需不需要道德?如果说需要道德,又为什么需要道德呢?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面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处于社会关系中,必然会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为了解决矛盾和冲突,就会产生相应的原则和规范,道德正是这样一种规范(此外,还有习俗、法律等)。可见,道德规范是用以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据此,可以认为道德产生于“恶”。然而,伦理学认为道德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完善人格,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生活变得更加幸福[1]。由此而言,这些美好虽然源于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道德的需要是为了使人们存在于社会,并生活得更加美好。那么,这些又需要用什么样的道德来实现呢?

“人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这个问题,是与什么样的‘人们’即什么样的主体密切联系的。”[2]道德的产生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所以,不同的利益主体会有不同的道德准则体系。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道德准则,而统治阶级往往将他们的道德标准强加给被统治阶级;在现代社会,人民所需要的是人民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与他们的生活和劳动相联系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道德,因为成年人有着各种矛盾和冲突。那么,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自然有着与成年人不一样的矛盾和冲突,也需要有协调和解决其矛盾和冲突的道德,这种道德是学生的道德。在当今的时代,中小学生作为权利的主体和教育的主体,既被赋予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权利,更拥有着被教育的道德关爱,因而,中小学生也是道德的主体,他们能够选择和创造自己的道德生活。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经过长期的研究后指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因为儿童与教师和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儿童能够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

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就必须考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需要。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应该有中小学生的道德准则。我们要结合时代、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情况,来体察中小学生的道德准则。

(二)德育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功能是有限的

首先,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道德可不可教?”如果道德可教,那么什么是可教的?一般说来,道德包括社会规范(伦理)、个人品性(品德)两个层面。从道德养成而言,则是个人的品性养成问题。那么,个人品性是否可教呢?这还要看怎么理解“教”。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学生有接受教养的可能。”[3]在品德结构中,它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在这四个因素中,知识是可以教的,而情感、意志和行为则难以通过教来加以培养。从这一角度看,道德的知识观念是可以教的,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难以教的。这三个方面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体验、去养成。因此,中小学德育在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上是能有所作为的。

德育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能有多大作为?这需要考虑人的道德成长影响因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看,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因素,有社会的道德影响、家庭的道德教化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可见,学校的道德教育只占了能影响学生道德成长功能的1/3。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又只能在学生的道德知识和观念的形成上有所作为。当前中小学德育都在致力于对学生道德知识和观念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人。然而,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即当前的社会影响和家庭影响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着负面影响。有一种说法也许不甚恰当,即“5+2=0”的现象。也就是说,5天学校德育的正面影响有可能抵消2天学生在家庭、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道德负面影响。就上述两个方面而言,中小学德育在学生的道德养成方面的作为是有限的。

(三)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养成学生的道德品质

尽管德育对学生道德养成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对中小学德育有没有必要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其一,中小学教育不仅肩负着教书的使命,而且天赋地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为什么说是“天赋”地肩负着这一使命?因为,人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使人成为人;还因为,自古以来人类的教育就是教人怎么做人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尚且教学生怎样做“人”,今天的中小学德育更应该在学生的道德养成上有所作为。

其二,社会分工决定中小学德育的必要性。今天的学校教育功能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技能,发展其能力,而且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养育和监管学生、教学生做人的功能。因为现代家庭已经越来越多地把原来属于家庭的部分功能交给了学校和社会。那么,中小学应该担负起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而言,我们可以确定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养成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道德养成的缺失:中小学德育的弊端

“德育”作为一个词,我们常常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它:一种是日常生活的层面,一种是学理研究的层面。但是,无论在哪一个层面,都显得比较混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德育的理解各有不同。比如,看到学生的奇装异服,有的人会指责学校德育没有抓好;学生心理有问题,有人会认为学校德育不“到位”;甚至有人认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也与学校的德育有关。在有关教育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文件中,对德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德育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德育即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德育即时事政治教育;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德育即做人的教育[4]。还有,民主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职业教育和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都被当作德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政策中,关于“德育”概念的认识也是比较混乱的。

由于认识上的混乱,当前中小学的德育疲于应付。所以,有些人开玩笑说:“德育是个筐,什么都可装。”这充分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人们对什么是德育还没有真正弄明白。对德育概念的认识模糊,导致实际的德育工作出现混乱局面,甚至背离了道德养成的根本目标。

(一)无“人”的德育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尚德性的人,这意味着德育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方式进行。然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却是一种被“物化”或“神化”的德育,难以见到对“人”的德育。

“人”在哪里?在一次校长和教师培训班上,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请校长们画出“我的学校”,请老师们画出“我的教室”。结果,大部分校长画出的“我的学校”只有教学楼、操场、图书馆、校园的围墙、办公楼以及校外的商店和树木,而惟独没有教师和学生;相似地,大部分教师画出的“我的教室”里除了课桌椅、讲台外,便是黑板、墙壁等,没有学生。从这一测试或许可以看出,在校长、教师的潜意识中是没有学生的。如果说在教师的心目中没有学生,那么,中小学德育又怎么会把学生置于“以人为本”的地位呢?

