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6-03-07 07:43王杜春马海鹍张海红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课程

王杜春 马海鹍 张 伟 张海红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王杜春马海鹍张伟张海红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通过回顾“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典型经验做法,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开展专业定位、按大类招生与培养、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及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已基本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初步形成高等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经验借鉴

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对现有专业教育理念的改革,是当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新视角与新实践,更加符合当代育人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东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已形成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出现之前,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等概念已在我国教育界存在多年[1]。

1917年,《儿童创造力养成法》在《教育杂志》上发表,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系统阐述创造教育的文章[2]。“五四”运动时期是我国创造教育讨论的繁荣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知识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创造教育在全国兴起。1988年6月28日,中国创造学会成立[3]。1995年,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成立,标志我国高校创造教育进入有组织发展阶段。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1998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的重大作用。”[5]“创新教育”理念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首次提出,该所积极组织开展研究与实践,有效推动教育改革[6]。

1988年,胡晓风率先提出中国的“创业教育”概念。1998年,清华大学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高校。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院校为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引导创业教育发展。2008年,32个教育部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7]。

“十一五”末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二者出现融合趋势。2010年,教育部首次在国家层面文件中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8]。“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

2015年,在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改革任务以及具体改革举措[9],如何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专业特点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参加一些创新创业竞赛,而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绝不能仅局限于具有创新和创业意愿的学生,而要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绝非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上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而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大学生不断创新并勇于创业。

二、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壁垒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

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较成熟,但我国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当前,国内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对其重要性理解仅停留在宣传层面,将其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方式和手段。将开设几门创业课程、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手段,并非面向全体在校生,而是面向小部分有创新创业意愿并付诸行动的学生,而且缺乏对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未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与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存在差距。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农业院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任师资力量不足、水平有限等问题。部分高校由无创业经验的专业教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还有些高校由学生辅导员授课,导致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存在缺陷,即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低,教学方法单一,实效性不强。缺乏既具有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部分高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壁垒未打破,受教师资格证、教师工作量认定、上课时间等因素影响,多数企业教师只在高校作短期讲座,缺乏连续性,长期在高校教授创新创业课程者较少。

(三)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未形成固定模块,大多分散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且缺乏指导教材、经验和优秀创新创业案例汇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常常与创业环境相脱节。必修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选修课程选修人数较少,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创业培训大多是毕业前的短期培训课,并未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多数学生缺乏创业知识与技能。

(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实训平台、创新平台、校园氛围平台尚未完全搭建,平台间能力递进、资源共享、多维联动等功能无法实现。导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比例不高且质量有待提升;实验室开放比例不高,大学生创业基地数量较少,孵化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数量不多,层次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式

东北农业大学是区域特征与行业特征明显的省属211院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实践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并取得一些成绩与经验,初步形成适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式。

(一)准确开展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现有本科生24 841人,本科专业71个,涵盖42个专业类。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黑龙江省,面向全国,培养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信念坚定、眼界开阔,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与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2015年,学校组织召开系列专业定位座谈会,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10]。学科要能够支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应用型人才要和行业、职业需求相对应,强调行业就业率与行业认可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行业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高的各类卓越农林人才”。在培养宗旨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厚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在培养路径上,坚持学科支撑专业,科研促进教学,协同育人;在培养方式上,坚持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系统训练。

(二)按大类招生与培养,增加学生选择机会

2014年,学校在农学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5个学院的28个专业、9个“专业类”施行按类招生与培养试点[10]:不打破学院建制,专业类在学院内部,便于管理和分流;前三个学期按“专业类”培养,第四学期进入专业学习。按照“专业类”搭建基础课程平台,实现专业培养“厚基础”,一年半后再分专业,学生培养“宽口径”;学生选择专业时,参考学生志愿与学业成绩,包括高考成绩与前两个学期智育成绩。

2015年9月,教务处协同学校各部门,坚持个性发展、成绩优先、布局合理、公平公正公开及专业特殊性等原则,严格按照专业选择程序,开展学校2014级按类招生学生专业选择工作。各学院充分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成立专业选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设计、科学谋划,制定详尽的专业选择实施细则,各专业负责人积极介绍、宣传本专业优势,吸引生源,并指导学生填报专业选择志愿。学生对此次专业选择工作较认可,第一志愿选择率在90%以上。

2016年,学校按类招生与培养范围扩大到11个学院,17个专业类,47个专业。2016年按类招生与培养计划在总结2014年经验与学校现阶段人才培养任务基础上形成:以学科为基础搭建类平台,打破原有学院建制,跨学院培养与分流;每个专业设置6~10门专业核心课程,增加核心课程学时,确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团队;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设置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增加创业类课程。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认定创新创业学分

2015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基础上,制定出台《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规定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可按照规定获得0.5~3学分的创新创业能力学分;参加创业经验专题课累计4次者或参加SIYB培训并通过考核者,可获得综合素质类课程1学分。

2016年,学校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再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对提高学生素质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二是重视专业拓展教育,不局限于本专业内部拓展,而是拓展到其他专业课程,增加复合度,拓宽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三是专业课程“少而精”、基础课程“宽而厚”,打牢专业基础,整合课程资源,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学时。

(四)积极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获得成绩,经审核认定,可充抵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在各学院团委成立社会实践部与科技创新部,组织协调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每年举办校级学科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承办黑龙江省科普作品竞赛、“创青春”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杯”高校创新发明大赛、黑龙江省再生资源创意设计大赛等系列省级大型大学生赛事;开设“KAB创业培训课程”。筹建“大学生创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积极组织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

