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2016-03-09 11:55吴咏梅黄财军刘罡杨振纲
贵州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筋膜胸腔腹膜

吴咏梅 黄财军 刘罡 杨振纲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2)

△通信作者

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吴咏梅 黄财军△刘罡 杨振纲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2)

急性胰腺炎; 腹膜后间隙; 筋膜间平面; 多层螺旋CT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系统常见急腹症之一,早期评估病情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目前,已有较多评分系统被广泛用于评价AP严重程度,如Ranson评分系统、Balthazar CT分级、Balthazar CT严重指数(CTSI)[1]等。这些评分系统在评判AP病情转归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预测效果[2],但评分系统指标较多,评估相对繁琐。本文将AP累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作为基础,结合其胸腔积液情况,参考腹膜后筋膜间平面受累CT分级的方法,对AP进行进一步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新的AP腹膜后间隙受累CT(RSI CT)评分系统,并探讨其在AP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116例经临床确诊且具有完整临床和CT资料的AP患者,其中男92例,女24例,年龄25~87岁,平均(51.5±2.2)岁。按病因可分为:胆源性54例,酒精性28例,高脂饮食后发病20例,高血脂性8例,原因不明6例。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8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32例。行中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76例,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40例。11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复查,复查1次、2次、3次、4次、5次者分别蔚46例、25例、13例、20例和12例,CT复查时间为发病后4~90 d。

1.2 方法 CT扫描:扫描采用GE Bright speed 16螺旋CT机(46例)和GE HD 750螺旋CT机(70例)。扫描参数:GE Bright speed 16螺旋CT机管电压及管电流为120 kV和250 mA,GE HD750 采用GSI模式,螺距分别为1.0和0.984,层厚分别为10 mm和5 mm,重建层厚分别为5 mm和2.5 mm。中上腹部扫描者范围为膈上2 cm至髂脊,全腹部扫描者范围为膈上2 cm至耻骨联合上水平。增强扫描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流率2.0~3.0 mL/s,总剂量为60~80 mL。采用Smartprep触发扫描技术,触发阈值为100 HU,注射对比剂后20~30 s行动脉期扫描,60~70 s行门脉期扫描。图像分析:在PACS系统上,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双盲阅片,重点观察AP累及腹膜后筋膜平面和胸腔积液出现情况,出现意见分歧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在CT图像上分别观察肾旁前间隙、肠系膜后平面、肾后平面、侧锥筋膜平面、肾周间隙、联合筋膜平面、筋膜下平面及肾旁后间隙受累情况。参考相关研究,将AP累及腹膜后间隙,受累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者归为同一等级。胸腔积液以CT扫描轴位像后胸壁内出现带状、新月状水样低密度影为诊断标准。将AP胸腔积液评分分为3级:0级,指无胸腔积液(记0分);1级,指存在单侧胸腔积液(记1分);2级,指存在双侧胸腔积液(记2分)。

1.3 RSI CT评分构成 根据腹膜后各解剖间隙受累范围的不同,不同级别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即最低为0分,最高为N(N为受累范围分级数)。为使该评分系统简洁,本研究中胸腔积液以有无分别赋予不同分值,暂不计算积液量。最后,RSI CT 得分为筋膜平面受累分值与胸腔积液评分之和,总分为0~N分(0≤N≤N+2)。

