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回应:全纳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应对路径

2016-03-08 00:55坚,王
关键词:实践困境全纳教育

陈 坚,王 妍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挑战与回应:全纳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应对路径

陈坚,王妍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全纳教育”已经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以“全纳”为主旨的教育改革实践在许多国家积极开展。与此同时,“全纳教育”在服务对象、教师培养、课程开发、观念融合、经费统筹等方面也遇到了种种困境。针对全纳教育的实践困境进行理论反思进而找到困境的出路,对于全纳教育理论的完善和更加卓越的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纳教育;实践困境;理论争鸣;应对路径

“全纳教育”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宣布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纳教育定义为“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的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1]10。自全纳教育思潮兴起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洲一些欠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全纳教育。经过2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卓越发展,全纳教育在各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种种困境,并由此引发了学界诸多争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面临挑战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的困境能够充分地反映出全纳教育理念的问题所在,进而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出路,为全纳教育更卓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挑战:全纳教育的实践困境

尽管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各国的全纳教育实践困境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

(一)全纳教育对象纳入的不全面

全纳教育最初源于特殊教育领域,是针对有身心障碍的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隔离提出来的。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全纳教育已经超出了特殊教育的范畴,即“‘特殊教育需要’群体不再专指残疾儿童,而是泛指所有人,即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因而都有其‘特殊教育需要’。”[2]93-99这就使全纳教育所面向的对象更为广泛了。

然而,各国在践行全纳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全纳”,更多需要关注的边缘弱势儿童仍然徘徊在普通教育机构的门外。例如,荷兰在本国传统民主观的影响下,认为个人的能力是获得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显然弱势儿童是没有竞争力的,他们自然地被排斥在了普通教育之外。“近年来,荷兰政府特别希望在人权方面为其他国家起到一个模范作用,但是保护儿童的组织将荷兰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与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比较后认为,荷兰政府忽略了需要护理的儿童、外国人的子女,以及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群体。”[3]55-63又如,泰国的性别歧视尤为严重。“据调查,男性入学率要比女性入学率高出5%甚至更多,相对于正常的女童,残疾女童、贫困女童的入学情况则更令人担忧,这一问题也是困扰泰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关键所在。”[4]再如,我国的农民工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政府一直以来积极面对却始终未完全解决的实际困难。还有诸如加拿大的土著群体,以及一些重度残疾的儿童、学业成就低的儿童,这些本该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儿童仍有一些被排斥在普通教育之外。

(二)全纳教育教师培养与课程开发的薄弱

全纳教育理念主张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提倡教育要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承担全纳教育的教师要具备能够回应各种各样学生的能力,全纳教育的课程则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目前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分离式的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式给全纳教育的实践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的素质和课程的设置都难以承担起全纳教育的重任。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主体才能够得以实施。”[5]219-223在现实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经验丰富且轻松自如地面对全纳教育中的所有学生。泰国能够掌握特殊教育的全纳教师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尤其是那些位于偏远地区的教师,他们面对在自己班级学习的残疾学生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尽管日本政府在推进全纳教师教育发展方面推出了许多积极的举措,但是,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他们扮演全纳教育中的角色时是有困难的。”[6]28-33“印尼政府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在努力通过短期培训等方式来培养适合全纳教育的教师,但是依然面临缺乏适合全纳教育教师的困境。”[7]73-75

面对全纳教育课程,许多国家都显得茫然无措。有的是没有认识到全纳课程的重要性,有的则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原因开发不出全纳课程,还有的是没有适合的教师去教授全纳课程。例如在印尼,许多学校在课程内容方面只注重知识的大量灌输,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制定、教科书的编排、学校的公共设施等方面没有考虑到特殊学生的需要,也没有考虑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种族儿童的不同教育需求。因此,印尼的全纳学校在全纳课程的开发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三)传统观念对全纳教育的羁绊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些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有残疾的孩子都是不应该出现在普通学校里的。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其所倡导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自然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在印尼,大多数人认为全纳教育只适用于特殊学生数量少且班级规模很小的国家,而印尼的大规模班级使人们对全纳教育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在日本,全纳教育这一术语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

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羁绊也体现在教师期望和同伴交往中。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任务时,身心上存在障碍的儿童要比普通的正常儿童完成任务艰难许多,且在完成任务的质量上也会不尽如人意。从传统教育观念的角度出发,教师往往会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儿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有身心障碍儿童的期望,从而加深了身心障碍儿童的挫败感及自卑心理。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使身心障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困难重重。“同伴”一般指和你一起经历大部分事情的你熟悉的人。个体的相似性在建立和维持友谊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同伴交往,这就为身心障碍儿童在与普通儿童交往方面带来了困难,从而削弱了全纳教育的应有作用。

