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在左右为难中穿行

2016-03-08 12:11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题海战术语言文字语文课

叶水涛

语文课该怎么上?课前三分钟演讲,拓展延伸,课本剧表演,语文综合活动……妖艳无比的打扮,热热闹闹的课堂,但这也没有改变语文教学令人尴尬的处境。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试试“减法”,让语文回归内涵,在课改和应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聚焦“语用”,少用多媒体。这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教授给出的建议。

温教授说:“‘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呀,精神熏陶呀,很自然地带进来。”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语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多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被放逐了。

温儒敏教授批评说:“无论精读、略读,也不管文体、内容,全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去套解,诸如背景介绍、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课文‘大卸八块,进行僵化的‘满堂灌,然后就是题海战术,反复操练,应对考试。这种陈陈相因,繁复琐碎的语文课堂实在折磨人,把鲜活的语文弄得面目可憎。”

温儒敏教授的批判的确切中时弊。语文教学必须聚焦“语用”,似乎已成为专家学者共同的主张。有专家甚至斩钉截铁地说,语文之学就是“语用学”。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而不是培养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这个宗旨几十年都是明明白白的,怎么现在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专家们居然一哄而上,大谈起“语用”来了?况且,何为“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吗,“语用学”可以望文生义地诠释为“语言运用之学”吗?

既然“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那么“大卸八块”的解读、“满堂灌”的教学、“题海战术”的练习,又何尝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呢?以文学作品为例,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参见亚里士多德《诗学》)。如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那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如果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解读,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语法与语义、逻辑与修辞、隐喻与象征,或者陌生化效果等。由此可见,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去套解”文本,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实并无大错,因为他们没有违背 “语用”的原则。或许正如温教授所言,他们是“在课改和应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基层一线的语文教师虔诚地投身于当下的课程改革,却常常动辄得咎。课堂太冷清,专家不高兴,说是“要有温情和温度”;课堂热闹了,专家又不高兴,说是“要安静”。语文课堂关注语言训练,专家不满,说是“要关注生命成长”;关注多了,专家又不满,说是“要回归语用”。 专家们深恶痛绝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极力提倡“大语文”,言之凿凿说是“语文的外延等同生活的外延”。然而今天,专家们似乎有点犹豫了,有点“少谈些生活,多谈些语言”的迹象。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已成时尚,“翻转课堂”风头正盛,一部分专家以“乔布斯之问”,指责语文教育改革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一部分专家又出来说,“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中小学语文教师实在有点儿无所适从。

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错与改进的实践过程,它需要积极的前行和耐心的坚守,既要摆脱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切,也不必因一些乱象、失误和偏差而“惊诧莫名”。梁启超曾说:“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所以,既要有“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努力,又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毅。

猜你喜欢
题海战术语言文字语文课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注重解题反思 回避题海战术——一道导数压轴题的多角度思考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同题异学(1)
魔幻薪题部落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