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草产业开发现状及启示与建议

2016-03-12 04:15张雅平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7期
关键词:会宁会宁县牧草

张雅平

(甘肃省会宁县草原监理站,甘肃会宁 730700)

会宁县草产业开发现状及启示与建议

张雅平

(甘肃省会宁县草原监理站,甘肃会宁 730700)

近年来,会宁县草产业的开发按照草支撑、畜扩张、草做大、畜做强的发展思路,结合本地区草资源的现状,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带动、资金撬动、技术驱动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使草产业发展有了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生态改善可持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产业;开发现状;启示建议

会宁是一个农业大县,种草养畜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政策的支持下,按照草支撑、畜扩张、草做大、畜做强的发展思路,把禁牧制度落实和草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走种养结合,农牧协调,生态改善,循环发展的路子。以基地建设为核心,以土地流转为突破,以协会为纽带,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带动、资金撬动、技术驱动等综合措施,加大龙头企业和人工草地建设力度,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 基本情况

1.1草资源现状

会宁的天然草场属温性荒漠草原,按南、中、北可划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其中南部以羊茅、白蒿群丛为主,中部以针茅、白蒿群丛为主,北部以矮小针茅、米蒿群丛为主。现有天然草原350.9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320.37万亩。截止2015年底,人工草地面积180.6万亩,其中紫花苜蓿151.1万亩,红豆草7.5万亩,黑麦草、冰草等10万亩,一年生人工草地12万亩,亩产草量平均为紫花苜蓿400~500 kg、红豆草800~1 200 kg、草谷子等300~500kg,玉米秸秆500~600 kg,年产各类优质牧草干草83万t,玉米等各类秸秆产量140万t。

1.2主要成效

1.2.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坚持“三压三扩三全”,即“压夏扩秋、压单扩复、压粮扩草,平地全覆膜、水地全套种、坡地全种草”的思路,依托60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试点、退耕还林还草、百万亩草产业开发等项目,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连片建立草产业原料基地,发展种草大户。全县紫花苜蓿面积达到151.1万亩,为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扩张奠定了基础。

1.2.2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按照连基地、带动户、拓市场的思路,以扩大加工能力为突破,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产业化经营机制,全力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通过用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用协会链接产业发展、用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用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由零星分散种植向集中成连片种植、简单粗放加工向集中精深加工、原料型销售向产品型销售转化,延伸和扩展了产业链条。

1.2.3科技水平有效提升依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省草原总站等省级科研业务单位,加强了牧草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已引进紫花苜蓿、燕麦、红三叶、红豆草等牧草品种55个,建立牧草试验点3个。联合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开展牧草引进和草产业组织化体系建设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会宁的草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等工作。同时加强施肥、除草、病虫鼠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引导教育群众适时刈割、科学晾晒,提高草产品质量和效益。

1.3潜力和优势

1.3.1丰富的土地资源为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会宁流域面积大,光照充足,没有污染,开发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现有耕地460多万亩,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以保证在不改变县域内基本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开发草产业。百万亩玉米、百万亩马铃薯、百万亩小杂粮和其他经济作物,全县至少还可规划出150万亩耕地种植饲草,具备建成草产业核心基地的基础规模和核心面积,这是会宁最大的、不可创造的、别的区域难以可比的条件。全县以黄绵土、灰钙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0.684%,含氮0.063%,速效磷6.2 ppm,土壤深厚,是全国紫花苜蓿栽培最适宜的地区之一。紫花苜蓿在会宁县栽培历史悠久,农民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选种、留种和栽培管理经验。

1.3.2坚实的基础为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会宁草产业开发基础良好,全县上下发展草产业的决心大,软硬环境建设速度快,财力投入多,是甘肃省玉米和紫花苜蓿种植的第一大县,这是草产业起步的关键支撑,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条件,可以大大缩短产业发育年限,具备良好基础资源,吸引投资者共同加快草产业开发。会宁草产业开发具有传统动力,群众已经对优质牧草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有了认识。优质紫花苜蓿具有耐旱、耐贫瘠、营养丰富、保水土、利生态、改土壤、增肥力、投入少、效益高等特点。据调查,紫花苜蓿每五年一个轮回,每年投入50元左右,年产青干草平均400 kg以上,年均纯收入350元以上,仅次于全膜玉米和马铃薯,群众对紫花苜蓿经济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明确,种植紫花苜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1.3.3优越的区位优势为草产业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甘肃省是全国草产业的前沿地带和优势区域,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东部山区逐步凸显出了草产业的优势区域。会宁地处甘肃中东部地区结合部,距离兰州近,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示范带动能力强,容易吸引周边县区,形成草流向会宁的物流格局。同时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会宁县处于中部内陆,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有利于草产品加工、贮存,可以按照季节性需求提供草产品,在市场开拓方面抢占一席之地。

