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部非洲节点重要性的再思考

2016-03-07 10:51魏媛媛
关键词:东非中非世纪

魏媛媛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亚非学院, 北京 100089)



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部非洲节点重要性的再思考

魏媛媛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亚非学院, 北京 100089)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我国当下社会发展联动世界经济大繁荣的重要战略引擎。历史地看,“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海外交通的大动脉,她不仅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海上通道,也是中国与沿线各国文明交往融合的文化之路。从现实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将古代中国与丝路各国友好通商的历史与今日的经贸交流结合起来,赋予了“海上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印度洋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东非沿海地区作为印度洋贸易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所至的最远区域,无论是在古代商路的贸易往来中,还是在当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当下,正值中国全面发展同非洲各国经贸交流之际,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深化中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推动丝路文化交流,揭开亚非人文交流的时代新篇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路文明史;丝路文化

一、引 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随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一带一路”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至此,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我国当下社会发展联动世界经济大繁荣的重要战略引擎。“一带一路”战略“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互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手笔”[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建立在中国与其他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基础上的,此战略下的中国与非洲各国互联互通中,人文交流将成为双方经贸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正如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东非时强调的,要“重视中非人文交流,增进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因此,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要在立足中非经贸发展的基础上,重视中非人文交流,充分发挥文化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支撑力与影响力。

历史地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文化渊源。“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海外交通的大动脉,她不仅是中国与包括非洲在内的丝路沿线国家贸易的海上通道,也是中国与沿线各国文明交往融合的文化之路。古代海上丝路的发展为中国与非洲文明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实来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将古代中国与东非友好通商的历史与今日的经贸交流结合起来,赋予了“海上丝绸之路”以新的时代内涵。2013年3月,国家三部委共同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将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区域之一。东非沿海地区自古就是我国进入非洲内陆的门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至的最远区域,是古代中国与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和贸易线上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产地和潜在市场,时至今日,东非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长远战略中仍具重要意义。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非洲四国和非盟总部时,提出了“461”的中非合作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强调中国愿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促进中非全面合作升级,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方式,共享经济繁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包括东非沿海国家在内的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联结起来,通过双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中国与东非国家*本文涵盖的东非国家包括东非共同体目前的5个成员国以及位于非洲之角的4个国家,即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和索马里。的共同发展,以此带动并辐射包括东非共同体等区域经济组织在内的整个非洲地区。可以说,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下,东非地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亚非节点的文明史及其演进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通道,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的许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交流的海上商道,也是古代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通道。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经营同南亚、东南亚各国的海上通道,贸易往来频繁,这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据考证,秦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于山东琅琊港,此后,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丝路文明就未曾间断;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延伸,中国同海外国家的贸易往来十分发达,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的商船经印度洋已经到达了东非沿海地区。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早在8世纪时东非索马里人就出使过中国;段成式于公元860年写成的《酉阳杂俎》中也有我国从索马里进口当地物产的详细记载,并对今索马里城市柏培拉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唐代杜环所书之《经行记》*此书现已失传,惟有(唐)杜佑于《通典》(801年成书)卷一百九十三《边防典》摘引数段,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中也有关于非洲东部地区风土人情的记录。宋元时期,随着双方政治、经济、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很多港口成了当时联系世界各国的纽带。中国与东非地区的贸易规模与日俱增,人员往来不断增多,中国古籍中关于东非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南宋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所著的《诸蕃志》均提到了东非沿海地区,记录了当地居民的宗教、衣着习惯、饮食、物产及海外贸易的情况。元代旅行家汪大渊曾两次到达东非沿海地区,在其所著的《岛夷志略》中详细记载了今天东非沿海国家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情况。从他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在当时的东非地区十分盛行。元代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所著《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了伊本·白图泰航海来华的旅行见闻,在他看来,中国有着“世界上房舍最美好的地区,全境无一寸荒地”,该著深化了世界尤其是东非国家对中国的认知,震动了当时的东西世界。

