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蛋鸡高效养殖措施

2016-03-12 04:15甘伟任小春任小松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产蛋周龄雏鸡

甘伟,任小春,任小松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达州 63500)

浅谈蛋鸡高效养殖措施

甘伟,任小春,任小松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达州 635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禽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尤以养鸡业更加突出。养鸡业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农业的崛起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蛋鸡饲喂技术进行论述,可为今后科学养殖、提升养殖质量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

蛋鸡;饲喂;养殖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国内市场对动物性蛋白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是蛋白质氨基酸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确保有更多的鸡蛋供应市场需求,就需要蛋鸡能够生产更多的优质鸡蛋,因此,做好蛋鸡的高效养殖显得至关重要。

1 做好种鸡圈舍建设

蛋鸡的生活习性具有晚上安静的特点。噪音过大或者受到惊吓均会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鸡舍的场地要选择相对安静的地方,没有过多的人员出入,来往的车辆少。同时,该地的排污要方便,成本相对较低,水的来源要充足,做好通风措施和饮水方面的问题。修建的方向应根据地形而定,以有利于采光为主,光照作用主要体现在不仅使鸡能看到水和饲料,熟悉周围的环境,还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控排卵和产蛋时间,控制开产日龄和产蛋量。

2 引入优良种蛋鸡

通常蛋鸡的体型较小,后躯发达,皮薄骨细,肌肉结实,羽毛紧密,性情活泼好动。生产中蛋鸡的产蛋数量和蛋品质主要是由品种决定的。根据蛋壳颜色的不同可将蛋鸡分为白壳蛋鸡、褐壳蛋鸡、粉壳蛋鸡、绿壳蛋鸡、灰壳蛋鸡、红壳蛋鸡等。目前国内外消费主要以白壳、褐壳和粉壳为主,其中白壳蛋鸡品种主要有来航鸡、京白904、罗曼白、海兰W-36等,褐壳蛋鸡品种主要有京红1号、伊莎褐、罗曼褐等,粉壳蛋鸡品种主要有京粉1号、伊利莎粉、尼克粉等。

3 分阶段饲养管理

影响鸡的采食量包括多种因素,最主要的是体重、产蛋率、环境温度及日粮中的代谢能水平。具体饲喂方式最好参考该品种的饲养手册,同时,还需参考鸡群的健康状况、生长变化等。因此,作为养殖人员,必须了解所养鸡的生长规律和产蛋规律,做到随体重增长和产蛋量水平的变化来调整饲喂量。

育雏期:0~6周龄蛋鸡,该时期的蛋鸡整体发育不够完全,体温较低,敏感性强,抵抗力差,易受惊吓,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采食量较小,饲料转化率差,消化能力弱,但其生长速度快,体内代谢旺盛,其采食的营养主要用于羽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因此,育雏蛋鸡在营养上要求高,饲喂上应主要提供高能量、高蛋白、低纤维的优质饲料,并辅助添加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尽量少喂或不喂粗饲料。引入的雏鸡首先应注意水的供应,适量饮水直接关系到雏鸡新陈代谢、体温调节、消化吸收、开食等,一般在毛干后3 h安排饮用温水,并可在水中加入如维生素、蔗糖等营养物质。雏鸡在出壳36 h后可安排进行第一次采食,颗粒料的大小应小于2 mm,可用开水预先烫软,待膨胀后再进行饲喂,每天饲喂3~5次为好[1]。

育成期:7~18周龄蛋鸡,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育成蛋鸡各系统的机能不断完善,羽毛已经丰满,具备了较强的体温调节能力,消化系统日趋健全,采食量大,体重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稳定,肌肉生长占主要方面,脂肪沉积逐渐增加,性器官发育开始加快,对蛋白、能量等营养成分的需要随之有所降低,可以加入一些粗饲料如糠麸、草粉等。该阶段需确保整体鸡群体重保持均匀性,即至少80%的鸡只体重在标准± 10%范围内,可将限饲与光照相结合,避免鸡群出现过肥或过瘦现象。整个育成时期,应定期称重(通常为每周称一次),根据鸡只的体重适当增加或减少饲喂量。与育雏阶段相比,育成阶段鸡只的抵抗力较强,对饲养环境的要求要低一些,鸡群转入育成舍后,温度应逐渐降低,直到常温为止,不可直接降到常温,会给鸡群导致强烈应激反应[2]。

产蛋期:19周龄后蛋鸡,可将这一时期分为产蛋前期(开产至40周龄)、产蛋中期(40~60周龄)、产蛋后期(60周龄~结束)。通常在产蛋前期应逐渐提高饲料中钙、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含量,在产蛋后期逐渐开始减少,避免导致产蛋期蛋鸡出现过重或过轻的现象。产蛋高峰期前要给予产蛋母鸡充足营养,保证体重的增长趋势,以每周增重120 g左右为适。通常母鸡体重达到2.2 kg后开始进行光照刺激,产蛋期间光照强度和光照长度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母鸡产蛋率达到5%之前,饲喂量不超过130 g,饲料的增加应根据产蛋情况而定。当产蛋率达到60%时,即为产蛋高峰期到来,应使用高峰期饲料量。待产蛋高峰后,应逐渐减少饲喂量,以控制鸡体重的增长,避免母鸡产生过肥现象,进而对产蛋持续性和受精率产生影响[3]。

4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一个养鸡场能否盈利是由品种、营养、管理、环境控制共同决定的,但这个养鸡场能否存在是由生物安全决定,禽病的问题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切不可照搬照抄。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在养鸡生产中防制鸡病传染源进入鸡场,侵袭鸡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因此,通过对鸡粪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成优质肥料和饲料,为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畜禽饲料问题提供一条途径。另外,鸡粪的科学处理,不仅有利于鸡场的卫生防疫,还会减少公共危害,改善生态环境,也能为鸡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鸡粪的加工处理方法很多,如脱水干燥法、青贮法、发酵法、昆虫转化法等,其中比较经济的方法是青贮和发酵法。生物安全贯穿于整个养鸡流程,除了总体要求外,各个部分还需有其单独要求和规定。

[1]黄顽,赵红彬.雏鸡饲喂技术概述[J].健康养殖,2014,(8).

[2]彭宇辉.肉用种鸡育成期饲养管理的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6,(14).

[3]孟玉学,杨为敏.种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技术[J].今日畜牧兽医,2015,(8).

(编辑:李善祥)

S831

B

1006-799X(2016)17-0105-02

甘伟(1991-),男,河南信阳人,实习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猜你喜欢
产蛋周龄雏鸡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产蛋目标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动物产蛋王
优选雏鸡四法
影响蛋鸭产蛋的因素(上)
褐壳蛋鸡
雏鸡初饮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