1.4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数 记录临床数据包括每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临床Ranson评分、CTSI得分、RSI CT得分以及重症患者ICU住院天数、并发症出现情况、手术情况、全身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情况。局部并发症包括胰腺脓肿、假性囊肿、肠穿孔及出血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均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复查患者着重观察胰腺实质有无坏死、腹膜后或胸腔炎症吸收或进展情况。患者的死亡以住院期间死亡为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RSI CT评分、CTSI评分与Ranson评分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三种评分系统预测AP患者发生SAP、并发症及病死率的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腹膜后间隙受累及胸腔积液CT表现 116例患者CT表现均为筋膜间平面的增厚、分层并积液,累及肾周间隙CT表现为间隙内出现条状、絮片状密度增高影及积液影。所有患者均存在腹膜后不同间隙的受累。肾旁前间隙与肠系膜后平面受累率(χ2=2.790,P=0.498),侧锥筋膜间隙、肾周间隙或肾后平面受累率(χ2=0.000,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旁前间隙与侧锥筋膜平面受累率(χ2=17.182,P=0.000),侧锥筋膜平面与联合筋膜平面受累率(χ2=13.558,P=0.000)、联合筋膜平面与筋膜下平面受累率(χ2=17.676,P=0.000)、联合筋膜平面与肾旁后间隙受累率(χ2=51.516,P=0.000)、筋膜下平面与肾旁后间隙受累率(χ2=10.24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上述腹膜后间隙受累率的不同,两者或多者无统计学差异归为同一等级。即,0级(0例),指腹膜后筋膜平面或肾周间隙均未受累;1级(14例,12.1%),指液体聚积仅限于肾旁前间隙或扩散到肠系膜后平面;2级(32例,27.6%),指炎症进一步蔓延通过肠系膜后平面而到达侧锥筋膜平面、肾后平面或肾周间隙;3级(28例,24.1%),指炎症扩散到联合筋膜平面;4级(20例,17.2%),指炎症通过狭窄的连接通道从肾后平面扩散到筋膜下平面;5级(22例,19.0%),指炎症通过侧锥筋膜平面、肾后平面和筋膜下平面直接累及肾旁后间隙。116例患者中出现胸腔积液者55例,其中双侧15例,单侧40例(左侧25例,右侧15例)。

2.2 RSI CT与CTSI评分 RSI CT评分结果如下:1分14例,2分32例,3分15例,4分13例,5分15例,6分17例,7分10例,平均RSI CT得分为(3.6±1.9)。RSI CT评分:1~3分患者无一例死亡,病死率为0%;当RSI CT评分为最高7分时,病死率明显上升,达到60.0%。根据CTSI评分,轻度AP 17例(14.7%),中度AP 79例(68.1%),重度AP 20例(17.2%)。平均CTSI评分为(6.00±2.33)(1~10分)。79例AP患者CTSI评分为中度(4~6分)时的RSI CT评分分布如表3。RSI CT能很好的区分CTSI评分为中度(4~6分)的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2.3 AP病例临床过程 116例AP患者发生胰腺坏死28例,其中坏死范围<30% 10例,坏死范围在30%~50%者 16例,坏死范围>50% 2例。CT复查新发现胰腺坏死7例,坏死范围<30% 4例,坏死范围在30%~50% 1例,坏死范围>50% 2例,最早复查为首次CT扫描后4 d,最晚复查时间为入院后90 d。CT复查中有65例(56.0%)腹膜后间隙积液自行缓解吸收;存在胰腺脓肿11例,其中包括RSI CT评分4分1例、5分2例、6分3例和7分5例,有3例行脓肿清创引流术+空肠造瘘术治疗,另8例因拒绝手术而行保守治疗;存在假性囊肿6例(5.2%),最早为发病后11 d,最晚为发病后90 d,其中4例行胰腺假性囊肿CT引导下穿刺术治疗。另外,治疗过程中行胆囊切除术6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例。ICU住院患者66例(56.9%)中包括SAP患者10例和MAP患者39例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另外17例患者死亡,包括RSI CT评分4分1例、5分3例、6分7例及7分6例,其中15例死于MODS,2例死于呼吸衰竭。RSI CT评分高低和临床过程之间有密切关系。在55例RSI CT评分4分或以上的AP患者中,并发ARF患者23例(41.8%),并发MODS 18例(32.7%),ICU住院天数明显长于1~ 3分的患者(P<0.05)。

2.4 三种评分系统预测结果 三种评分系统高分值组(Ranson评分≥3分,CTSI评分≥4分及RSI CT评分≥4分)SAP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均高于低分值组(Ranson评分≤2分、CTSI评分≤3分及RSI CT评分≤3分),高分值组与低分值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三种评分系统线性相关分析 RSI CT评分系统与Ranson评分系统有较好的相关性(r=0.504,P<0.01);CTSI评分与Ranson评分有弱相关性(r=0.382,P<0.01)。

