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生活:赋予语文课堂以生命力

2016-03-08 12:19朱云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沧海石榴语文课堂

朱云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生活来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互相交融,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话,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只有将语文课与生活“链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一、真生活,真发现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例如,我班有个学生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了“三十个人排排站”,从中使人明白:理解词语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人与人的交流中……然而对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地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

二、真生活,真认识

比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正值石榴上市之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水果摊调查,了解石榴的产地,并实地观察石榴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几个新鲜石榴,还特意准备了几个干石榴。先让全班学生研究新鲜石榴,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还提醒他们,不要忽略壳内的排列和紧贴壳壁的薄膜。又请几个同学剥开干石榴,让大家观察、比较、品尝,了解二者的区别。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他们畅谈着自己的感想,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下与书本进行了交流、对比,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三、真生活,真体验

记得有一次听了一堂古诗《观沧海》的欣赏课,该诗的篇幅不长,但课堂内容却很丰富,气氛非常活跃。原因就在于教者善于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老师一开始不是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看了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老师又介绍了曹操到沧海时的状况,然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停留在诗歌本身,而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后再次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去领会曹操那博大的胸襟,并对照反省,看看自己的胸襟如何,该如何达到曹操的那种境界。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诗歌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四、真生活,真应用

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向课外延伸的练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活动课程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以主体角色身份承担学习任务,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环保情况,并说说该怎样保护环境。这样不仅实现了从课堂到课外的转移,从学校到社会的转移,使学生有意识地把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再如教学完《东方之珠》一课后,学生似乎对香港兴趣盎然,趁此契机,我就问他们:“如果去香港旅游,你最想去哪儿?”有的说想去浅水湾,有的说想去海洋公园……我把相同选择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喜好去“游玩”,怎么玩呢?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报纸、杂志搜集信息,或是访问自己熟悉的老师、家人、同学、朋友……这样,他们的喜好得到了满足,知识也得到了深化,学生的思维经历着求同、求异、集中、发散,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翱翔。

真生活,带来了真实的课堂。真生活,带来了更有效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赋予了语文课堂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沧海石榴语文课堂
沧海点兵 挑战深蓝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沧海浮萍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云与水映照,月光与沧海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