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别让内容缺位

2016-03-10 23:23周寿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语文教学内容

周寿平

[摘 要]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要立足文本的内容开展语用训练。把握内容,概述文本语言的事件真相;品味内容,体验蕴藏其间的情韵;体悟内容,提炼文本语言的思想;基于内容,促发语用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提升语用训练的效益。

[关键词]语用训练 内容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使得阅读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关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常常将文本的内容与情感抛诸脑后,导致语言训练机械枯燥。语言文字训练只有浸润在相应情境中,才能真正促进阅读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把握内容,概述文本语言的事件真相

语言文字首先应该是对客观事实的表述,这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价值用途。但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却只看到了言语形式的作用和秘妙。如果没有对语言意欲呈现事件和情感的感知,那言语形式运用的精妙与妥帖又怎么能够深入体会呢?

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

生1:课文描写了孙中山姐姐勤劳善良,对孙中山也很好。

生2:课文写了孙中山姐姐被裹小脚之后,就再也没有笑容了。

生3:课文写孙中山做了大总统之后,就把裹小脚的陋习废除了。

在感知文本事件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开放思维,引领学生接触文本、提炼文本,尊重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悟。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将回答的内容进行排序、组合,在整合梳理下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了初步感知。学生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内容的提炼、语言的选择、逻辑的串联,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味内容,体验蕴藏其间的情韵

文本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情达意。不同的内容会衍生出不同的情感,作者也自然会选择与之匹配的言语系统加以呈现。因此,体悟文本情感就必须要以文本语言为抓手,借助内容的媒介来实现。

在学生整体把握了《孙中山破陋习》一文的主体事件之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哪些地方说明孙中山一定要破除陋习?在这一具有统摄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文本人物的内心感受入手,将姐姐、妈妈在裹脚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体会到孙中山对裹足的深恶痛绝,明晰了他对破除陋习的决心。在此,教师借助人物的情感将教学自然指向了言语形式: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孙中山的深恶痛绝的?此时,学生的关注力充分聚焦在文本对人物细节的描写上,姐姐的表情、妈妈的神态、孙中山的动作,每一处都凸显了作者语言表达的匠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运用角色朗读的方式感受体验,言语表达的精妙也就逐步深入学生内心。

三、体悟内容,提炼文本语言的思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类的思想是永恒的,而语言却是偶然的。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习,必须先让学生锻造某种思想。这也需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将其中蕴涵的思想剥离出来,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

当学生在朗读实践之后,教师便促发学生开启了思想之旅:从孙中山的这一壮举中,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格?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实际出发,进行了个性解答。

生1:孙中山敢于挑战陋习,敢于向传统说不。

生2:孙中山具有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3:如果觉得一件事情不对,也许一开始没有能力解决,但不能放弃,等机会一到就去改变它。

……

思想一旦形成,各种富有见地和个性的语言也会应运而生。只有从文本内容出发,抽离出鲜活可感的形象,学生的语言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于内容,促发语用能力的提升

至此,对于课文的教学,学生已经完成了波普尔所说的“物质内容、情感内容、思想内容”的学习。此时,阅读教学就应进入最为核心的目标,也就是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由于前期教学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了深入的把握,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有了内容的支撑、情感的浸润,学生也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了。

如在《孙中山破陋习》教学的最后,笔者进行了语言训练:这篇课文借用对话的形式,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整个事件的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也可谓是惟妙惟肖,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体悟到孙中山的伟大思想。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有情感想表达呢?我们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法,进行一次对话练习。有了榜样的示范,学生的对话描写异常生动。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绝对不是对词语、句段等语言形式的直接训练,而必须要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感受蕴藏其间的情感和思想,遵循先内涵、再形式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语文教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警惕语用教学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