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术制度与学术目标相悖问题刻不容缓

2016-03-07 03:11王雅林
关键词:学界社会科学刊物

王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哈尔滨150001)



解决学术制度与学术目标相悖问题刻不容缓

王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哈尔滨150001)

2015年最后的三个月内,有两件大事吸引着学界的眼球:一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描绘了“决胜小康”的宏伟路线图,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小康”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迈出最关键的一步,也必将为人类发展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要求社会科学加快实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的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学术目标。二是“纯本土化”的“三无学者”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引起了学界的一片热议和反思,认为我国的学术制度和评价体系应更好地鼓励原创和创新,鼓励诚实的劳动和面向重大社会需求的学术研究。如果说在我国的自然科学领域存在一些阻碍学术发展的评价体制与制度方面问题的话,那么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存在,而且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严重。

关于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说老生常谈了。各种说法很多,但归结起来是两个:一是实行过分刚性的“等级量化”评价标准。无论是应聘、考核、评职、评奖、读学位等等都把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发表数量化的文章作为刚性标准,有的单位甚至对刊物级别人为地细分到A1、A2、B1、B2、C、D级别。在文章质量的考核上也一律量化为引证、转载数量,应用文章又量化到不同行政级别的“领导批示”的数量。虽然不同单位在执行中还会有其他辅助标准,但“等级量化”是绝对标准。我们不否认科研考核中对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把一切都放到等级量化的“普罗克鲁斯的床”上加以衡量,显然违背了科研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多样化特点。这些年学界、刊界存在的许多消极现象大多同这种“等级量化”的评价标准有关。我国现有两千多种文科杂志,数量可谓不少,而且许多刊物越办越厚,并由双月刊变成月刊,还要出增刊,但还是供不应求。从发表量上看是够繁荣了,但其中有多少是有质量、有价值、有创新的文章,其中垃圾文章又占多少呢?由于这样的评价指标往往同学术地位、学术资源的获得和个人收入等利益直接挂钩,势必引发了愈演愈烈的浮躁之风以及学术造假、社会反响造假等行为。往轻了说,为量化“达标”而驱动的学者能真正潜心治学吗?能有“磨”的功夫出高质量的文章和充分展现才华吗?“以量论质”、“以量代质”只能出“数量英雄”,难出学术精品的“质量英雄”。另外,核心期刊原本是对期刊进行检索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期刊自身的评价体系,而不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并不能代表其所刊发论文的学术水平,因为在同一本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高有低。

·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

生活方式研究(专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1-0001-02

猜你喜欢
学界社会科学刊物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刊物贺词
学界亮点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