时至明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延续兴旺繁荣态势的同时,线路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扩展。15世纪上半叶,明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率领中国船队七次访问印度洋,历时28年。郑和船队多次抵达东非的摩加迪沙、布腊瓦和马林迪等地,深入到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沿岸,甚至越过了莫桑比克海峡,进入大西洋。郑和随从费信所著的《星槎胜览》一书中提到了东非沿海索马里沿岸的朱巴河、摩加迪沙和布腊瓦等地,该著对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民俗民风、物产贸易等情况做出了详细描述[2]。此外,同为郑和随从的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和巩珍所著的《西洋番国志》均提及东非沿海地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举,极大地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同非洲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位于今日索马里的布腊瓦、摩加迪沙以及肯尼亚的马林迪等城邦在郑和船队造访后都曾多次派遣使节访问中国,马林迪城邦的首领甚至亲自带领妻子和使臣来华访问[3]。遗憾的是,明代中期至清代以后,由于我国国力日趋式微,封建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古代中国与非洲的官方往来逐渐被民间交往所取代,中国对非洲的直接贸易也转为间接贸易。双方此后的人文交流仅仅通过民间贸易等途径保持着些许联系,这一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彻底改变。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并不仅仅是丝绸,中国销往古代非洲地区的主要商品还有瓷器。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发掘发现的中国古瓷的数量惊人,这也使得东非地区享有“中国古瓷的储仓”之称号[4]。考古学家惠勒曾经说过:“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瓷片可以整锹地铲起来”[5]17;他进一步指出,10世纪以后的坦桑尼亚考古历史是由中国瓷器写成的[5]18。中国瓷器广泛用于古代东非沿海地区的建筑以及民居的装饰,对东非沿海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持续至今。考古学家柯克曼和马修曾指出:“非常大量地镶嵌陶瓷作为建筑装饰是海岸文化所特有的”[6]。这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早已融入到了东非本土文化之中。当然,“海上丝绸之路”在亚非文明交流史上的贡献,并不止于丝绸、瓷器和各种奇珍异宝的交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亚非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人文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亚非各民族音乐、绘画、舞蹈、宗教等文化的交流,是古代亚非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互联互通的典范,这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留给人们最大的精神财富。今天我国提出的共建新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将延续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的友好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为亚非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海上丝绸之路亚非节点的时代新篇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正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应该在继承和弘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上,全面发展同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促进中非双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共同促进中国与非洲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与交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国与沿路各国的文化交流,揭开了亚非人文交流的时代新篇章。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框架下,中国与东非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合作协定机制

自20世纪50年代与非洲国家建交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以人文交流与合作服务为外交工作原则[7],通过签署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及后续的执行计划,建立了与东非国家最初的人文合作交流机制。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国先后与东非9国签署了相关的文化合作协定。目前,中国与东非国家仍在签署并实施新的执行计划,如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期间,曾与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共同见证了两国文化协定2013—2016年执行计划的签署。这些文化合作协定的签署,确定了中国与东非国家在人文领域的交流范围及主要交流方式,鼓励并促进了中非双方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体育娱乐、出版和大众传媒等领域的人员往来与交流合作。后续的执行计划则每两到三年签署一次,在文化合作协定的基础上补充了双方各个领域交流项目的细节。这些文化合作协定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民心相通”、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

