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2016-03-12 04:15姜金玲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7期
关键词:羊肠毒血症病羊

姜金玲

(甘肃省民勤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民勤 733399)

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姜金玲

(甘肃省民勤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民勤 733399)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或“类快疫”,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主要发生于绵羊。本文总结了该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羊肠毒血症;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治

1 发病情况

2014年6月中旬,某农户饲养的200多只绵羊,有10多只先后发病,其相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对发病羊只进行了现场查看,病羊主要表现出食欲减退,下痢,粪便带有恶臭味,其中混有血液和黏液,意识不清,常呈昏迷状态,有的病羊还表现出磨牙、空嚼、步态蹒跚等症状,先后死亡8只。

对于以上病例,经过临床检查、病理剖检、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确诊为羊肠毒血症。

2 病原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为厌气性粗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可产生多种外毒素。一般消毒药均易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95℃需2.5 h方可被杀死。

3 流行病学

3.1传染源

病羊及带菌羊是传染源。

3.2易感动物

不同品种、年龄的羊都可感染,以绵羊居多,山羊少见。通常以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为主。

3.3传播途径

通常羊食被芽孢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芽孢随之进入消化道,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发病。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吃干草改为采食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含蛋白质的草料之后,导致羊的抵抗力下降和消化功能紊乱,D型魏氏梭菌在肠道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最后发生休克而死亡。

3.4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常表现有一定的季节性,农区多在收割抢茬季节或采食大量蛋白质饲料后发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但在新疫群内病势猛烈。

4 临床症状

该病呈散发性,潜伏期0.5~1 d,突然发病,很快死亡,很少能见到临诊症状。

临诊上可分为2种类型:一类抽搐为特征,表现为四肢强烈的划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搐,往往2~4 h内死亡;另一类型以昏迷和静静死亡为特征,表现步态不稳,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发生腹泻,多数在3~4 h内静静的死亡。抽搐型和昏迷型在病状上的差别是由于吸收毒素多少不一的结果。

5 剖检变化

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以肾肿胀柔软呈泥状病变最具特征。

此病的特征变化是肠道,小肠黏膜充血、出血,呈血红色或出现溃疡,故有“血肠子病”一说。死羊尸体膨胀,胃肠内充满气体和液体内容物。

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易凝固。心脏扩张,心肌松软,心内外膜出血点。肺脏淤血气肿,呈紫红色,切面有血液流出。

肾脏肿大,实质变软。重者软化如泥,肾皮质可见坏死灶,幼龄羊一侧或两侧肾脏软化如稀泥样。

6 诊断要点

本病的确诊,除根据临床症状外,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并且应与炭疽、巴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加以区别。

6.1现场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散发、突发、死亡快、多发生于雨季和青草生长旺季),结合剖检变化,可做出现场诊断。

6.2实验室诊断

6.2.1动物接种取小肠粪便,用2倍生理盐水稀释后,以4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后静脉注射接种4只小鼠,剂量分别为0.05 mL(2只)和0.1 mL(2只),结果小鼠在4 min内全部死亡。

6.2.2毒素检查利用小肠内容物滤液接种小鼠或豚鼠进行毒素检查和中和试验,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和菌型。

6.2.3镜检取病羊的肝脏、脾脏、肾脏、心脏和肠淋巴结进行组织触片,革兰氏及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具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呈单个或两两相连排列,菌体与常见产气荚膜杆菌一致。

6.2.4分离培养鉴定在兔血、牛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 h,呈β溶血,溶血环直径2 mm;培养24 h后菌落多为圆形、光滑、隆起,边缘整齐,淡灰色;培养72 h后菌落边缘略不整齐,表面有辐射条纹,所谓“勋章样”;在牛乳培养基中培养18 h后,牛乳凝固、产气,出现暴烈、发酵;能利用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果糖;产生硫化氢,靛基质和v-p试验为阴性,甲基红试验为阳性,尿素试验阴性。

6.3鉴别诊断

诊断时注意与以下几种羊病的鉴别。

炭疽:可致各种年龄的羊发病,临床诊断有明显的体温反应,黏膜呈蓝紫色,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脾脏高度肿大。

巴氏杆菌病:病程多在1 d以上,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皮下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后期呈现肺炎症状,病料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巴氏杆菌。

大肠杆菌病:常发生于6周龄以内的小羊,肾脏表面多呈青紫色,但不软化,各脏器均可培养出大肠杆菌。

7 防治措施

7.1西药疗法

对于本病的治疗,病程短促者常来不及治疗,病程缓慢的病羊可用以下药物治疗。

对病程较缓慢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160 IU,每天2次;磺胺脒,内服,按每千克体重8~12 g,第1天一次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10%石灰水灌服,大羊200 mL,小羊50~80 mL,连用1~2次。此外,应结合强心,补液,镇静等对症治疗,有时尚能治愈少数病羊。

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10~30 mL或庆大霉素按每公斤体重1 000~1 500 IU肌肉注射,每日2次。

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羊,将10%安钠咖10 mL加500~1 000 mL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7.2中药疗法

中药黄连散内服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处方一:黄莲10 g,川芎2 g,黄芩10 g,石膏2 g,地榆15 g,诃子12 g,当归10 g,生地12 g,甘草3 g,木通6 g,白芍10 g,乌梅5个。

用法:将其上述中药研成细末,开水冲服,病情轻的服一剂,病情重的服二至三剂,即可治愈。

处方二:苍术10 g,大黄10 g,贯众5 g,龙胆草5 g,玉片3 g,甘草10 g,雄黄1.5 g(另包)。

用法:将前六位中药水煎取汁,混入雄黄,一次灌服,灌药后再加服一些食用植物油。

7.3预防

7.3.1加强饲养管理在易感季节,选择高燥地区放牧,并适当给羊补喂食盐,加强羊的运动,增强抗病力;农牧区春秋之际,应尽量避免抢青抢茬,秋季避免过食结籽饲料和蔬菜等多汁饲料,同时注意饲料的合理搭配。

7.3.2加强放牧管理放牧要晚出早归,避开冰霜。进入农田,尤其是机收农田,最好在太阳放晴以后放牧,要随时更换牧地,不在疫区放牧。

7.3.3加强羊舍消毒羊舍墙壁用10%生石灰乳喷刷,圈舍和运动场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污染物和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7.3.4及时隔离治疗按照上述中西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7.3.5免疫接种疫苗在疫病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羊只无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 mL,注射疫苗后两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7.3.6尸体处理病死羊及其排泄物一定要深埋到羊群的下风向低洼处,绝对禁止食用或贩卖。被病死羊污染的所有场地、饲料和用具等,用20%漂白粉溶液或5%烧碱进行彻底消毒。

(编辑:赵鹏飞)

S858.26

B

1006-799X(2016)17-0042-02

姜金玲(1975-),女,甘肃民勤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羊肠毒血症病羊
羊肠汤飘香
羊肠汤飘香
羊肠毒血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对肉羊瘤胃积食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羊咳嗽怎么治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诊断脓毒血症的临床意义
十招巧识病羊
识别病羊三招
一起山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