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视角下高职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016-03-11 10:08刘元发
考试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自贸区人才培养

刘元发

摘 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为了顺利适应全球贸易新规则及参与其中,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地区成立了自贸区。自贸区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进行的先行先试,另一方面会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推广,这样,其改革措施必将对我国未来的市场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研究自贸区改革的目的、任务、措施的基础上,探讨了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及经管类现代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而提出创新课程体系、打造优秀师资、深化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提升高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自贸区 现代服务业 人才培养

一、我国设立自贸区的目的与改革任务

(一)自贸区的内涵

自贸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另一种是狭义的自贸区,按照《京都公约》(1973年)的定义,自贸区则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我国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都属于狭义的自贸区。

(二)我国设立自贸区的目的

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基于未来的市场化改革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其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从对外开放的视角看,主要是为应对全球经济贸易新规则而进行的谋划设计,如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诸边服务业协议”(TISA),力求在自贸区先行先试,逐步积累经验,以便日后能顺利适应国际多边和区域合作,为中国进一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其二,对内而言,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为适应这种新常态,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推动我国的制度创新、要素升级,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价格机制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力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升级,以此同时,可以把自贸区建设成以开放促改革的窗口、参与全球经贸合作的平台,由此产生对外开放的新示范效应,并逐步将四大自贸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向全国推广,带动各地区协同发展。

(三)中国自贸区的改革任务

我国自贸区的改革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是针对货物贸易领域,通过贸易便利化改革,采取海关、边检、码头、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便利化改革及关税领域和非关税领域等的改革和调整措施深化边境开放;第二是针对服务贸易领域实施扩大边境后开放,力求在各个行业中扩大开放,实现与国际接轨;第三是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重点在于按照依法治国、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根据通行的国际法律法规、国际规则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重建,创造新的营商环境。第四是通过市场化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入贸易便利化改革涉及海关等各监管部门的协调,及如何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投融资改革要适应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从重事前审批转为重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产品市场化还涉及市场构建、价格改革及市场监督管理转变问题;人员流动涉及劳动力市场管理改革、境外人员居留等一系列管理改革;信息沟通涉及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扩大开放后面临的管理工作的转变和完善,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贸易便利化、投融资便利化、服务产品市场化、人员流动便利化、网络信息沟通便利化,最终实现经济体制创新、政府管理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新路径。

二、自贸区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一)对外贸行业的影响

贸易便利化是自由贸易区最基本的功能,即在没有海关监管、查禁、关税干预下的货物自由进口、制造和再出口。四大自贸区实施境内关外管理,货物进出试验区相当于进口和出口,享受关税等优惠政策。监管上采取“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模式,实现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一线监管集中在对人的监管,口岸单位只做必要的检验检疫等,海关从批次监管模式转向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实现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在注重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背景之下,自贸区势必还将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同时提升贸易开放程度、转向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实现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在后续发展中,自贸区在注重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同时提升贸易开放程度。

(二)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在金融方面,为了更好地对接国际规则,适应新一轮全球化要求,投资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理所当然也是自贸区的重要试点内容。投资自由化一贯通行采用公平竞争的政策和整个过程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支持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等金融领域。金融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四大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试点内容主要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产品创新等,也将涉及离岸业务。自贸区推动离岸金融业务,拓宽外商金融投资范围,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自贸区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由此可见,自贸区的发展将对银行业、融资租赁行业、民营银行、投资性公司产生一定影响。

(三)对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影响

自贸区对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方面。当前,全球贸易价值链的重构整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跨境电子商务、离岸贸易、保税展示交易平台等新型贸易业态的涌现。自贸区肩负着为促进贸易便利化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试点经验的历史使命,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及支付结算等支撑平台,进而服务全国。

目前前海自贸区的跨境物流通关与国际商务服务平台导入跨境电商公共模式、国外跨境电商企业自营模式、国内大型跨境电商企业与拓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国内大型电商自营模式、国内外全球制造与流通企业跨境电商自营模式、小微跨境电商创业模式五种,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第一种、第三种、第五种发展潜力都比较大。受益于贸易便利化、跨境电商的发展,跨境物流也将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

三、自贸区视角下我校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一)挑战

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自贸区的实践看,懂英语、懂专业、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较好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受欢迎,但相对于需求来说,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跨境电商人才,由于融合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两大专业的知识体系,而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是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两个专业独立培养的,这种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其人才供给更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受制于生源、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等因素,在培养自贸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2.校企合作难以拓展。自贸区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没有成熟的教材可用,很多业务也是处于探索阶段,涉足的企业仅限于自贸区内,对于区外的省份来说,很难找到涉足自贸区业务的企业,这对于学校教学来讲面临很大挑战。没有合作企业,相关业务没有实践的平台,相应的课程难以与企业业务相对接。

(二)应对之策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针对现代服务行业所需的职业岗位及职业技能进行,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对现代服务行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由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实践研讨会进行论证,对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从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重点突出复合型的特点,加强外语教学和国际化视野培养。

2.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与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为此,应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资格,支持教师定期轮岗到自贸区现代服务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也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自贸区现代服务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中高层管理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或不定期举办专业讲座,多种途径构建出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队伍,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提供保证。

3.深化与自贸区现代服务企业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就是与市场对接,了解真实的业务流程、发展现状及趋势,既为老师提供业务实践的平台,又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的机会,让学生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因此,为了及早了解自贸区的业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通过共同建设相应课程、派遣专业老师到自贸区企业进行企业实践、自贸区业内人士讲授企业课堂、推荐学生到自贸区实习就业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打造互通的交流机制,实现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要求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肖芬,唐聘莉.新常态下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5(6).

[2]周汉民.我国四大自贸区的共性分析、战略定位和政策建议[J].国际商务研究,2015(4).

[3]王孝松,张国旺,周爱农.上海自贸区的运行基础、比较分析与发展前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

[4]陈炳才.自贸区热与地方改革试点[J].武汉金融,2014(5).

[5]张明,郭子睿.上海自贸区:进展、内涵与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3(12).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自贸区人才培养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