(四)全纳教育经费的短缺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的财政投入支持是影响全纳教育实施效果的最根本的因素。对于全纳教育这一新兴的教育理念来说,需要国家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许多国家无力为全纳教育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即使部分发达国家能够有能力做到为全纳教育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但是如果这种支持没有让学校和家长感觉到是适当的或者能真正地从中受益,那么全纳教育也是难以维持的。因此,尽管各国间在面对教育财政问题时,表面来看情况都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却是相同的。我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充分地彰显了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却没有与经济发展明显地成正比,教育财政的投入分配到全纳教育领域的部分还不足以支撑全纳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在印度,投入不足的财政支持在面对庞大的教育需求时也使得全纳教育的开展变得力不从心。”[8]19-23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财政预算限制始终是其反复出现的难题。尽管各个国家在全纳教育的实践中都充分地展现了极大的信心和决心,在全纳教育的开展中也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但是,少了国家财政支持这最为重要的一环,其他努力也都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反思:全纳教育的理论争鸣

全纳教育在具体实践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艰难困境引发了学者们关于全纳教育理论的种种争议。

(一)对象之争——全纳教育应该指向哪些群体

各国并没有将所有儿童纳入到普通教育中来。那么,全纳教育到底应该指向哪些群体呢?“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这样一种共识:全纳意味着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融入主流教育。但当我们从群体的社会阶级、性别、民族、宗教团体、母语或性倾向等方面考虑全纳教育的意义时,却是众说不一的。”[9]28学界的争议由此围绕全纳教育的对象应该指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还是更为广泛的群体而展开。

从人权观的角度出发,人具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全纳教育所倡导的将所有学习者纳入到普通教育中来则充分地彰显了全纳教育的人权观。“全纳教育是一种权利,意味着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能被这种权利所拒绝。”[10]563尽管在目前许多国家的现实背景下,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要让所有儿童被纳入到普通学校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因此就否定全纳教育所提倡的面向所有儿童的理念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从而认为全纳教育的对象只能指向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全纳教育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由特殊教育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发展的趋势及所秉承的人权与平等的理念也必将使得全纳教育的对象指向所有儿童。全纳教育不应该仅是指向某些特定群体,其重点应该是为所有人提供多样、友爱且有质量的学习机会与环境。

(二)本质之争——全纳教育是目的还是过程

由于受到各国资源、经费、教师及课程等方面的影响,那些被排斥的儿童被纳入到普通教育中后并没有得到适合于他们的教育,也就是说,全纳学校仅仅被看作了一个能够容纳所有儿童的地方,而没有认识到其实质应该是要满足每一位儿童的不同需要,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因此,全纳教育经常被视为是一种目的,是由实际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过程来测量与判定,认为只要把被排斥的儿童全部成功地纳入到普通教育机构中来,全纳教育便实现了。全纳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目的还是一个过程?全纳教育的本质之争由此展开。

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目的的看法源于人们对全纳教育的误解,也源于人们在全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无奈和急功近利。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目的,使得全纳教育仅仅成为了一种粉饰的工具,而没有真正地成为现实。因此,全纳教育的本质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目的,它更应该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全纳教育要尊重差异,要把学生多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作为促进其学习的机会,通过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来关注并回应所有学习者的多样性,这也表明全纳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并且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开发出适合全纳教育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来培养具备全纳教育素质的教师,不仅如此,还需要政府、社会等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全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过程,一种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目标之争——全纳教育应该取得怎样的成果

传统教育观念对全纳教育的牵绊使人们愈发关注全纳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全纳教育应该取得怎样的成果,怎样的成果才能使人们认同全纳教育,对全纳教育形成一种共识?有人认为全纳教育的目标是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有人则认为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权;还有的人认为全纳教育的目标是解决种族问题或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等等。很难说这些想法对错与否,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些都属于全纳教育的目标,但是,全纳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构建一个全纳社会。

全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潮和教育理想,超越狭隘的教育领域它更是一种全纳的社会观。“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社会民主问题关注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能平等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人们要建立的民主目标包括了在社会发展中要纳入全体人民。”[11]16-19全纳教育就恰恰体现出了这种民主化。教育中的排斥和隔离必将引起社会的排斥和隔离,所以,我们所倡导的全纳教育,它最终的目标应该是指向构建一个全纳的社会。有了这样一种目标,这种目标所指向的社会公正、机会均等和民主参与一定会引领人们认识全纳教育并最终接受全纳教育。

三、回应:全纳教育的应对路径

为了全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全纳教育实践困境的应对路径势在必行。

(一)加强全纳教育立法、制定本国全纳标准

全纳教育实践得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它的支持程度。在全纳教育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关于全纳教育的立法和政策制定都相对完善。美国是当前国际上践行全纳教育非常卓越的国家之一,在美国,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赞赏并支持全纳教育,面对全纳教育的困境,政府也积极发挥了其应有的角色作用。美国政府为了全纳教育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政策与法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1975年)、《美国残疾人法案》(1990年)、《残疾个体教育法案修正案》(1997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2004年)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2002年)教育改革计划。“尽管全纳教育还没有被明确地写入到国家的法律中去,但是这些教育政策与法规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纳教育的发展,这些规定非常细致且相对比较具体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有效地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实践。”[12]对于那些在实践全纳教育过程中遇到诸多困境的国家,制定全纳教育的立法、推行相关的政府决策,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将全纳教育的具体理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落到实处,可以指引并监督全纳教育的发展,避免将全纳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进而保证全纳教育正确且有效地实施。