2 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会宁草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氛围,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受诸多因素影响,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2.1缺资金投入,产业基础薄弱

会宁财政困难,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草产业开发投入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开发投入机制,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草产业效益难以有效释放。同时,县内山大沟深,原料分布分散,大多数牧草种植年限较长,轮作和更新跟不上,仓储方式原始,加大了收割、运输和加工成本。

2.2缺政策引导,产业地位低下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重视农业的诸多政策,在资金投入、舆论导向和项目支撑上重视草食畜,但国家对草产业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平台和环境氛围,对人工草地和优质牧草缺少政策支持。尤其对豆科牧草的生态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效益发挥不明显,资源优势未能更好显现,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2.3缺项目支撑,产业体系不全

会宁草产业起步早,发育时间长,但由于缺乏大项目支撑和引导,龙头企业建设缓慢,没有专业牧草种子扩繁基地,牧草种子长期处于农户自繁自育状态,育种工作几乎空白,苜蓿老化、退化严重,草品质和种子品质较差,产业发展缓慢。

2.4缺技术服务,产业效益较低

会宁草原面积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种植农户科技意识淡薄,田间管理不到位,刈割时间不科学,很难保障草产品产量和品质。草产业研究和成果应用明显不足,推广经费和技术支撑项目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产品标准、检验等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产业附加效益潜力未能发挥。

3 启示与建议

3.1启示

3.1.1开发草产业是会宁环境条件的自然选择会宁县年均降雨量300 mm,且7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高达1 800 mm,十年十旱,干旱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会宁的基本县情。农作物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而苜蓿等多年生牧草仍能保持每亩300~500 kg干草产量。事实证明,在遭受连年大旱的不利情况下,生长最好、产量最稳定、发展最有希望的还是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具有耐旱、耐贫瘠,改土壤、增肥力,保水土、利生态等特点。因此,大力发展以紫花苜蓿等为主的草产业,可扬紫花苜蓿之特性、避十年十旱之短板,扬耕地面积之优势,避生态环境之脆弱。我们在无力改变气候的情形下,要想发展农业生产,只能改变作物种植结构,正如会宁提出的压粮扩草,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无奈的现实。

3.1.2开发草产业是会宁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出路会宁农民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相当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就是下大力气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实施,为草畜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会宁这样一个农业大县,群众需要一个解决收入增长的出路,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草就是一个稳定可靠的出路。这个可靠一是体现在种草产出的相对稳定上,二是体现在草市场的广阔需求上。同时草产业开发可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创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加工业及餐饮物流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是农民稳定增收的一条出路。

3.2建议

会宁草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雏形基本形成,但内涵提升不足,今后发展中既要重视产业的扩张,更要重视产业的准确定位,还要着力收获和加工等环节内涵的提高,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2.1加大政策导向,正确定位会宁草业大县地位紧紧抓住国家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政策的重大机遇,将政策落实与草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政策导向机制,把会宁草产业建设提到一定高度来抓,加大草产业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会宁建成全国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加工基地、饲草分3.2.2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完善产业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培育草加工和草种子企业,在土地征用、加工厂房和储备库建设、机械购置以及收草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培育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牧草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效益,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鼓励企业在牧草主产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及时合理收购牧草,解决农民收割、运输、贮存牧草难等问题,充分保护和发扬农民种草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

类储备基地、商品饲草集散基地、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和国家级草产业科研示范六大基地,形成草产业价格信息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和草产品质量检测三大中心,让会宁成为全国的草业大县。

3.2.3加大科技支撑,提高产业整体效益重视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走精品发展战略。建立草产品监测检测体系,联合有关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建立草产业科技研发培训推广中心,设立草产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专项经费,加强推广科研能力建设和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草产业大发展提供技术信息支撑。推广和使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性能较强的种子,科学种植,并建立品种基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牧草产品加工设备,保证和提升产品质量。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户,普及种草科技,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草业生产基地。

3.2.4发挥协会作用,提升行业自律竞争能力充分发挥草产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以协会为纽带,在企业、农民、市场和政府之间搭建合作平台,使协会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引导建立收草点和牧草专业收割队,积极为加快陡坡地流转种草提供服务,组织建立规模原料基地和示范基地。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会宁县草产品商标,建立健全原料标准、产品标准,规范产业各个环节的主体行为,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研发,做到互利共赢。充分调动牧草种植户发展草产业的积极性,用协会联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兴产业。

(编辑:高真贞)

S812.8

A

1006-799X(2016)17-0094-02

张雅平(1975-),女,甘肃会宁人,农艺师,主要从事饲草种植、管理及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会宁会宁县牧草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更正启事
我在会宁等你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会宁林业发展与惠民富民问题
会宁沿黄灌区苹果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