(二)脱离生活的德育

教育即生活。我们往往将教育、德育和生活相分离,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一件与生活相分离的事。殊不知,教育就是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一道构成其全部的生活内容。学校德育应该立足于学生当下的生活,面向他们逐步展开的社会生活,引导他们追求更美好、更有意义的未来生活。但当前的中小学德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目标“假、大、空”,内容陈旧单一,方法成人化,评价知识化,成为一种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

(三)隔离家庭和社会的德育

人的道德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生活环境看,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因素有社会的道德影响、家庭的道德教化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对此,学校德育要有成效,就应该与家庭、社会取得实质性的联系。然而,当前学校德育试图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首先,学校与校外环境相隔离,将学生隔离于社会,封闭于狭窄的课堂之中,于是,德育局限于在教室里讲道理、开班会。其次,对学生的校内外活动采取“硬”控方式,试图通过强制的手段规定学生的一切,要求学生遵守规范,服从指令,接受约束。第三,社会越开放,校内环境就越紧缩,学校德育越无能。其实,社会的民主、开放和进步是不可遏制的,学校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学校的“隔离带”是难以维持的。面对这种压力,学校德育反而进一步强化封闭,走向僵化,并企图以“正面教育”来掩盖和回避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四)不一致的德育

首先,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一般而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积极进取,教给学生正面的道德知识和观念,但是,家庭教育不一定如此。比如,某班主任就有这样的遭遇:一个学生拾到钱包上交,放学后家长却“拖”着学生来校讨要。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良道德言行,学生置身其中,受到的影响往往负面多于正面。

其次,教师言行不一致。在学校教育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是正面的,在课后则可能表现出不良的道德行为。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负面影响。

三主体道德人格: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

(一)培养主体道德人格

道德养成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道德养成在实质上是对人的道德人格的培养。

该培养什么样的道德人格?道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对人的道德有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与传统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相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首先是人的主体性——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发展的人格。这是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对人的主体性人格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这一基本要求下,中小学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道德发展的人格。

(二)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

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应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并在德育课程的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中小学“学科”德育课程的内容。德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劳动、社会。这些课程以讲授道德知识、培养是非分辨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为主。

第二,中小学“活动”德育课程的内容。“活动”德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晨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课程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责任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主。虽然“活动”课程确实能对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各学校、各教师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主观性、随意性,又由于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没有接受现代德育理论的系统学习而使得“活动”德育课程表现出传统性,更由于这些道德规范大多由学校管理层来理解、执行,从而使得道德规范更加条理化,使道德内涵遭到损伤。

(三)走向生活是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实施德育的课程很多,比如思想品德课、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和共青团活动,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其它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然而,这些课程应该联系中小学生的生活,并走向中小学生的生活。因为,走向生活是中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1.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在德育课中,首先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

2.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操作、动手制作等,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应利用音像、视频、多媒体等手段真实地再现道德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3.德育应走向生活

德育的途径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坚持“做中学”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内化道德品质。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5]。学生只有亲自到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刻骨铭心。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上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德育途径走向生活,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4.将德育主体引向生活

德育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生命潜能的主体,解放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到释放,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能力。德育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将通向生活的钥匙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道德生活的主人。只有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能真正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93.

[2]杜时忠.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169.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97.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89.

[5]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则[M].黄向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5.

(责任编校:彭巍颐)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吴伟波(1989—),女,湖南涟源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6)03-0108-04

Morality Cultivation: Obj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UWei-bo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Although moral education plays a limited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morality, morality cultivation remains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s its mission is education. However, the absence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in present-da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s undeniable. The moral education we now have is not people-oriented, but divorced from reality. It is unable to connect family with school. And it is inconsistent as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have different moral standards for the students and some of the teachers fail to practice what they teach. Therefor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ubject moral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staying close to life.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morality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subject moral personality; life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