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2016-03-09 06:35王晓青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贫困生高校

王晓青

【摘 要】 本文依据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效益现状,提出了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的对策。要积极有效地落实好经济帮扶政策;多措并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不断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效益;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困难的学生。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 “人民助学金”制度、“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奖学金与贷款制度并存以及现在正在实行的 “奖、助、贷、免、补、勤”混合发展四个阶段,目前,以国家政策支持模式为主,辅以高校社会救助补贴制度逐渐形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高校贫困生需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效益现状

效益,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层面上是指劳动占有、劳动消耗和获得劳动成果的占比,也就说尽量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从社会学角度上说,效益是指最大限度的使用有限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来讲,社会效益通过各项社会反映指标进行界定,包括个人效益、家庭效益、集体效益等,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贫困生的资助效益,指的就是通过各种资助方式,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升贫困生的各项社会感知。

1、贫困生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

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主要通过资助对贫困生心理的影响、资助对贫困生群体自我形象塑造、资助对贫困生未来发展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随机对受资助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有28.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一点,但很快就没有了”,35%的受助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仅有 16.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自卑心理,但觉得在正常范畴内”,没有人选择 “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综合分析,贫困学生的个体心理情况较为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资助应更关心其精神世界,给予精神关怀。

56.25%的学生认为贫困生的形象是“自立自强”的,31.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生与一般同学没有差别,仅有 6.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的形象是自卑孤立。在与受助学生进行访谈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贫困生的自我形象塑造较为成功,仅有小部分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或许由于贫困生从小的生活环境、成长不良因素,也有可能因为资助工作的不全面性导致贫困生对自我形象产生不认同感。

41.25%的受助学生认为获得资助能够帮助缓解经济压力,35%的受助学生认为是促进更好的学习。资助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也能够帮助其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将“受助”看成学习的动力。可见,完善的资助体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2、贫困生对资助工作的反馈反映出的资助效益

(1)高校资助的有效性。通过问卷中有关资助工作问题相关性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50 %以上的学生认为资助来源应该是国家和学校,37.25 %的学生认为是勤工助学岗位,仅有1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资助。国家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都是属于政府层面的资助,这说明目前学校对于政策类的资助宣传力度大,反映效果好。而社会资助被认可度低,或许因为目前社会资助较少,覆盖面比较窄,也可能因为资助体系并没有把社会类资助放在资助的主要方式上。

(2)高校资助的发展性。贫困学生认为资助的侧重点应该是提供个人机会平台的资助项目,根据问卷数据显示,62.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该提供能够对个人发展有益的机会,43.75%的受助学生认为应增加助学金的金额及覆盖面,37.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提供就业方向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物质需求位居需要层次第二,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进步,个人的成长成才。

(3)高校资助工作的社会性。将 “如果您经济条件改善了是否会帮助他人”与“是否受过奖助学金”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50%的受助学生选择 “一定会尽全力”,12.5%的受助学生选择 “想过,但不知道怎么行动”。根据访谈得出,受助学生有过帮助他人的想法更加强烈,也有受助学生表示目前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等自己有能力以后再帮助他人。

3、高校资助效益的困境及表现

(1)贫困生心理困境。贫困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使贫困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危害他们的健康发展。类似于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等“心理贫困”的表现越来越多,总的来说,目前贫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紧张情绪。紧张的情绪除了来自经济压力外,个人及家庭对于他们的期望也是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之一。在思想上,希望通过自己改变家庭贫困的想法日益成为较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期望就会造成期望值落空,从而形成坏情绪。二是自卑心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虽然较为少,但是一部分人仍然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将过多的自尊掩盖了自卑的心理,看似正常,却存在自尊 “矫枉过正”。长此以往忽略生活的积极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三是焦虑心理。家庭本来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尽人意,让贫困大学生缺乏家庭的保护作用,他们的内心十分彷徨,自己又是一个消费者,非常担忧学习、担心生活、担心家庭,心理压力极大,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心理,有的产生退学的念头,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四是不健康的消费和攀比心理。由于初到大学,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穿得好吃得好,自己难免产生了嫉妒和攀比的心态,但由于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就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从而出现行为偏差。

(2)资助工作的有效性持久性困境。现阶段,资助工作的重点还是物质帮扶,通过长时间的实施,各资助部门也发现除了物质以外,精神需求及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大量的困难。主要表现:

一是“一次性资助”困扰。学生流动性大,贫困生的比例较大,将每一个贫困生的受助信息持续的跟踪难度较大,目前的资助现状多为 “一次性资助”。二是无偿资助易造成心理惰性,造成资助困扰。在国家资助体系中,奖助学金大都属于无偿资助,意味着学生不用归还。长期以往,学生会形成不劳而获的心理惰性,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再加之贫困学生认定制度不完善,学校和资助方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某些学生钻制度的空子,提供虚假信息,多次获得无偿资助。这样会造成整体受助学生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降低资助工作的有效性。三是资助有效性信息监控难度大。每年各高校有30 %-40 %家庭困难的学生,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帮助可以实现,并对其进行跟踪反馈,但其他学生的信息监管难度较大,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加强专业团队的培训及介入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3)社会环境影响资助效益。从学生及校方的反馈得知,社会类资助资金不足成为了影响资助工作的因素之一。按照国外的发展趋势看,社会类资助将成为资助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社会类资助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资助分散。社会类资助最大的弊端是连续性不强,大部分企业资助都是按照本企业的年效益决定是否追加合作项目,一般的社会资助也有年限的限制。企业在寻求与高校合作时,有的选择专业,有的选择地区,有的按照性别,资助方各种条件的设定限制了资助的覆盖面。很多贫困学生正因为条件不符合而失去了资助的机会。二是资助不平衡。地域差异导致资助不平衡,工作难以开展。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学资助项目较多,一流学校的资助项目多,而西部地区和一些二流三流的学校得到的资助机会就很少,且资助金额不大。尽管国家开发一些 “西部工程”项目,但由于社会支持率较低,项目开展的难度较大,这使得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很难得到资助。三是资助目的各异。资助方或是企业或是个人,资助的目的也各有差别。其资助的方式、金额、特殊条件都是由捐赠者的心态决定。在筹款过程中,资助方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地位等外部条件,或是根据资助后给其公司或个人带来的效益大小决定是否合作。这些以利益为杠杆的资助形式削减了资助的成功率,形成了为了公益而公益的不良风气。

二、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校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难点,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关注、关心、关切他们的成长进步,不断提高资助效益,发挥资助效益的最大功能,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成功。

1、积极有效地落实好经济帮扶政策

提升高校资助效益,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积极解决好实际问题。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资助管理体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在内的国家助学体系。目前,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资助体系,将无偿资助逐步转化为有偿资助,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2、多措并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种集教育、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高校要针对贫困生所处特殊环境而产生的诸多心理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贫困生心理困境。一是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贫困生更新健康观念,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塑造贫困生健康的心态,培养健康人格;二是建立朋辈辅导小组,将情况相似的贫困学生组成小组群体,由专业团队带领其进行小组活动,从中发现问题并实施以帮助。相同经历的个体相遇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互相形成依靠进行情感的宣泄,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让大家能够重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贫困;三是对特别贫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无论从经济、心理的压力都远大于其他学生,而个案社会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私密性,它能够保障案主的绝对隐私。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不希望自己的情况公之于众,所以运用一对一的帮助效果更好。辅导员采取面对面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实施计划,对其开展各种治疗方法,如危机干预、人本治疗法等。同时能够反馈贫困学生的需要信息,相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帮助。

3、注重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贫困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最终目标。要坚持教育优先,以育人为目标。在资助过程中,重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是近两年资助改革的重点。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理念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为此,一要进行制度创新,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和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引导受助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从而让爱心传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三要提升受助学生个人技能,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除了知识储备外,更多的是个人素质和技能的优势,为受助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科研培训等,进一步提升受助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最后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如志愿服务、科研创新、实践三个平台,让受助大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受助思源、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内涵,感受到学生群体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气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不断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要使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管理制度是有力的保障。一要确立完善的贫困生管理机构。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所以,为了确保资助工作切实有效的落实,应该形成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党团工作者、实务专业工作者参与,由学生辅导员具体落实和实施的管理体系;二要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发挥新媒体在育人中的功能;三要完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流程。在贫困生思想教育中,针对不同情况,需要为其制定相对应的帮扶流程。采取建立档案、具体分析、制定方案、跟踪控制、有效反馈等几个步骤,这样能够根据贫困程度不同,有效帮助贫困生改善心理困境,提升资助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新生.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陈双凤.我国高校体系发展历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

[3] 刘朝武.国外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现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3(01).

[4] 高玉玲,吴成霞,杨小玉. 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5] 李从松.西方国家大学生贫困观念的变迁与贫困生资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6] 李从松.大学生贫困是一种阶段性贫困[J].计划与市场,2002(03).

[7] 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

[8] 张晓芳.以育人为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全面提升资助效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Z1).

[9]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10] 沈桂凤.论高校资助体系改革—促进贫困生精神帮扶工作[J].林区教学,2008(09).

[11] 史梅.增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益探微[J].华中人文论丛,2010(02).

[12] 包月辉.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基础工作提高资助效益[J].经济师,2012(05).

[13] 刘幼昕.学生资助制度的责任伦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4] 林俊.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伦理缺失及其对策[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贫困生高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