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贫血及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

2016-03-07 03:29武欣李巍李晓鹤简炎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丙型肝炎利巴韦抗病毒

武欣 李巍 李晓鹤 简炎林

维生素D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贫血及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

武欣 李巍 李晓鹤 简炎林

目的探讨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应用维生素D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及贫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红细胞计数(R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贫血发生率为25.64%低于对照组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应用维生素D能有效预防贫血,促进炎症反应改善,值得推广。

慢性丙型肝炎;维生素D;抗生素;临床效果

慢性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Zeuzem等[1]研究显示,该症患者有15%会发展为肝硬化,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癌。慢性丙型肝炎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严重危害,需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疗法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但两种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大部分接受该方案治疗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贫血,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及进程。维生素D属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广泛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7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3.7±9.4)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1.3)年。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9±9.7)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4±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标准[2];病程≥1年;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并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有肝脏失代偿表现;存在免疫系统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治疗前有贫血症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55),180 μg/次,皮下注射,1次/周,同时给予利巴韦林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323),0.15 g/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深圳市绿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健字G20050206),1000mg/d,口服。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4周后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3]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法对血液Hb、HCT、RBC及IL-17、IL-10水平进行测定,具体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贫血发生情况,判定标准:男Hb<120 g/L,RBC<4.5×1012/L,HCT<0.42;女Hb<110 g/L,RBC<4.0×1012/L,HCT<0.3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贫血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b、HCT及R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贫血患者10例,发生率为25.64%(10/39),对照组贫血患者18例,发生率为46.15%(18/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1,P<0.05)。见表1。

2.2 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7、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HCT及RBC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HCT及RBC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组别 例数 Hb(g/L) HCT(1/L) RBC(×1012/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9 136.31±15.3b 115.23±12.4a 0.46±0.06b 0.36±0.04a 4.7±0.62b 3.9±0.53a对照组 39 138.45±15.7 102.17±11.8 0.45±0.05 0.32±0.03 4.8±0.60 3.5±0.51t0.609 4.764 0.799 4.996 0.723 3.396P0.543 0.000 0.426 0.000 0.471 0.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7、IL-10水平比较(±s,pg/m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7、IL-10水平比较(±s,p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组别 例数 IL-17 IL-1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9 172.42±24.54b 105.21±12.63a 109.55±13.78b 78.42±9.41a对照组 39 173.15±25.03 127.54±14.84 108.43±13.59 91.67±10.78t0.130 7.156 0.361 5.782P0.896 0.000 0.718 0.000

3 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所引发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具有较高发生率,是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目前,采用利巴韦林与长效干扰素联合疗法治疗丙型肝炎,可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答应率,具有显著效果。杨明等[4]研究指出,利巴韦林与干扰素可引发较多不良反应,其中有>50%患者Hb水平会出现明显减少,有10%患者会出现明显贫血症状。任艳等[5]认为,利巴韦林是造成贫血的最主要原因,利巴韦林属人工合成的鸟嘌呤类似物,其引起贫血的主要机制为:利巴韦林通过细胞表面ES-核苷载体到达细胞内并发挥抗病毒作用,而该类型载体在所有细胞中均存在,导致利巴韦林可无选择性的进入到红细胞中;利巴韦林在进入红细胞后,经活化转变为三磷酸盐,红细胞对该物质无法水解,导致其在细胞内储积,使红细胞抗氧化功能受损,最终细胞破裂,引发溶血性贫血。朴玮[6]研究指出,利巴韦林还能对细胞能量代谢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发挥其毒性,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贫血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需采用有效方法进行防治。崔芳芳等[7]研究指出,通过减少用药剂量或者使用利巴韦林衍生物虽然能起到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但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而用于替代利巴韦林的药物,如聚合酶抑制剂等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促红细胞生成剂可有效预防及治疗贫血,但其价格昂贵,不利于在基层推广应用。近年来,有报道发现针对利巴韦林引起的细胞膜氧化损伤给予维生素D,可起到显著的生理作用,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在进入血液循环后,能够同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结合,对免疫调节、细胞增殖产生重要影响,吴勤等[8]研究证实了维生素D能够对红细胞生成产生促进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HCT及R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同上述报道相符。

研究表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炎症活动明显,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在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而炎性机制可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及贫血,因此给予维生素D还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促进贫血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IL-17、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维生素D对炎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应用维生素D能有效预防贫血,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1]Zeuzem S,DeMasi R,Baldini A.丙型肝炎患者接受telaprevir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三联疗法所致贫血风险因素.临床荟萃,2015(1):120.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5(3):19-35.

[3]胡晓云,刘智泓,孙剑.《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解读:无创肝纤维化评估、抗病毒治疗策略和国家防治计划实施.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6):829-832.

[4]杨明,饶慧瑛,魏来.维生素D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相关性研究进展.重庆医学,2013(23):2791-2793.

[5]任艳,段钟平,韩源平,等.维生素D在丙型肝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4):315-317.

[6]朴玮.基因多态性对人体中维生素D、维生素E、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和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卫生研究,2013,42(2):317-322.

[7]崔芳芳,龚作炯.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2):1448-1450.

[8]吴勤,孟繁平,马雪梅,等.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CV基因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及维生素D的关系.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1):1849-185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120

2016-04-01]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CYJ20150402111430651);深圳市新发传染病重点专科基金(项目编号:201161)

518112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武欣 李巍 简炎林),感染科(李晓鹤)

简炎林

猜你喜欢
丙型肝炎利巴韦抗病毒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丙型肝炎的最新传播途径与预防研究进展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利巴韦林 服用之前要三思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