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研究

2016-03-11 16:43彭琳琳王宁赵岩
当代医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上皮病理皮肤

彭琳琳 王宁 赵岩

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研究

彭琳琳 王宁 赵岩

目的 探讨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中抽取42例作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主要皮肤病变位置在头面部和上肢,肿瘤直径0.33~2.14 cm,临床误诊率高达64.29%(27/42);绝大部分肿瘤有包膜,组成成分是影子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间质主要是纤维结缔组织,同时伴发程度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钙化现象。结论 皮肤科临床医师应不断增进自身对皮肤钙化上皮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认知与把握,从而提升临床诊断皮肤钙化上皮瘤的准确率,最终改善患者治疗结局。

皮肤钙化上皮瘤;组织病理特点;临床诊断

皮肤钙化上皮瘤,又可称之为“毛母质瘤”[1],是一种源自毛发基质细胞的罕见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对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而有关研究报道也比较少。该疾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误诊率相对较高,临床诊断极为困难。而本次研究为明确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点,对42例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42例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均为医院2011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排除合并意识不清、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麻醉以及手术禁忌证患者,42例患者均在参与本次研究前就此次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0~53岁,平均年龄(29.7±3.1)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病程(2.7±0.8)年;发病位置:面部19例,上肢15例,下肢6例,肩背部2例;临床表现:缓慢生长的肿块,质地坚硬、无痛、位置浅表、结节状或者类圆形;病变部位皮肤颜色:正常者29例,浅蓝色或者淡红色者13例;肿块能够推动者28例,肿块和皮肤粘连无法推动者14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通过小切口手术将肿瘤切除,以缩小瘢痕,改善皮肤外观;具体治疗过程如下: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后,沿着患者头面部皮肤纹理走向取切口,或者将切口位置定位于相对隐蔽处。手术切口长度由肿瘤大小决定,控制在0.4~0.6 cm之间为宜。将患者皮肤全层切开后,可轻压肿瘤四周边缘,挤压并排出大部分的肿瘤内容物,再用眼科组织剪完整的摘除肿瘤,最后将肿瘤包膜彻底清除干净。完成创面止血治疗后,采取7-0尼龙线,间断缝合处理患者切口皮肤。术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本组患者治疗结果,统计其临床误诊率,并记录其疾病复发情况;(2)评估皮肤钙化上皮瘤组织病理特点。

2 结果

2.1 评估本组患者治疗结局和预后 本组42例患者中,误诊为表皮样囊肿者8例,皮脂腺囊肿者12例,腮腺混合瘤者3例,皮肤纤维瘤者2例,血管瘤者2例,其误诊率是64.29%(27/42);肿瘤直径0.33~2.14 cm;本组患者均在小切口手术中完整切除肿块,且随访至今无复发病例。

2.2 评估本组患者皮肤钙化上皮瘤组织病理特点 本组患者的病理检测结果:患者真皮、皮下脂肪层下方,可见其结缔组织包膜完整、境界清楚的瘤细胞团,清晰度较高。肿瘤切面呈现灰色或者暗褐色,在光镜监视下,可见无核细胞的嗜酸性影子细胞、嗜酸性细胞构成的不规则条索、团块,且细胞界限相对清晰;绝大部分肿瘤没有钙沉积现象,同时能见到嗜碱性细胞朝向嗜酸性染色影子细胞过渡的现象。

3 讨论

皮肤钙化上皮瘤是一种源于毛发基质细胞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良性钙化性皮肤肿瘤[2],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当前,临床上对于皮肤钙化上皮瘤致病机制、原因尚未获得统一意见。有学者认为该疾病和肿瘤中不成熟基底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内持续增加的B-环联蛋白相关[3],在该蛋白对于细胞的刺激作用下,可能出现细胞增殖或者死亡现象,最终引发皮肤钙化上皮瘤。皮肤钙化上皮瘤的发生率在皮肤肿瘤中占0.5%~1.6%[4],其中头颈部良性肿瘤的发病率最低。Yoshimura-Y等曾总结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内日本医学杂志上所报道的头颈部皮肤钙化上皮瘤病例仅37例,可见其罕见性。皮肤钙化上皮瘤是一种非遗传性、不会发生恶变的良性肿瘤[5],其可发生于任意年龄段,其中青少年发病率相对较多,其次是儿童。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大约30%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在10岁以下,约40%左右患者病变部位在头颈部位,其次是上肢,再次是躯干和下肢[6]。

