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0例的临床研究

2016-03-07 03:29钟杰雄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3期
关键词:络病刺络神经痛

钟杰雄

刺络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0例的临床研究

钟杰雄

目的评价刺络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方法58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刺络疗法结合中药,30例)和对照组(单服中药,28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1.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疗法结合中药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止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带状疱疹神经痛;中药;刺络疗法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外周神经分布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主要特点是为簇集性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神经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的病毒性皮肤病[1]。现代医学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炎、抗病毒药物及神经阻滞等疗法,效果不甚理想,本次研究对中药结合针刺刺络疗法疗效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11月在本单位就诊且病程在14 d内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58例,均符合以下标准[2]:在某脊神经后根或脑神经支分布的1个或相邻皮肤区域内典型疼痛和排列成束带状簇集水疱群;带状疱疹病程在2个月内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和晕针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3±5.2)岁,平均病程(6.5±1.5)d;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5±3.9)岁,平均病程(5.9±2.1)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中药治疗。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分别给予中药复方口服用药,水煎服,100ml/次,2次/d,连续服用10 d。具体分型用药如下。

1.2.1.1 络脉瘀阻型 桃仁12 g、红花10 g、当归10 g、赤芍12 g、川芎6 g、生地15 g、延胡索12 g、全蝎5 g,地龙12 g、甘草6 g;脾虚湿重加薏苡仁30 g、白术12 g、茯苓15 g、苍术15 g;便秘加瓜蒌仁12 g、大黄3 g;瘀久化热者加毛冬青15 g、黄柏9 g;久病气虚者加黄芪20 g、党参15 g、鸡血藤15 g。

1.2.1.2 热毒滞络型 水牛角30 g、生地15 g、赤芍15 g、当归6 g、川芎6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毛冬青30 g、地龙10 g、全蝎5 g;热重不退者加栀子12 g、羚羊角3 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 g;痛甚者加延胡索15 g、豨莶草15 g、威灵仙15 g。

1.2.1.3 络虚不荣型 黄芪18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5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8 g、全蝎5 g、蜈蚣2条;阳气不足加细辛3 g、桂枝5 g、干姜3 g;脾虚纳差加淮山药20 g、扁豆20 g、山楂5 g;失眠心烦加酸枣仁12 g、桑椹子15 g。

1.2.2 观察组 采用刺络疗法结合中药治疗。体针结合局部围针刺法,根据病变疼痛部位选择支配神经受累区域阿是穴排列针刺,以有针感为准皮肤常规消毒刺入约1~2cm,平均10针;接高频中等刺激量针灸治疗仪电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10 d。中药用法同对照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标准为依据。痊愈:疼痛感及并发症状完全消失,皮损处仅留下色素沉着,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1分;显效:疼痛感及伴发症状明显减轻,VAS评分2~3分;有效:疼痛感程度减轻,其他症状有所改善,VAS评分4~5分;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VAS评分>5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1.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带状疱疹神经痛现代医学以药物和神经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口服或静脉途径给药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首要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阿片类、抗癫痫、麻醉和神经营养药等,多联合使用,在短期内能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但药物往往带来较大的毒副作用且禁忌证较多。

络病理论是源于中医经络理论一个新兴理论,它有临床研究基础,在各科根据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又有不同侧重,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的病理状态[3]。中医络病认为毒邪导致络脉由滞转变为瘀,由瘀导致虚,加患者年老素体虚弱,热毒蕴积体内,日久未去久而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虚、血瘀,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综合带状疱疹疾病病因病机来看,其治疗原则可按络病“通络”治则,规避仅以“火热”邪毒的带状疱疹而治,往往采用清热解毒未顾及正气不足[4]。络病宜通,临床上辨证采用祛邪通络或扶正通络法治疗,其中“祛邪通络”主要用于络病实证,在祛邪基础上兼顾通络。“扶正通络”用于络虚之证,因为络虚证脉络之中又夹瘀凝,在补益基础上兼以通络;故本临床观察治疗,除局部围部围针刺激以达清热解毒和泻火通络外,加用体针经络穴位针刺予以通络扶正同用[5]。

本临床研究开展中药结合刺络方法,中药的辨证应用更加符合疾病的实际,且其辨证基础为络病理论依据,体现中医药治疗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刺络疗法,结果提示在络脉络病理论指导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刺络结合中药活络综合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94-398.

[2]刘太华,王骏,王春梅,等.不同方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华西医学,2015,30(7):1243-1245.

[3]邱幸凡.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湖北中医杂志,2008,20(6):23.

[4]嘉士健,黄翠华,嘉雁苓,等.络病理论指导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3):514-516.

[5]曹世强,于金栋,吕丽柯.刺络放血配合中药内服法治疗肝胆湿热证带状疱疹神经痛6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11,43(11):80-8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197

2016-04-05]

510120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络病刺络神经痛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
联合应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中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