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

2016-03-09 01:39温永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2期
关键词:几率门静脉肝硬化

温永春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

温永春

目的分析并总结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220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进行脾切除手术治疗,依据是否形成血栓将患者分为无血栓形成组(198例)与血栓形成组(22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总结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血栓形成组门静脉压下降水平(8.43±1.42)cm H2O(1cm H2O=0.098 kPa)、术中出血量(770.26±24.05)ml,无血栓形成组门静脉压下降水平(5.49±1.23)cm H2O、术中出血量(815.36±23.56)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幅度越多显示门静脉系统出现血栓的几率就越高。

门静脉血栓;肝硬化;脾切除术;相关因素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是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术后常见并发症[1],更有甚者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预防措施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为脾脏的大小、门静脉直径、术中出血量、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后血小板增高、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2,3]。为此,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进行疾病诊疗的220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分析总结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进行疾病诊疗的220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男111例,女109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1岁;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方法等,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完成后若患者仍然伴有腹痛、发热、腹胀等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若术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应在出院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22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98例);其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表示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主干或者门静脉左支或者右支中任何一支静脉存在血栓情况。同时将术前已经确诊为门静脉血栓、术中未测门静脉压力、术后未行门静脉系统血栓相关检查的患者排除。

1.2 方法 门静脉压力的测量方法:手术过程中插入硅胶管至门静脉部位,采取肝素化生理盐水对导管内液面至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测量,可知门静脉压力,同时在切脾与切脾前、断流后对门静脉压力分别进行测量。

1.3 判定标准 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标准:进行超声诊断后显示患者管腔内伴有等回声或者低回声光团,其中彩色血流图显示完全没有血流或者血流充盈缺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的年龄、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压下降水平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PLT水平分析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比较(±s)

注:与无血栓形成组比较,aP<0.05

指标 无血栓形成组(n=198) 血栓形成组(n=22) P平均年龄(岁) 48.23±11.26 46.98±11.25 >0.05 PTR(%) 64.28±15.69 65.02±15.98 >0.05 FIB(g/L) 2.12±0.66 2.22±0.64 >0.05术前门静脉直径(cm) 1.45±0.22 1.46±0.21 >0.05术前TBIL(μmol/L) 22.69±12.69 22.89±13.02 >0.05术中出血量(ml) 815.36±23.56 770.26±24.05a <0.05门静脉压下降水平(cm H2O) 5.49±1.23 8.43±1.42a <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PLT水平比较(±s,×109/L)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PLT水平比较(±s,×109/L)

注:与无血栓形成组比较,aP>0.05

时间段 无血栓形成组(n=198) 血栓形成组(n=22) P术前 38.99±17.65 39.25±18.02a >0.05术后1 d 79.25±37.08 79.45±38.25a >0.05术后7 d 259.25±141.36 260.12±140.89a >0.05术后14 d 364.28±177.45 365.02±178.41a >0.05

3 讨论

当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后,将进一步减少入肝血流量,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肝功能衰竭现象,同时还可使得门静脉压力增高,引发难治性腹水现象,更有甚者将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现象[4]。另外,当出现门静脉血栓情况时,将使得患者肠道静脉回流受到障碍,更有甚者将出现肠坏死现象,使得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临床研究显示[5,6],给予脾切除手术后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几率各不相同。张安澎等[7]研究显示,给予脾切除手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几率达到8.50%,另有杨正茂等[8]学者提出,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几率达到18.62%,甚至有学者提出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几率为31.82%。有学者将80例给予脾切除手术的患者纳入实验研究,并给予3000 U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连续治疗7 d,手术完成后采取超声诊断后显示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达到8.30%,其中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给予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患者与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当降低幅度越高时,代表术后发生血栓的几率就越高,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几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比较术前与术后血小板数量可知,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计数无关联性,本文认为,手术后可依据患者血小板数量考虑是否需要给予抗凝药物,且具体的用药时机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1]王满才,田斌,王根年,等.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12):855-861.

[2]邹俊.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治疗进展.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7):95-97,105.

[3]陈飞,贺露露,王闪,等.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外医疗,2016,35(11):53-54.

[4]吕少诚,顾万清.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进展.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5,21(1):59-63.

[5]刘琦,江涛,李明星,等.转录因子KLF2及KLF4在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10):766-770.

[6]吴晓峰,伏志,刘召波,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3):400-403.

[7]张安澎,向俊西,刘鹏,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腹腔镜与开腹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腹部外科,2016,29(3):174-178,204.

[8]杨正茂,张岭漪.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7):1173-11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14

2016-09-14]

471000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猜你喜欢
几率门静脉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啁啾激光场对电离及解离的影响
Find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晒后修复SOS
晒后修复S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