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东非国家在坚持落实文化合作协定及其执行计划的同时,还通过建设和完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为双方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2014年,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时,特别提出完善中非合作论坛,打造新型中非合作框架。因此,完善与加强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在建设新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也表现出交流机制成熟化、交流形式多样化以及交流主体多元化的特点。2013年以来,中非农业、科技、法律、金融、文化、智库、青年、民间、妇女、媒体、地方政府等分论坛先后召开,论坛机制不断成熟[8]。如北京峰会通过的《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认为定期举办中非教育部长论坛有助于推动双方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对话;2009年11月在埃及召开的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年至2012年)》决定适时召开“中非合作文化论坛”,以加强双方政府间文化部门的定期磋商。分论坛的机制化有利于双方在具体文化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同时,中非双方不断推出新的文化交流协议、计划和品牌。这些新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扩展了原有文化合作协定机制的内涵,延伸了双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中非双方参与人员的广泛好评。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随着双边经贸交往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原有的以政府间互动为主的文化交流正在向“政府主导,民间参与”转变。双方在政治层面上积极推动民间交流,如《北京行动计划(2013年至2015年)》决定将“中非民间论坛”、“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机制化,为中非传统友谊及青年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和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在双方传统的文化交流领域发挥作用。

(三)文教卫联席合作机制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建立健全中非文教卫联席合作机制。

1.文化艺术领域根据双方签署的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在文化艺术领域,中非双方主要通过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演出团组互访以及互办展览等方式进行交流。一直以来,中非双方政府文化代表团往来频繁,除就双边文化交流问题交换意见外,有时还肩负着续签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以及商讨文化援助问题的任务。中国与东非国家互派的演出团组种类丰富,包括歌曲,舞蹈,戏剧,杂技,民乐等。其互访演出不仅推动了双边文化的高层交流与合作,还增进了双方民众对对方国家文化艺术的了解。双方互办展览的展品以工艺美术品及出版物为主。这三种文化交流方式被称为“老三样”[9],至今仍在中国与东非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以来,双方文化交流的形式日趋多元,新的文化艺术交流品牌也逐渐展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1日,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在达累斯萨拉姆市揭牌成立,成为中国在东部非洲地区成立的首个文化中心[10]。

2.教育领域一直以来,中国与东非地区通过双方教育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学者和技术人员的密切往来,为双方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中非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中非双方互相提供奖学金名额,互派留学生及高级访问学者等前往对方国家进行学习研究。东非国家来华留学生学习的专业较为广泛,涵盖文、法、理、工、农、医等各个类别,甚至还包括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11]。中国派往东非国家的留学生则主要以学习非洲当地语言为主。自20世纪60年代起,北京外国语大学先后开设斯瓦希里语、阿姆哈拉语、索马里语等东非民族语言,并定期派遣留学生前往东非国家进行学习交流,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东非民族语言的翻译与研究人才。第二,中非双方鼓励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中国与东非开展广泛交流合作的高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外语教学与研究为主的高校,另一类则是从事非洲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农业、地理等问题研究的高等院校。第三,中非双方学者与智库的交流。此外,部分国内高校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东非国家高校合作,在当地开设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在非洲开办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于2005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正式成立[12]。截至2016年初,共有12家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在东非地区建成并运行,这在东非地区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潮。

3.医疗卫生领域一直以来,中国与东非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以中方援建医院、捐赠药品和医疗设施以及派驻援外医疗队为主[13]131。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医疗队员一般由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选拔,行前还要接受外语及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以保证援助效果[14]。根据2015年12月发布的《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中国除上述医疗卫生援助措施外,未来还将支持非洲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政策,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公共卫生、监管、流行病学和防控体系,并支持中国医药卫生企业赴非投资等。可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民营医药企业也将逐渐融入非洲市场,并在双方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大众媒介常态化交流机制大众媒体之间的合作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有效地促进中非双方的文化交流。因此,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常态化交流机制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目前,中国与东非地区媒体的合作与交流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上。中国很早就开始向东非国家提供无偿的媒介援助,并协助东非国家培养媒介技术人员及新闻工作者[15]。中国官方媒体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在双方的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61年9月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向东非地区广播斯瓦希里语节目[13]127。 2006年2月,国际台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调频广播电台在肯尼亚正式落地开播[16],实现了面向东非地区的常态化直播[17]。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于1986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成立,目前新华社下辖的英文分社广泛分布于东非各个国家和地区[18]。 2010年,中央电视台在内罗毕成立非洲中心记者站,随后又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其他东非国家设立了记者站。201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海外建立的首个分台非洲分台(CCTV Africa)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正式开播[19]。报刊方面我国的投入相对较小,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东非免费发行的《中国画报》(斯瓦希里语版)受到了当地读者的热烈欢迎,80年代后逐渐停刊。目前,创刊于2012年的《中国日报非洲版》的发行范围覆盖了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其读者包括了非洲各国社会各界人员[20]。近年来,双方在影视剧译制交流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中国译制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首映,随后在肯尼亚、乌干达等东非国家热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轰动效果[21]。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时还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这部风靡东非的中国电视剧。在此基础上,2012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启动了“中国优秀影视剧走进非洲”项目工程,旨在将中国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等译成英语、斯瓦希里语等七种语言,在非洲和拉美地区播出[22]。截至目前,多部反映中国当代生活的译制剧已先后在东非国家热播。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中非大众媒介领域合作的参与也逐渐增多,在中非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非合作之展望

