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后流涎症的研究进展

2016-03-10 04:56吴舟峰
光明中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方药中风穴位

吴舟峰



中医治疗中风后流涎症的研究进展

吴舟峰

流涎症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伴吞咽困难、口角歪斜出现,而且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的卫生、形象和信心,降低了生活质量,容易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和难言的痛苦,不利于自我康复。因此,中风后流涎症的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中医对于该病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治疗方法等有所涉及,现就该病症的中医临床治疗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探析,以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证据。

中风; 流涎症; 中医药疗法; 综述

中风,亦称脑卒中,在人口死因顺序中位居第一、第二,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约150万人,存活患者人数600万~700万[1]。中风造成的并发症众多,包括肢体偏瘫、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吞咽困难、认知障碍、二便失禁等,而中风后流涎症属于诸多并发症之一,似乎微乎其微,但实际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和不便,病症缠绵难愈,使患者 情绪低落,形象邋遢,不利于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康复。中医对于本症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有所阐述,笔者对本症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以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依据。

1 病因病机

中风后流涎症属于中风的临床表现之一,古代中医文献对于此症的描述多涉及脾、肾、胃、心等脏腑,与脾虚、肾亏、心火、气血不足等关系较为密切。东汉张仲景就有关于中风及流涎症的论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明确提出邪入脏腑,机体功能失调,可出现“不识人,舌难言,口吐涎”等严重的症状。《素问·宣明五气》曰:“脾为涎”。涎为脾液,脾虚升降失司可致流涎。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风不语辨》中说道:“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唇缓,口角流涎,语言謇涩”,他认为中风流涎的病位在脾,与脾虚密切相关。张志聪认为:“肾气不交于阳明而胃气缓,气不上交,水邪反从任脉而上出于廉泉,故涎下。”从经络理论,肾经夹舌本,肾虚则舌强,舌强则不易收摄口中津液,因此口角流涎不止;胃脉上出于口,胃脉弛缓则廉泉开,口涎失于收摄而流出。因此,其提出中风流涎症主要在于肾虚而津液不固。汪文绮在《杂症会心录·中风》亦提到:“若肾气壮而脾阴足,何口角流涎之与有……是流涎虽在胃,而实在肾,更可知也。”他认为病位在脾、胃、肾,而偏重于肾。何梦瑶则认为此症与心密切相关,在《医碥·杂症》阐述道:“中脏必归心,舌者心之苗,心经痰滞,筋脉不灵,无以运舌,故舌强难言。心火上蒸,舌下廉泉穴开,故吐涎也。”阐明了中风后流涎症的病变部位在心,心火上蒸而致流涎。王清任《医林改错·辨口角流涎非痰饮》关于流涎也有论述:“尝治此症,见所流尽是清水,并非稠痰,明明气虚不固津液……流涎者属气虚无疑”,其认为流涎主要因为气虚不固。

现代医家对于本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继承发扬古代中医之处,也有各抒己见、各展所长的地方,笔者会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论述。

2 中医治疗近况

2.1辨证施治及方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如今临床治疗中风后流涎症的方法众多,没有统一的证型和治法,所用的方药也各有不同。关于证型,有涉及气血双亏、气虚血瘀、痰湿阻络、寒饮内停等,相应以补益气血、益气活血、芳香化湿、豁痰通络、散寒逐饮等治法。徐某[2]将中风后语言謇涩、口角流涎者分为两型辨证施治,属气血双亏者,以八珍汤加减,属气虚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并结合针刺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刘朝钦等[3]认为中风后流涎多因痰湿阻滞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运用芳香化湿法治疗,85例治疗组患者治愈56例,显效12例。亦有廖爱华等[4]从痰论治,以熄风豁痰通脉络为主治疗本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汪家健[5]对于中风后流涎症属于上焦有寒饮者,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10余例,均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2.2针灸及其相关治疗

2.2.1针刺针灸治疗中风后流涎症的疗效是确切的,根据经络辨证,不同的医家在临床上的针刺治疗方式亦有不同,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籍,发现针灸多从肾经、脾经、胃经、心经、任脉等论治,有远道治疗、局部治疗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灵枢·口问》:“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肾为胃关,其脉系于舌,故应补足少阴肾经,则液有所主而涎自止。据此,王雨石[6]以双侧然谷、复溜为主穴,用补法,配穴取上廉泉,用补法;取地仓,先针刺健侧用补法,后针刺患侧用泻法;取承浆,用泻法;取合谷、通里,取患侧,用泻法。以上配穴交替选用,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根据脾经的循行连舌本,散于舌下,马家骥等[7]取公孙穴,健脾益胃,收摄唾液;任脉上行环唇,该脉上的廉泉位临舌本,主治舌缓流涎。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流涎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还有部分医家以舌针为主治疗本症,以助脾脏健运,达到固摄津液以止涎的效果。邓宁[8]运用舌三针(神根穴,金津或玉液,上廉泉),配以风池、合谷,经1-2个疗程舌针治疗,58例痊愈35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达91.3%。他还认为,舌根处分布舌下神经及咽神经分支,针刺越靠近舌根,患者有得气的感觉,效果就越好。刘孝友[9]采用舌下针,以舌系带左右两侧舌根与下腭交界处水平线上,每0.5cm取一穴,左右各取3穴,进行针刺治疗,显效62%,总有效率93%。