(五)改革人才培养过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邀请创业导师为学生讲授创业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项目;注重学习过程考核,探索考试方式改革和非标准答案考试;创业类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注重对学生实习实训、发明创造、实践能力的考察;鼓励将商业计划书等报告性质的选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可选内容,推进毕业论文撰写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创业学生优先转专业学习,创业学生可保留学籍八年休学创业。

(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1997年,东北农业大学成立生物科学专业“理科基地”,制定“‘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实行“1对1”导师制[11]。2016年,在原有5个拔尖人才培养班基础上,增设农学、园艺、生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8个专业本硕博连读班;充分利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协同育人;依托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基地,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利用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和对俄合作项目,培养外向综合型人才。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成效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东北农业大学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教务处学科竞赛基金和团委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为支撑,以大学生SIPT计划项目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努力打造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卓有成效,共立项392项,其中国家级、省级立项160项,校级立项232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获得专利9项。

近三年,本科生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竞赛奖励110余项。57人、12个团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奖励。2014年,承办“创青春”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成为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唯一新增高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金奖”,获奖总分在黑龙江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比赛成绩列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2015年,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016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14个团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6个团队获二等奖。近三年,本科生获得实用型专利10余项。

(二)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精英

1.ENIAC电子商务创意团队。该团队多名学员与相关企业实现对接。该团队承担多家网店外包业务,并为“说走就走旅游资讯平台”“煮演客串美食网”“ENIAC电商工作室”等微信平台提供维护业务。2015年4月,《黑龙江日报》报道该团队,团队带头人受到陆昊省长接见。

2.校企携手团队。该团队主营项目为校园互动营销。为电影《归去来兮》前期宣传造势,团队拍摄了著名导演叶伟民、于胜军、歌手夏天、主持人沈南等明星祝福,并推送到乐视网、优酷网、土豆网、爱奇艺等多家视频网站。团队现已组织多场媒体看片会、项目推介会、明星路演等活动。已输送三十余名高校实习生参与乐视影业等多家阵地宣传活动。

3.粒粒皆金谷团队。团队提供富硒技术与水稻立体种植技术,与农户及家庭农场实现对接,已为1 500余位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大米经销商、学校、化肥厂商三点双向对接商业模式,该模式以农民为中心,收效良好,市场前景广阔。

4.圈子网团队。该团队主营项目为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在线服务项目。建立可实现网络充值服务的网络服务交流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查成绩、查课表、暂停或者恢复网络账户、更改网络套餐等服务,受到学生认可与好评。

(三)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余年前,动物科学专业建立“三导师”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该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通过改善实验条件,弹性安排实习,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生产操作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咨询服务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乡村,帮助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学院还聘请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学生创业导师,通过创业导师调动学生实践实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制定商业计划书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12]。

据不完全统计,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已在国内创建400余家畜牧及饲料相关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超5万个[13]。

五、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等农业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改变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孤立、不系统现状。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专业需求构建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社会与市场需求建立能够及时优化的专业调整机制;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以高水平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协同育人体系;实施大类招生,实施宽口径两段式培养。二是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大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引进力度,鼓励教师设置适合本学校学生的高质量慕课课程,不断拓展学校优质课程资源;鼓励各专业开设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如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创业基础等选修或必修课程。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鼓励教师实行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四是推动学分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和大学生创业现实需要,优先支持已经参与自主创业或有创业想法并已完成可行性创业计划书的在校生转入与其创业行业相关专业学习,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以休学方式创业,学籍最多可保留8年。

(二)打造高素质专职师资队伍

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和培训手段,专兼结合,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水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优秀创业人士、技术专家、公司管理人员、专家学者等校外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研室,投入经费,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建设、专项研讨,研究探索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三)建立创新创业实训体系

充分利用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具备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不断扩大项目覆盖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优秀指导教师参与项目;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建立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整合各类创客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选拔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依托设施园艺工程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实训平台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技能;依托大学生创业基地,协调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

(四)举办各类学生竞赛与开展精英教育

积极筹办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拓宽思路,不断发掘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创意与思路;依托实用型科研成果和专利支持学生展开创业项目策划,遴选优秀项目,推动成果转化;通过理论培训、创新创业专项培训、自主申报、模拟训练、专项指导等环节,每年遴选一定数量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主要成员及优秀创业学生代表开办创新创业精英班。

(五)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利用创新创业教研室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中心等机构,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解读大学生创业地方优惠政策、传授财务法律知识、融资担保知识和企业注册流程,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依托大学生创业园,为已正式注册成立公司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孵化空间,配备基础设施,提供经营场地。为大学生代办企业报批手续,提供企业注册、创业咨询及指导服务。指导大学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大学生策划、撰写、完善商业计划书,利用校友捐赠专项经费,帮助学生孵化企业,每个项目资助1~5万元前期建设经费,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3年后返还项目本金;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机制,确保就业政策惠及每位创业学生。

[1] 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

[2] 王伦信.创造教育理论研究回溯——以民国时期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 宗秋荣.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访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武升博士[J].教育研究,1999(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9).

[7] 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2015-05-0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0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

[10]冯晓.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5(5).

[11]苍晶,胡宝忠,王傲雪,等.地方农业院校生物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理科基地”建设的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3).

[12]翟洪江,孙立群,黄恩东,等.东北农业大学“三型”人才培养的尝试[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9.

[13]徐建成,李庆章,宋月芬.培养创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破解就业难题——动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G647.38

A

1672-3805(2016)03-0084-06

2016-05-24

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农科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201611-1)

王杜春(1969-),男,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