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关

2016-03-08 12:13赵开礼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乡思浊酒李煜

赵开礼

【教学目标】

1.品读关于思乡的诗歌,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2.分析诗歌不同的写法,体会诗歌的抒情形式。

3. 模仿诗歌的写作技巧,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乡愁”诉诸笔端,无论是忧伤、悲痛,还是哀叹,都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的回归。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入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一)古诗接龙

梳理自己熟悉的关于表达乡情的诗句,然后组内以诗句接龙的方式来展示。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看来,乡情始终是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各种各样的离愁别绪织就了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比较阅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与感情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自学检测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意象。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席慕蓉的《乡愁》则寄托在 、雾里的挥手别离、 上;两首《乡愁》的区别在于,余光中的《乡愁》已将个人的思念情感上升到 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13分钟)

请你用心体会下面两首词的感情和写作技巧,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组内推荐代表在班内交流。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武陵春》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愁”是古人常抒发的一种情绪,李煜《相见欢》中“ , ”表达了如乱麻般绵绵无尽之愁;李清照《武陵春》中“ , ”表达了浓郁难载之愁。

2.请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与以上两首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点拨:

《乡愁》一诗运用比喻手法,借助具体物象,寄情于物,化抽象为具体,把个人思家念乡之情上升为念国之情。李煜的《相见欢》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表达的是亡国之君内心的凄凉和悲痛;李清照的《武陵春》则通过词人的情态和心理活动,展现了内心的离愁之苦,两首词都化虚为实,把心中的离愁描绘成为具体可感的物象。

四、读写训练(12分钟)

1.乡愁是塞北朔风里的浊酒,被羌乐凝固成一朵不凋的霜花;乡愁是故国明月下的春水,被风化成千年的悲歌;乡愁是夕阳下的迷雾,淹没了望乡人的眼波。

前句化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诗句 ,把乡愁比喻成为( ),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中间一句化用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句 ,把乡愁比喻成( ),表达的是亡国之痛;最后一句来自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 ,表现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拨:

前句化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把乡愁喻为浊酒和霜花;中间一句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乡愁喻为一江春水;最后一句化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意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请你也仿照托物寄情的手法,以“乡思”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写一首小诗。

小时候,乡思是一首歌,悠扬着快乐的音符。

长大后,乡思是一壶酒,温暖着流浪的心房。

而现在,乡思是一条河,蜿蜒着岁月的流沙。

五、阅读反思(3分钟)

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出错的?请你做简单的总结。

结束语:

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远离自己的祖国。愿大家无论走在哪里,都要记着自己的家乡和祖国,那是我们灵魂的皈依。

猜你喜欢
乡思浊酒李煜
李煜
李煜作品
月夜乡思
斟一杯浊酒,谱一曲清歌
浊酒天涯是归期
一壶浊酒喜相逢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
说“浊酒一杯家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