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

2016-03-12 04:57李静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日教科书小学数学

李静

摘 要:本文以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日(日本东京书籍出版《新しい算数》三年级上册)两国教科书中《圆的认识》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从编排顺序、不同内容、呈现方式、编排理念四个方面分析了内容上的异同,辨明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蓝本。同时,也比较了版式和设计上的特点,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供素材。

关键词:中日;小学数学;教科书;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44-03

空间与图形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原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几何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与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共同组成四个学习领域。空间与图形安排在数与代数之后,成为第二大学习内容,可见,《课标》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这一内容的重要价值。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大量借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近代以来,中国就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分析探讨日本数学教科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将以空间与图形中一个具体内容《圆的认识》为载体,具体分析教科书中,中日两国对这一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找出各自特点,为相互借鉴抛砖引玉。本文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圆的认识》和日本东京书籍出版《新しい算数》(以下简称《新算数》)三年级上册中《圆》为比较对象进行分析。

一、内容概述

两本教科书中关于《圆的认识》,都是以活动为主编排而成的,笔者根据编排特点做了以下分类。

通过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虽然在不同学年出现,但是知识的重点没有显著的不同,两本教科书的不同编排,体现了各国的教育方针,遵循各自的《课标》和《学习指导要领》。

二、内容比较

(一)相同点

两本教科书都有明确的目标,也都是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双方均注重设计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在生活中找数学、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因此,双方教科书都有设计观察的活动,如找生活中的圆;同时也出现了实验的环节,如利用身边的素材动手画圆、找圆心;有测量操作的部分,如用圆规作圆;还出现动手制作的活动,如设计图案。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圆的性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总结特征。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通过动手动脑训练思维能力。

(二)不同点

中日教科书的理念不同,使得教科书的编排形式各异。中方遵循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而日方是兴趣态度、思考方式、表达处理、理解和掌握知识。由于中日两本教科书将《圆的认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和三年级上册,学年的区别使得编排上有很大差异,学习的知识点相同,却分别放在了高段和中段,活动的设计也就不同。中日教科书中关于《圆的认识》在内容编排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

1.编排顺序不同。

《数学》是根据情景导入、新授、巩固练习这一顺序编排的(具体见表1)。这种模式基本上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较为基础的模式,当然新授中会出现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之类的安排,但总体上是这样的思路。这种方法的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新算数》是按照情景导入,新授,练习,再新授,再练习,最后拓展活动的顺序编排的(具体见表2),并不急于将新授的内容马上全部呈现,而是一点一滴地渗透,从一个知识点慢慢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比如说,日本教科书并没有把半径和直径的知识点放在一起来教授,事实上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半径和直径都是新接触到的概念,圆中的直径和半径都有各自的特点,然后又有2倍的关系,应该先建立好圆心和半径的概念,理解了它们的相关知识,再出现直径,学生会容易掌握。用层层递进的关系学习知识。这种编排将学新知和练习融在一起,比较扎实地掌握新知识,活动较多,非常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设计指导性欠缺,当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一种体现,只做最基础的引导,自然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操控提出了挑战。

2.相同内容中呈现方式的不同。

两本教科书都是从认识生活中的图形开始的,这样的设计笔者更加赞同《新算数》的编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学生会出现足球、篮球之类的例子,学生的认识里对于形和体的概念并没有完整建立起来,或者说,学生还很难理解形和体的区别,找出来之后,细细区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

同是画圆这一环节,《数学》中是让学生任意画圆,通过画圆掌握圆的基本外观特点,而《新算数》中是让学生在正方形纸上画最大的圆,设计意图很明显,不仅是掌握圆的基本特点,也让学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在正方形中求圆的面积的知识做铺垫,还让学生体会正方形边长和圆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为今后学习周长和面积打下了基础。

3.内容本身不同。

《新算数》中对于知识的验证,给予了很大的篇幅,教科书中共有两处小结的内容,一个是圆、圆心、半径的概念,还有半径的长度相等。另一个小结是直径的概念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这两个知识性的内容后面,都出现了求证的练习。第一个小结下边的练习是求证同一个圆的半径是否相等,让学生自己画出给出的圆的半径,并测量求证半径是否相等。第二个小结下边是动手测量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找出其中的关系,证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

《新算数》在教授圆规的使用方法前,使用了附页中的一个画圆的道具,这个道具在《数学》中没有出现,在正式学习用圆规作圆之前出现,利用这个工具让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圆中半径的长度关系,比直接教授用圆规作圆更加直观,同时也教给学生画圆并不是只有圆规一种工具,如图1。

从篇幅上来看,《数学》教科书只有3页内容,并且有一页的篇幅用了欣赏和设计图案,真正的新授只有2页,活动的设计也有些简单,并没有体现活动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把握不好的老师容易忽视一些知识点。而《新算数》一共用6页的篇幅,每一个活动都给出例子或者是介绍活动的详细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有一个参照,也可以让学生了解,除了自己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很值得中方的教科书借鉴。

4.编排理念的区别。

众所周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是几何世界中的基本观点。圆的认识,正是能够体现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典型代表。纵观这两本教科书的编排,从《数学》中很难直接体现出这一理念。而《新算数》中在正方形纸上画最大圆的活动之后,有一个小结,这里明确指出点成线,线成面,就组成了圆,同时渗透了圆的属性(见图2)。圆的本质属性是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认识应该都建立在圆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新算数》中利用了正方形画圆和利用工具画圆两个活动,阐述圆的基本属性。而《数学》教科书中没有体现出这两个理念,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再设计,很难照本宣科。

众所周知,平面是从立体中抽象而来的,我们的《数学》教科书也非常注重这一点,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各种特殊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然后逐步从体中抽象出面,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可是在圆的认识之前,并没有安排球的认识,使这一贯性有些欠缺。《新算数》中出现了圆和球的认识,球只做最简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能够分辨出圆和球即可。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混淆圆和球的现象,需要教师加以说明。因此,笔者认为,即使不单独学习球,也可以出现在《你知道吗?》或者一些习题中,在培养完整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把这一内容更加完善。

三、版式、设计比较

版式是教科书的外衣,是学生和教师对教科书的第一印象,比较中日两本教科书发现,日本的教科书色彩艳丽,让人觉得爱不释手,比较而言,更像是一本精心设计的故事书。教科书中的插图、排版设计十分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1.利用照片。

利用一个学生做情境导入,一个叫典孝(人名)的同学的照片、思考的过程。用小男孩的4张照片展示,穿插了一直出现的卡通小天使,文字也都鲜明、可爱,趣味性十足,从导入上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也利用照片让学生从实际中抽象出圆,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只是,在色彩和图案的利用上稍显单一。

2.图文并茂展示知识点。

图文并茂展示知识点是日本教科书的另一个特点。日本教科书对作图要求很高,重视圆规在作图中的应用,尺规作图的过程用6张图片展示,非常生动形象。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国家的教科书应该突出自己的特点,不应是编者和孩子的对话,而应该是孩子和孩子的交谈。

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要建立在学生丰富的“几何经验”之上。在《圆的认识》这一内容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设计编排上,还是从版式设计上,日本教材的编写是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的。当然,《数学》教科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国各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差异较大,我们的教科书给予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得教科书体现了教科书的指导性而不是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旺.中日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朱乐平.多角度设计《圆的认识》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3,(1).

[4]霍新安.中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中日教科书小学数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浅析中日同传技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