2.6 三种评分系统ROC曲线分析 预测SAP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时,RSI CT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8(95%置信区间0.96~0.99)、0.94(95%置信区间0.90~0.98)和0.90(95%置信区间0.84~0.96);CTSI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8(95%置信区间 0.58~0.78)、0.72(95%置信区间 0.63~0.81)和0.69(95%置信区间 0.56~0.81);Ranson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8(95%置信区间 0.81~0.95)、0.89(95%置信区间 0.83~0.96)和0.97(95%置信区间 0.95~1.00)。在预测SAP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时,RSI CT评分系统优于CTSI和Ranson评分系统(P<0.05);在预测病死率时,Ranson评分系统优于RSI CT评分系统(P<0.05),而RSI CT评分系统优于CTSI评分系统(P<0.05)。

3 讨 论

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SAP的病死率较高,SAP患者死亡有两个高峰期[3]:(1)发病1周内,主要是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2)发病后2~3周,主要是继发感染所致。所以越早对AP进行评估,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价值越大。

本文表明,筋膜下平面和肾旁后间隙的受累率较低(分别为37.9%和19.0%),且都发生在SAP患者中。这可能是因为筋膜下平面与肾后平面靠狭窄通道相通,当炎症累及到肾后筋膜或侧锥筋膜时,只有通过直接跨筋膜扩散或通道蔓延,炎性物质或积液才可累及肾旁后间隙和筋膜下平面[4]。临床上出现的Grey-Turner征即为AP蔓延至筋膜下平面所致。如CT发现该筋膜平面受累或临床上出现Grey-Turner征提示为SAP,患者预后不良。本文中,AP并发胸腔积液占47.4%,而在筋膜平面受累为4级和(或)5级患者中胸腔积液出现率为100%。这说明RSI CT得分越高,出现胸腔积液的几率越大。为了使RSI CT评分系统简便、易操作,本研究也只对胸腔积液做定性分析。

目前,Ranson评分系统和CTSI评分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临床和放射评分系统[5]。据报道[6],Ranson评分预测AP的准确性为中等,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77%。本文中Ranson评分系统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与之基本一致。Ranson评分系统最大的缺点是各项指标需在48 h内完成,指标相对繁琐[7]。CTSI评分系统是在Balthazar CT分级的基础上结合胰腺实质坏死提出的评分系统。虽然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SAP的“金标准”,但是CTSI评分系统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虽然CTSI评分系统在评估炎性反应程度、胰腺实质及胰腺周围坏死时优于其他评分系统,但在预测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衰竭上不占优势[8];此外,CTSI评分系统中胰腺坏死所占的分值比重太大,可能会造成过度依赖胰腺坏死程度来进行评估。而胰腺坏死程度的估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确定胰腺坏死需要注入具有肾毒性的碘对比剂,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对待,CTSI评分系统的敏感性较高,但其特异性不高。本文表明,RSI CT评分系统、CTSI评分系统及Ranson评分系统在评估轻重症AP、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病死率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三种评分系统预测AP严重程度的价值各有不同。在预测SAP发生率和并发症方面,RSI CT评分系统优于CTSI和Ranson评分系统,在预测病死率方面,Ranson评分系统优于RSI CT评分系统,但RSI CT评分系统优于CTSI评分系统。

[1] Balthazar EJ, Robinson DL, Megibow AJ et al. Acute pancreatitis: value of CT in estabilishing prognosis [J]. Radiology, 1990, 174:331-336.

[2] 邹金艳,林军,易三凤,等. BISP、Ranson's、APACHE II和CTSI评分系统在急性胰腺炎评估中的价值[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 13(1):39-43.

[3] 闵鹏秋,严志汉,杨恒远,等. 急性胰腺炎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螺旋CT表现及解剖学基础[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379-382.

[4] 梁春丽,刘红燕. 急性胰腺炎评分标准的评价[J].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4):514-516.

[5] Forsmark CE, Baillie J. AGA institute tehnical review on acute pancreatitis[J]. Gastroenterology, 2007,45(11):727-729.

[6] Papachristou GI, Muddana V, Yadav, et al. Comparison of BASIP、Ranson's、APACHE II,and CTSI scores in predicting organ failu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Gastroenterol, 2010,105(2):435-441.

[7] 李婕琳,张留印, 丁莹红. Ranson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及CT严重指数评分对不同类型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评估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6):557-559.

R445.3

B

1000-744X(2016)01-0086-03

2015-09-18)

猜你喜欢
筋膜胸腔腹膜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