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导致其临床诊断准确率较低。根据既往临床实践结果,皮肤钙化上皮瘤的术前诊断、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情况仅有28%[7]。皮肤钙化上皮瘤位置、组织学来源,与皮脂腺囊肿极其类似。因此,该疾病容易被误诊为皮脂腮腺囊肿。尤其是肿瘤较大、合并溃疡或者发生于老年患者时,极易误诊成恶性肿瘤。临床误诊现象不但会加重患者身心负担,还会延误患者治疗时机,严重影响其预后。因此,为提升术前诊断准确率,临床医师需进一步提升对于皮肤钙化上皮瘤知识的认知,从而强化诊断、鉴别诊断,尤其需同皮肤纤维瘤和淋巴结炎等相区别。首先,肿瘤具有完整的细胞膜,且往往和表皮相粘连,肿瘤切面呈灰黄色和灰褐色,切开瞬间有磨砂感[8]。其次,光镜下,可见该肿瘤组织有影子细胞与嗜碱性细胞构成的团块状和条索状,偶尔可见其嗜酸性细胞朝影子细胞推移过渡。最后,瘤细胞的组织排列形状为脑回状,中间是影子细胞,嗜酸性细胞位于边缘处,而瘤细胞内部往往存在钙化现象。

皮肤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局限于皮肤以下的单一坚硬结节,肿瘤直径约0.5~3.0 cm,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犹如埋藏于皮肤下方的“纽扣”,并隆起于皮肤表层,可持续增长,偶尔有瘙痒感,但无疼痛感。病变皮肤表面颜色通常发暗或正常。患者肿瘤的生长速度较缓慢,偶有轻微的压痛感。将CT应用于皮肤钙化上皮瘤临床检测中,可清晰显示肿瘤轮廓和内部钙化团块影。本组42例患者的病理变化均符合上述特征。周红经过皮肤钙化上皮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有61.11%患者年龄不足30岁,而男女之间比例是1∶2,头部、颈部以及上肢是主要的病变位置,肿瘤直径范围通常在0.3~2.2 cm之间,而其临床误诊率高至83.33%。肿瘤普遍有包膜,影子细胞、嗜碱性细胞为组成成分,而纤维结缔组织为间质的构成物,印证了强化对钙化上皮瘤病理特征的了解,在提升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上的积极作用。皮肤钙化上皮瘤不能自然消退,需通过手术切除。本组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对于存在皮肤和肿瘤相粘连、皮肤表面破溃者,采取表皮完整切除法进行手术治疗,无粘连者则通过完整剥离包膜法实施手术切除质量。本组患者中无恶变或者复发病例,且其预后效果优良。

综上所述,皮肤钙化上皮瘤作为良性皮肤肿瘤,增强意识对于该肿瘤病理特征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便于开展手术治疗。而该疾病的唯一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法。手术切除法能够完整切除患者肿瘤物,且不易复发。

[1] 陈华,李世荣,张绍祥,等.头面部皮肤钙化上皮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7(3):180-182.

[2] 王玲,赵军,范文葛.毛母质瘤2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6):386-387.

[3] 余长亮,顾戎娟,宋文,等.头颈部钙化上皮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7):594-596.

[4] 滕隔玲,胡华,杨燕,等.右颈部毛母质瘤误诊为淋巴结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3,2(1):69-70.

[5] 蔡莉,高硕,李彦生,等.神经上皮性肿瘤18 F-FDG摄取水平与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天津医药,2011,39(4):309-311.

[6] 贺泽民.探究1.5 TMRI在老年眼眶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35):35-36.

[7] 张奎涛,周俊卿.浅谈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当代医学,2015,21(34):42-43.

[8] 孙勇.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探究[J].当代医学,2015,21(34):27-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19

辽宁 116000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 (彭琳琳 赵岩)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激光科 (王宁)

猜你喜欢
上皮病理皮肤
第二层皮肤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