韩雯等[10]根据舌为心之苗为理论依据,以腕踝针刺激手少阴心经的皮部来治疗本症,取双上肢1区(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总有效率96.8%。上1区在手少阴心经上,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对1区行针来刺激心经之皮部,达到控制或改善了口腔腺体分泌状态的功效。

亦有在常规穴位配合头皮针治疗者,如肖俊芳[11]在取患侧面部颊车、阳白、四白、地仓等穴位基础上,加风池,再取患肢对侧头皮自拟止涎区(平耳尖处头皮起向后作一条水平直线长3cm),总有效率达到98.2%。

董氏奇穴之止涎穴(在手背,拇指第一节中央偏内侧5分,六分法取5穴,每上2分是1穴),在肺经上,有补气收摄之效,王敏[12]治疗中风后遗症流涎者,常以此穴配灵骨穴、大白穴、正会穴,治愈上千例之多,可予针刺及点按刺激。

2.2.2针刺结合穴位敷贴有学者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穴位敷贴,以希望取得更好的疗效。王迪[13]等取胃经地仓透颊车,先针健侧用补法,后针患侧用泻法,联合吴茱萸、天南星研末敷贴涌泉穴,刺激足少阴肾经,并对患者流涎行为进行干预,提醒患者矫正,总有效率达97.44%,较好地改善了中风后流涎的情况。

2.2.3针刺结合方药针刺与中医方药相结合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如徐策[2]根据辨证分气血双亏和气虚血瘀,相应以八珍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针药结合疗效甚佳。笔者在临床上亦多以针刺联合方药治疗中风后流涎症,通过辨证分型和经络辨证相结合,常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3 中医结合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后流涎症涉及中药方剂、针刺、穴位敷贴等方式,在临床上,中医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并发症的运用较为广泛,而多注重肢体功能的康复,往往不重视像流涎症这样的伴随症状的治疗,但实际上康复疗法治疗该病症的措施还是不少的,且不少文献中提及配合中医针刺治疗。如赵妍妍[14]以针刺配合康复综合治疗(针刺舌三针、冰刺激、综合性吞咽训练等),从而缩短了治疗周期,改善了病患的自卑心理,提高了生活质量。还有周文锐等[15]通过前庭训练法结合中医针刺(舌三针、金津、玉液、地仓、颊车、下关)治疗,达到改善流涎的疗效。

4 总结与分析讨论

中风后流涎症属于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吞咽困难、言语不利等症状伴随出现。

西医认为,流涎是指因涎腺分泌旺盛或吞咽障碍等造成唾液溢出口角或吞咽、外吐频繁不适的一组综合征[16]。当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唾液分泌并无异常,而吞咽反射困难,口腔肌肉协调能力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至口腔期受阻,自动吞咽动作相应减少,使得唾液在口腔内积聚,而口腔又不能同步闭合,从而积聚的唾液自然流出了。西医治疗本症,多以神经抑制剂来抑制副交感神经,从而影响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以达到减少流涎的目的。也可通过手术摘除唾液腺、结扎或转位腺管、切断交感神经等方法来抑制涎液分泌。这些方法副作用较多,并不是首选方案。

然而,中医对于本症的治疗方法多样,通过辨证施治,以方药、针刺、穴位刺激等方式,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不良作用少,易于操作,往往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通过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相结合,可以运用中医方药、针刺、穴位刺激等单一疗法治疗,亦可以中西医结合以多种方式相配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如中医方药结合针灸,针刺结合穴位敷贴,中医结合康复治疗等),多管齐下,更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

当然,对于中风后流涎症,中医的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尚不够统一和规范,而且历代医家、近代学者的对本症的认识观点有不同之处,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亦有不同,似有百家争鸣之象,通过对该病症中医治疗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探析,希望能为临床治疗的开展提供更有利的方法和证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2]徐策.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遗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48.

[3]刘朝钦,王洛.芳香化湿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流涎85例[J].杏林中医药,2013,33(4):373-374.

[4]廖爱华,朱玲玲.浅谈中风治痰的体会[J].江西中医药,1996(增刊):45.

[5]汪家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脑梗塞后流涎症的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周瑜,曾昕,陈谦明.流涎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2):126-128.2):26.

[6]王雨石.中风的辨证论治与中风流涎症的针刺治疗及其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305-306.

[7]马家骥,李希元,于春雷.中风流涎症的针灸治疗[J].中医药学报,1997(2):44.

[8]邓宁.舌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流涎病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2):27.

[9]刘孝友.舌下针治疗中风流诞100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5(4):11.

[10]韩雯,张富洪,弓利风.腕踝针在治疗脑卒中患者并发流涎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4):82-83.

[11]肖俊芳.止涎区治疗中风后遗症流涎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7,8):26.

[12]王敏.中华董氏奇穴临床整理[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13:36-37.

[13]王迪,李伟杰,张利侠.针灸、穴位贴敷配合干预措施治疗卒中后流涎的疗效观察[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4,35(1):19-21.

[14]赵妍妍.综合性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流涎治疗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1):45-46.

[15]周文锐,周开斌.前庭训练结合针刺对中风流涎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9):1194-1195.

[16]周瑜,曾昕,陈谦明.流涎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2):126-128.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7.075

1003-8914(2016) -07-封Ⅲ-02

(本文校对:刘言言2016-01-28)

猜你喜欢
方药中风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