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2016-03-12 03:59冯云霞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20期
关键词:体病土霉素猪群

冯云霞

(河南省济源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济源 459000)

浅谈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冯云霞

(河南省济源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河南 济源 459000)

为了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本文从附红细胞体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方面做了阐述,目的是提高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认识,并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

附红细胞体;猪;流行病学;防治措施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猪群中也广泛存在,且多为隐性,常与猪的其他疾病混合感染,临床诊治比较困难,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威胁。

1 病原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目前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应归属于立克次氏体,也有学者认为应属于原虫,还有学者认为应归属支原体目。本病原形态多样,光镜下呈环形、小球形、卵圆形或杆状等多种形态,平均直径为0.2~2 μm。该菌对温度较为敏感,75~100 ℃水浴中作用0.5~1 min,失去活性。但对低温冷冻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数年,0~4 ℃冰箱中可存活60 d,并保持其感染能力。本菌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比较敏感,0.5%石炭酸37 ℃3 h可将其杀死,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

2 流行病学

发病动物、隐性感染动物以及病愈耐过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20~60日龄仔猪发病较多,而成年猪均较低。本病的传播途径有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昆虫传播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温暖炎热多雨季节,尤其是吸血性昆虫大量繁殖滋生的夏秋季节。本病一旦传入猪场很难彻底清除。

3 临床症状

动物感染附红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受应激因素刺激可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顿,黏膜黄染,贫血,背腰及四肢末端淤血,淋巴结肿大等,还可出现心悸及呼吸加快,腹泻,生殖力下降,毛质下降等。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几天,长者数年,严重者可出现死亡,死亡原因可能与低血糖有关。

仔猪发病后症状明显,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运动,扎堆,被毛粗糙,发热,体温升高到40~42 ℃.发病初期皮肤发红,然后耳部、腹下、四肢甚至全身为紫红色或红色,而称为“红皮病”,一些病猪还出现毛孔渗血现象;后期皮肤发白、贫血、可视黏膜潮红、苍白或黄染。部分病猪出现心悸、呼吸加快、腹泻或血尿等症状,有死亡。

4 病理变化

病死动物或实验感染动物的病理变化主要有:黏膜黄染,弥漫性血管炎症,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聚集于血管周围;血液稀薄如水样,凝固不良;脾脏肿大,质硬,呈黄棕色,表面有出血点及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胀,充满绿色胶冻样胆汁;脾脏结构模糊,质地柔软,边缘不齐,呈锯齿状,有出血点;肺、肠、心、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5 诊断

5.1 一般诊断

根据贫血、黄疸和发热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

5.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检查的方法众多,常见的方法有直接镜检、动物试验、血液及生化指标检查、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5.2.1 直接镜检

直接镜检是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包括血液压片法和血液涂片法染色。该方法简单,检查费用低,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附红细胞体。血液涂片染色的方法很多,如姬姆萨染色、瑞氏染色和吖啶橙染色等,其中吖啶橙染色的检出率最高。

5.2.2 血液学检查

感染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变化,如谷丙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指数增高,血糖降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下降,白细胞总数升高。这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本病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5.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关于这方面的诊断研究,这几年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探针技术,其中PCR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更高,特异性强,是确诊的可靠方法之一,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及疗效监测等。

6 防治措施

6.1 紧急预防与治疗

本病一旦发生,应立即隔离,及时治疗。治疗药物有强力霉素、贝尼尔、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以及中药等。

盐酸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每天3毫克,肌肉注射,连用3~5 d。或按800~1 000 mg/kg混入猪饲料中,连喂两周,停药3 d,再喂一周,可有效控制病情。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0.1mL/kg体重,每天一次,连用3 d。

血虫净(贝尼尔):按每千克体重5~7 mg,肌肉注射,隔日1次,连用3次,如配合生血素2 mg、维生素B12注射液2~5 mL同时应用,效果更为理想,一般一次即可使体温下降。

6.2 综合性防治措施

目前,猪附红细胞体病 疫苗,预防本病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对病猪采取对症治疗。平时要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搞好猪舍周围环境卫生,做好灭蚊、灭鼠和猪体外寄生虫杀灭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增强的体质,提升隐性感染猪群的免疫力,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防止本病的侵入。

药物预防:在已有病原存在的猪场,每年对猪群实施药物预防,药物可选用土霉素等,间隔10~15 d重复一次。将金霉素按每吨饲料48 g,或每升饮水中添加50 mg,连用1~2周。为防止患病母猪传染仔猪,母猪分娩前注射盐酸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0 mg,或1日龄仔猪肌肉注射50 mg/头。

(编辑:张淑凤)

文献标识码:A

1006-799X(2016)20-0065-01

冯云霞(1979-),河南济源人,兽医师,主要从事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工作。

猜你喜欢
体病土霉素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残留检测研究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治措施
利用漆酶-天然介体系统高效降解土霉素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洪泽湖沉积物中四环素土霉素及相关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