为了保证各国全纳教育的良好发展,各国应该制定本国的全纳教育标准,这一标准是为了能够及时地对本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做出评估,以此来实时地监控全纳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及时地做出回应。英国率先制定了全纳教育标准——曼彻斯特全纳标准。该标准作为一个评估工具,主要是用于英国对全纳教育实施状况的评估和自检。该标准为英国的全纳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属于本国的全纳标准,为全纳教育的实践困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出路。

(二)开发全纳教育课程,培养全纳教师

全纳教育的理念要求学校课程设置要具备均衡性和灵活性,即达到兼顾共同要求与个别需要的目标。首先需要扩大学习的概念,不能狭隘地认为学习就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要增加学生自己的经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变革课程内容,也就是说要依据学生的文化背景、健康状况、自身发展程度等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做到弹性灵活地适应每一位学生;最后,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不能再单一地以学业成就作为评价标准,全纳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要求全纳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应该趋向于多元。

培养全纳教育的教师已经成为全纳教育良好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拥有了合格的全纳教师,则代表着全纳教育实践的事半功倍。从全纳课程的角度去培养全纳教师则是目前关于全纳教师培养的新思路,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纳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它也在一定层面上要求教师不仅要被动地接受培养,也要主动地去参与全纳,成为全纳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三)推进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育观念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在人们的心里深深地扎根、固化,成为了与正式制度相对应的非正式制度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的特点在于它是隐性的,“它是一种内化的、难以言明却又渗透到每个个体教育行为之中,为每个个体所自觉遵守的一种规范。”[13]34-37传统教育观念作为这种非正式制度的一种,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约束性。尽管政府会为全纳教育制定相关政策,但是与这种正式制度相比,人们更容易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这种非正式制度会对全纳教育的立法与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立法与政策的执行;因此,要加快推进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若要人们转变观念,熟知并接受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宣传,制造社会舆论。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的有识之士及学校利用媒体等多种渠道来宣传全纳教育,为全纳教育理念的传播制造声势,使人们对全纳教育有一个清晰且理性的认识,进而转变观念,促进全纳教育理念的普及。在埃塞俄比亚,国家盲人协会和聋人协会以及智障儿童支持组织采用了包括利用媒体的宣传、组织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各种措施来积极地宣传全纳教育思想,以期能够让公众对全纳教育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变化,进而接受全纳教育。“埃塞俄比亚通过对全纳教育的宣传,已经使公众的传统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14]5

(四)加大对全纳教育经费的投入

全纳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儿童,且要满足所有儿童的不同学习需要,全纳教育所体现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教育经费的强烈需求。作为对全纳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各国应加大对全纳教育经费的投入。各国在注重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应把目光更多地投放在教育领域,因为教育的良好发展会反作用于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向前。如果各国政府的教育经费短缺,可以转变思路,开发出多种渠道来为全纳教育的发展筹措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为全纳教育捐助,热衷于公益的慈善组织为全纳教育募集善款等形式都是全纳教育开展的有利经济支持。例如在美国,多样化的财政支持使美国的全纳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美国教育的地方分权制使其财政制度也突显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财政支持基础上,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获得了非常牢固的保障。

一件备受争议的事物恰恰说明了其所蕴含的无限价值及生命力,全纳教育也必将在争议中走向成熟。展望全纳教育,即使在发展的道路上会荆棘不断、历经坎坷,但是我们仍然对全纳教育充满信心,相信其必将为世界带来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教育和一个人人参与的全纳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Renato Opertti,Jayne Brady&Leana duncombe.向前推进:全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核心[J].教育展望,2009(3).

[2] 姜亚洲.论全纳教育的普遍主义困境[J].外国教育研究,2013(3).

[3] 熊琪,雷江华.荷兰融合教育的成效、问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5).

[4] 胡毅超.走向全纳:泰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5).

[5] 侯静.教师作为价值观教育主体的本质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6] 张杰.日本全纳教育的实施体系、改革方向及面临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0).

[7] 赵静.印尼全纳教育的演进、模式与挑战[J].中国民族教育,2012(7-8).

[8] 杨思帆,游振声.印度全纳教育实施的途径与问题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5).

[9] Clementina Acedo,Ferran Ferrer&Jordi Pamies.全纳教育:公开辩论与未来之路[J].教育展望,2009(3).

[10] 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 黄志成.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社会[J].中国特殊教育,2004(5).

[12] 杨森.美国全纳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5).

[13] 陈云英,等,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

[14] 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责任编辑:何宏俭]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th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HEN Jian,WANG Yan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inclusive” has been actively developed in many countries. Meanwhile,Inclusive Education encountered a variety of dilemmas in many subjects,such as the service object,teacher training,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funds pooling. I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at we find ways out of the dilemma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dilemmas.

Key words:Inclusive Education;Practical Dilemmas;Debates of Theor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198-05

[作者简介]陈坚(1977-),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王妍(1989-),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育系教育学硕士。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76)。

[收稿日期]2014-11-17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35

猜你喜欢
实践困境全纳教育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
伙伴学习策略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价值预期、实践困境与效力发挥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与化解策略
“市管县”改革的实践困境及发展探究
忧与爱: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