非洲地区幅员辽阔,国家众多,不同地区间差异巨大,个别国家还存在着政治局面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等问题。因此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的经济交流活动,需要优先顾及相关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及特点。不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特征,不制定适应对象国文化氛围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政策,经济交流将遇到重重阻力。世界范围内在历史上对外经济活动频繁的国家,无一不是文化先行,在语言、教育、文化交流等层面先行奠定经济交流的稳固基础。因此,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加强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增进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当前,中国和东非国家人文交流机制仍然缺乏针对性和协调性。一方面,文化合作协定机制与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均是以整个非洲为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对象,很少对具有地理、历史和文化联系的区域(如东非地区)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国别制定的文化政策更是寥寥无几,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非洲国家签订的文化合作协定条文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双方的人文交流由于涵盖领域庞杂,目前仍由包括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在内的多个部门负责。针对特定国别与区域的协调部门的缺失影响了中非双方人文交流与合作的统筹规划,造成了许多问题。例如,双方留学生的选拔及派出机制就亟待改进。如前文所述,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多,中国赴非留学生名额极少,所学学科也较为单一;有些项目缺乏统筹安排,造成了赴非公费留学名额的冲突或浪费。另外,非洲在华留学生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中国对非洲留学生的管理十分松散,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造成了大量非洲人脉资源的流失。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别设立文化交流协调机构,以促进国内不同文化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使文化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更具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双边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协调与规划机构,以明确双边工作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实施方案和部门分工。

其次,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学术交流与智库合作,尤其要注意加强域外力量的参与。中非双方学术的交流互访有助于增进双方学界对两国文化交流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更深入地了解目前中非各领域交流的长处与不足,为中非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促进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从上文对中国与东非友好交往的历史与现实的梳理状况来看,中国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洲经济社会政治的综合研究和国别区域研究,然而对非洲学者和机构对中国的研究却知之甚少,或者说不够重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吸引域外力量参与,在加强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的同时,不断拓展新渠道、新领域,以积极的姿态,推动中国与非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第三,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充分发挥非洲非通用语的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东非沿海地区的官方语言有4种,另外还有多种重要的区域和民族语言。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英语、法语等通用语言只能作为沟通用语,难以做到真正的心意相通,非通用语种的战略支点作用由此凸显。因此,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种能力的建设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整体实施。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语言相通。目前中国与东非地区间比较成功的人文交流合作案例均是使用了对象国的民族语言,如斯瓦希里语等。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非双边人文交流与合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保障,我国需要多方整合资源,加快非洲语种的建设,并加大对非洲地区研究的支持力度,培养精通非洲语言文化,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中非双方的共同利益的各类国际化专门人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同海外各国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繁荣的历史。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既是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之大势所趋,只要中国和非洲各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必将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互利共赢的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汤震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4.

