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6-03-09 22:40
群众 2016年3期
关键词:协同人才企业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

第一动力

孙月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企业经历了两次复杂、艰巨的转轨:一是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经济发展模式上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当前,江苏企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转型,即发展动力上,从传统要素主导型转向创新要素驱动型。如何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使创新能力成为动态环境下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首先,要推进企业发展理念转型。发展理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导向。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就是颠覆,就像苹果重新定义手机,腾讯用微信颠覆自己的QQ。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要树立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实现由传统发展理念向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转型。企业要由“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由“规模多元化扩张”向“质量提升”,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由“跳跃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由“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的战略转型升级,铸造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其次,要推进企业行为模式优化。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不同,在国内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对市场商机高度敏感外,还必须具备在政府官员中发展个人关系的公关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政治公关能力甚至比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能力更重要。因此,我们的企业在行为上总是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重人情网络,轻公平竞争;重政治公关,轻技术创新;重暗箱操作,轻法治规范;重短平快取胜,轻战略管理;重外向扩张,轻内向治理。这不是一种正常的、规范的市场经济主体行为模式,而是更多地折射出了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生活所导致的企业行为扭曲。在未来的发展环境中,江苏企业必须超越这样的发展套路,扎扎实实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才能获得可持续成长并以此推进江苏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第三,要推进企业增长方式转变。过去30多年,江苏企业取得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相对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相对被低估的环境保护、资源价格、安全生产等条件。在当前的经济下行中,产能过剩、企业巨亏,很多都是在经济过热时,依靠低廉的土地、人力、资金成本和各种优惠政策大肆扩张、过度借贷形成的。江苏企业要想进一步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舞台上竞争,必须尽快转变增长方式,走创新发展之路。要把创新作为首要资源和根本发展手段,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创新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先导型、管理创新先导型、制度创新先导型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直接力量,是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强化手段,为管理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推动力,为制度创新创造条件;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成功和深化的保障;制度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解决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问题。

第四,要推进企业主导产业升级。从消费来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引领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企业主导产业升级的目的就是要顺应消费需求的这种变化。当然,产业升级方式很多,在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不一样,产业升级既是单一企业的竞争升级,也是产业集群的协调升级。过去30多年规模导向的发展要转化成深度的产品和体验的竞争,转化成全面效率的竞争,不仅会倒下一批企业,也会促使一批企业家退休。在这个技术加速创新的年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在未来几年会全面进入各个产业,更多的资本会追逐有积累、长谋略的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追求差异化的技术创新,需要有持续投入的耐心和前瞻的眼光,新的挑战会推动大批企业寻求核心的技术进步,为之进行持续的投入。□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放大协同创新优势

刘志凌

当前,江苏经济总量接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发展水平,但是经济质量上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继改革开放初期“由农到工”、“由内到外”两次取得巨大发展后,如今江苏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先行省份,要在新常态下实现“由大到强”的第三次转型,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长期以来,国家创新体系以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两者缺少衔接和协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创新。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增值。我国科研水平在一些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很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并未进入技术孵化阶段。科学家所拥有的知识创新与企业家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能交汇和协同,就无法产生基于原始创新的技术创新成果。由此可见,协同创新中的创新并非只是知识创新或者技术创新,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融合创新。

协同创新的重点是协同。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科技成果源单位和企业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的多元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促进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融合和资源整合。解决好科研单位与企业在孵化新技术阶段中的协同关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

协同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科学家而言,知识创新过程中存在信息搜集成本与知识产权采用成本。对企业来说,新技术的转让和交易存在交易成本。创新链上的相关研发者和参与者进入同一个创新平台便可节省交易成本。企业需要科学家参与,否则创新技术难以位于世界前沿,在市场上也就缺少竞争力。科学家则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这样才能解决市场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创新成果兼具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

协同创新的导航灯是市场需求。新技术在交易和转移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缺少对创新成果先进程度的了解,科学家缺少创新成果是否为市场所接受的认知,因此既可能存在创新风险,也可能存在市场风险。单纯以科学发现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一定会被市场接受,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一定具有先进性。技术创新过程就是科学发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耦合和互动过程。通过协同创新,才能在协作中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同时解决创新成果的导向问题。

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凝练产业问题,集聚创新目标。江苏省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产业主体众多,如何使科研力量与产业进行有效对接,十分重要。协同创新只是实现过程协作、最大化协作效益的手段,不是最终目标。协同创新能够持续运转的关键在于凝练产业问题、集聚共同目标、实现多方共赢。江苏应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根据江苏凝练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惟其如此,才能改革传统条块分割的科研体系、单兵作战的科研组织方式、产学研脱离的创新模式,充分激发和释放区域和产业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建立开放合作型科研开发体制,有效整合江苏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为新一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与产业支撑。

(作者单位:省农科院)

创新发展的本质

是人才驱动

葛 蓝

“十三五”时期,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我们要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本着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精神,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贯彻到位,才能使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我们要着眼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确实实把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更加具体化,把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格局,适应江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人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实施人才驱动战略必须大力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适应江苏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既要大力培养引进高端化、国际化人才,又要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培育和造就大量高技能工人和新型农民。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敞开大门,招四方英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同时,要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基本做法,进一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集聚八方英才为我所用,造成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优势,使人才大省名副其实。

增强人才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培养、引进和鼓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大力集聚适应创新发展和新兴业态需要的人才,发挥人才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扩大实用人才总量,提高实用人才质量,盘活实用人才存量,全面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以科技进步优势撬动全面发展优势。

创新发展以人才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只有用其所能、任其所宜,才能体现人才的价值。把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继续出台有力有效的人才工作举措,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进一步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让所有创新人才在江苏大地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建功立业,真正做到以用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营造人才创新发展社会环境。通过制度建设,构建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之创新有机会、创造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维护创新人才合法权益,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保护。弘扬识才爱才敬才之风。通过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风尚。积极引导外来和本土人才加强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创新、携手并进的良好局面,促进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作者单位:省社科联)

激发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活力

陆彩鸣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为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泰州市推出了3张优惠券:“创业券”、“购房券”和“科技创新券”。从提供创业启动资金、鼓励科技创新、支持安家生活等多个方面,给创新创业提供保障,构筑创新创业高地。当前,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兴起。经济发展新常态呼唤和期盼全社会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从而不断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必须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其一,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逐步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建立市场准入等负面清单,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其三,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实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加快建立创业创新绩效评价机制,让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才脱颖而出。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尊重创业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发展新天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是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做大直接融资平台,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二是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融资体系、监管和预警体系,加快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三是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丰富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必须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球创业创新资源,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一是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规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二是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三是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发挥留学回国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创业引领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境外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纪委调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霍宏光、蒋慧、刘卫东

猜你喜欢
协同人才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