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

2016-03-11 16:43陈祖星张昌茂刘国铭
当代医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导针股骨头股骨

陈祖星 张昌茂 刘国铭

PFNA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

陈祖星 张昌茂 刘国铭

目的 观察PFNA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9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和PFNA固定术进行治疗后比较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关节功能评分高,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PFNA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的患者优和良的比率分别为58.3%和29.2%,均显著高于PFNA固定术组患者的43.8%和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PFNA固定;人工关节置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1],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医务人员多选择PFNA固定治疗,但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存在骨折愈合较慢、术后并发症较高等弊端[2]。为更好地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人工关节置换术逐渐发展并应用于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本研究对PFNA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骨科收治的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男50例,女46例,年龄67~86岁,平均年龄(75.8±9.6)岁。排除恶性肿瘤、严重内科疾病难以承受手术患者及运动障碍患者。按Muller AO分型:A 1型骨折患者45例,A 2型骨折患者46例,A 3型骨折患者5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Muller AO骨折分型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合理处理内科合并症,完善相关术前检查。人工关节置换组:全身麻醉作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在小转子上方约1横指处外侧斜行截骨,扩髓器依次扩髓,然后将残留的股骨上端和股骨粗隆间的骨折块进行及时复位。钛丝捆绑固定骨折周围,安装股骨头,复位髋关节。检查髋关节活动范围及紧张度,置管引流,缝合切口。PFNA固定组:全身麻醉,C臂机辅助下患肢闭合复位,于大粗隆顶端以上约5~10 cm处纵形取5 cm切口,于大粗隆顶端向股骨髓腔插入导针,以17 mm空心钻头扩近端髓腔,沿导针插入PFNA主钉,拔出导针,在瞄准臂引导下向股骨头颈内打入导针,使导针正位透视下位于股骨头中线偏下,侧位位于股骨颈正中。沿导针向股骨头内捶击打入螺旋刀片,到达位置后将刀片锁定,拧入远端交锁螺钉,最后拧入尾帽。2组患者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并监护患者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3-4]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术后6个月采用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术后效果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关节功能评分 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为(6.2±2.4)d,明显短于PFNA固定组(18.3±2.6)d;关节功能评分为(92.4±5.3)分,明显优于PFNA固定组(80.6±7.5)分;但手术时间(74.5±6.2)min和术中出血量(238.1±37.3)mL,明显多于PFNA固定组手术时间(60.4±5.8)min和术中出血量(195.3±35.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临床治疗为优和良的比率分别为58.3%(56例)和29.2%(28例),均高于PFNA固定组患者的43.8%(42例)和20.8%(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常见的骨折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占整个髋部骨折的70%左右[5-6]。但老龄患者骨折疏松明显,PFNA固定强度往往不够,加之长期制动的原因,护理不当易导致压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着医学材料发展和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进一步研究,关节置换术在此类骨折中的应用开始增多,关节置换后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肢体功能恢复,能够及早下床活动,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7]。

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短,关节功能评分高,患者优和良的比率分别为58.3%和29.2%,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创伤小,术后效果较好。术后对患者随访发现人工关节置换术组患者均基本恢复行走能力,髋部无痛感。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显著高于PFNA固定术,尤其适合年龄大、骨折粉碎严重、不宜久卧者[8],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1] 李坚.老年骨质疏松症继发股骨颈骨折59例综合治疗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9):2202-2203.

[2] 吴元勇,郭金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1):1243-1244.

[3] Edmunds CT,Boscainos PJ.Effect of surgical approach for total hipreplacement on hip function using Harris Hip scores and Trendelenburg’s test.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Surgeon,2011,9(3):124-129.

[4] 袁晓明,姚琦,倪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836-839.

[5] 吕波,王跃,朱建辛,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期疗效随访[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 8(3):286-289.

[6] 齐勇,周晓忠,孙鸿涛,等.股骨粗隆间骨折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的疗效观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5):497-499.

[7] 杜向东,李涛,任飞,等.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6):1135-1138.

[8] 王国胜,魏宁波,曹明宇,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22(2):121-1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1.033

福建 350001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骨二科(陈祖星 张昌茂 刘国铭)

猜你喜欢
导针股骨头股骨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股骨髓内钉导针导向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髓内钉治疗:新设计的具有远端导针定位器的导向开口器的应用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内固定治疗的导针定位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