[2] 冯承钧.星槎胜览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20-22.

[3] 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中非文化交流网.“中国古瓷的储仓”——东非[EB/OL].[2015-12-23]. http:∥cn.chiculture.net/30038/d18.html.

[5] 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6] 何芳川,宁骚.非洲通史:古代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69.

[7] 解飞.中国同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J].西亚非洲,2006 (6):59-61.

[8]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介绍[EB/OL].[2015-12-23].http:∥www.focac.org/chn/ltda/ltjj/t933521.htm.

[9] 雒树刚.中非文化交流是中非人民友谊的重要纽带[EB/OL].[2015-12-23].http:∥www.chinafrica.cn/chinese/tbbd/txt/2015-12/03/content_709305.html.

[10] 外交部网站.坦桑尼亚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成功举行[EB/OL].[2015-12-23].http:∥www.mfa.gov.cn/web/zwbd_673032/gzhd_673042/t1320903.html.

[11] 人民网.吴桥杂技:从大运河走向世界[EB/OL].[2015-12-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8/c70731-25919108.html.

[12] 新华网.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开课[EB/OL].[2015-12-22].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5-12/21/content_3950343.html.

[13] Bartke·W.The Economic Aid of the PR China to Developing and Socialist Countries[M].Munichi:K. G. Saur,1989.

[14] 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加强实施新战略 改革援助非洲医疗工作——记中国援外医疗队派出40周年[J].西亚非洲,2003 (5):15-18.

[1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历史(1961年)[EB/OL].[2015-12-22].http:∥www.cri.com.cn/2014-1-14/3b15081e-7e0b-c288-557a-4fb05ee68bb1.html.

[16] 李文刚.中国媒体与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M]∥张宏明,贺文萍.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48.

[17]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台斯瓦希里语节目实现常态化直播[EB/OL].[2016-03-14].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2016/3/4/art_114_29916.html.

[18]新华网.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简介[EB/OL].[2015-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0/25/c_122176487.htm.

[19] 孙宝国.央视非洲分台简论[J/OL]. 北方传媒研究,2014(3).[2015-12-20].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2/c387572-25451908.html.

[20] 中国日报中文网.中国日报简介[EB/OL] . [2015-12-10]. http:∥www.chinadaily.com.cn/static_c/gyzgrbwz.html.

[21] 国际在线.首部斯瓦希里语版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首映[EB/OL].[2015-12-10].http:∥gb.cri.cn/27824/2011/11/24/2225s3447720.htm.

[22] 国际在线.中国优秀影视作品走进亚非拉 将中国梦融入世界梦[EB/OL].[2015-12-10]. http:∥gb.cri.cn/42071/2013/09/03/6651s4240940.htm.

[责任编辑:孙绍先]

Rethink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stern Africa as a Node along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EI Yuan-yuan

(Schoo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engine for China’s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o work together with the world’s economic prosperity. Historically,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s a traffic artery connecting ancient China with overseas countries, which is not only the sea rout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but the cultural one for China to interactively integrate the civiliza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as well. Practically speaking, the initiative of building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s put forward to combine the history of friendly trade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the Silk Road countries with today's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ccordingly endowi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with the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The Indian Oce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while the coastal Eastern Africa, as a part of the trade zone in Indian Ocean and also the farthest area that the “Maritime Silk Road” can reach, has always been an indispensable key node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in the trade exchange of ancient times along the trade route or in the economic exchanges of today’s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Currently as China launch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with African countries, advoc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ill deepen friendly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which will start a new chapter in the Asia-Africa cultural exchanges.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history of the Silk Road civilization; Silk Road culture

2016-05-20

魏媛媛(1982-),女,湖北大冶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非洲语言文化研究。

G125

A

1004-1710(2016)04-0048-07

猜你喜欢
东非中非世纪
在东非,中国人不是外人
世纪赞歌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Safari在东非大草原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