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的民间歌谣

2016-03-14 17:24
关键词:清末民初张家口

阎 晓 雪

(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浅析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的民间歌谣

阎 晓 雪

(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民间歌谣是民心的社会艺术表达,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清末民初的张家口地区有大量的民间歌谣被保留下来,内容涉及时政、社会、婚姻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对研究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清末民初;张家口;民间歌谣

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810:32:14

清末民初的张家口地区充满思考的活力与变革的动力。这种震荡式的变化,既反映在一系列的政治变迁之中,也表现在民间歌谣内容的不断变化中。这些民间歌谣,或者酣畅淋漓,或者婉转婀娜,反映了那个时代张家口地区普通民众的心声。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1]332张家口地区的民间歌谣用质朴的语言,记录着清末民初这样一个政治动荡、军阀混战与土匪横行的特殊时代。

一、表达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民间歌谣往往包含着对时事的高度关注和对统治当局的强烈批判。这种关注与批判,甚至可以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民间歌谣往往体现了底层民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的民间歌谣从不同角度留下了大量关于社会时局变迁的记录,既有普通民众对时局动荡的忧思,也有针砭时弊,期盼和平安宁早日到来的情感。

(一)述说重大历史事件

张家口地区地处塞外,近代化过程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稍显落后,但是社会政治事件对这里的影响力却很明显。1861年,京师发生了一场满清统治阶级上层主导的以争夺多家控制权为目的的宫廷政变——辛酉政变。这次政变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倾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家口阳原县有一歌谣:

“过去长,己午年,真是天下活神仙,金鸡一叫,天下大乱。”[2]

从中国的生肖学上说鸡年是酉年,故这一歌谣传唱的就是辛酉政变。这个歌谣直指特定的历史事件,反映着张家口地区民众对政变之后天下大乱的时局的哀鸣。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地区达到高潮,人民用歌谣的形式表达对该运动的支持或非议。

当年,张家口地区有这样一个歌谣:

“这时不算苦,二四加一五①,满街红灯照,那时才算苦。”[2]

这个歌谣是庚子赔款前后张家口阳原县广为流传的童谣,它既有可能是阳原民众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更有可能是来自义和团的反对者的口诛笔伐之作。所以,不应该过高估计民间歌谣的平民化程度,它也有可能反映的仅是被操纵的舆论方向而已。

(二)揭露丑恶的人和事

总有一些歌谣是针对某种特定社会现象发出的不平之声。如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常有官商勾结鱼肉乡里的事件发生,也会有那种沉迷赌博与穷困潦倒之人出现。故该地有一歌谣说:

“久走衙门吃饱饭,常走钱场②穿破衣。不信好汉③常东底④,不信有钱常变鬼。”⑤[2]

这个歌谣属于讥讽类作品,主要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是对官商勾结和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的厌恶之情,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生活状态的向往;第二是嘲笑社会的黄赌毒行为,以讽谏的形式劝告世人不要赌博,否则一定会穷困潦倒,家宅不宁。实际上,对现实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讽喻鞭挞是民间歌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类的歌谣也是张家口民间歌谣中最富表现力的部分。

(三)蕴含神秘的谶语

清朝终结,民国初立,这是饱经磨难的中国人经过几十年努力得到的胜利果实。但是,在张家口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大青灰,大青蓝,大青黑紫⑥,大青完⑦。”[2]

据记载,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的商人出售的染料衣物主要是青灰和大青蓝等颜色,被称为青色大布,是普通民众主要的服饰颜色。歌谣传唱于满清宣统年间,而后大清居然真的被民国取代。所以,有些人就认为这个歌谣带有预言的性质。杜鲁门曾经说:“领导者必须估计公共舆论的方向和影响,而且,或多或少应该引导和控制舆论。”[3]231当然,杜鲁门的观点是基于美国社会现实的考量,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某一地区。但是,从秦汉时期的“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开始,中国历史上借助这种手段号召农民起义的不绝于册。类似于“大青灰”这类歌谣的流行很有可能是某些新兴政治势力的介入和推动。

(四)记录民间的变化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新文化新思想日渐传入尚显保守的张家口地区。这表现在生活细节和婚姻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

1.生活细节的变化

清代,人们穿着单脸或双脸布鞋,吸食旱烟时在烟筒头与嘴之间放置竹竿或木杆,使用圆形方孔钱消费。民国以后,这类生活细节开始发生变化,张家口地区的民间歌谣记录了这种变化。

“穿鞋没脸,吃烟没杆,花钱没眼。”[2]

这则歌谣关注点在于清末民初张家口人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如穿着没脸布鞋,吸食不使用烟杆的旱烟,使用没有中间方孔的钱币等生活细节,以活泼欢快的语气和口语化的形式记录着张家口地区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婚姻家庭观念上的变化

清末民初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张家口地区在婚姻问题上也开始凸显新旧冲突与新旧融合的特征。如阳原县有这样一首民谣:

“不害羞的大姑娘,半夜做一梦,梦见婆婆来通信⑧,镀金镯子玉耳环,更有手表宝石簪,不问裙子花大袄,只侯上轿带冠冠。”⑨[2]

歌谣以少女的口吻,诉说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少女想象中的婆家纳彩礼品中除了传统的珠宝玉石等物外还出现了手表,这反映出至少在物品选择上已经开始出现近代化特征。这一时期,欧风美雨浸润张家口地区,一些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女性开始摆脱旧式婚姻缔结问题上的羞涩与隐晦,开始公开谈论男女婚嫁之事,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进步,展示出一颗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的年轻的心。但是,思想守旧的大有人在,认为身为女性而妄论嫁娶之事是不太正经的行径,从所蕴含的讥讽之意来看,这首歌谣应该就是这类人所作。

二、表达夫妻离别之苦

诉情是清末民初张家口民间歌谣的一个重要内容,表达年少夫妻不忍离别又迫于生活压力必须暂时分开的歌谣比重很大。这类歌谣感情真挚且温柔婉转,表达着亲人别离时的感伤之情。歌谣中对自身苦难的歌唱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男子对妻子的谆谆嘱咐

民间歌谣是民众表达感情的手段,这种咏唱是真实而毫不虚伪的。“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4]318-319

“……第八杯酒献给妻,丈夫出门少哭啼。勿擦粉,勿带花,防备人家笑话咱。勿站街,勿看灯,来回挤擦没好人。早些睡,早些起,免得丈夫惦记你。”[5]

一个无奈离家即将远行的丈夫对妻子的依依惜别之情扑面而来。这位丈夫表达感情的方式比较细腻,既有离别后对妻子情绪的关怀,又有对她物质生活方式的惦念,展现出一位温柔的丈夫形象。

(二)女子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的叮咛

丈夫即将远行,妻子往往会用歌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

“走路别走古墙根,古墙塌了轧了你的身。住店别住头波店,头波店里没好饭。吃饭别吃头碗饭,头碗饭内有蒙汗。天冷千万别出门,出的门来冻难堪。诸事总要自保重,免得为妻心不安。事情完毕早些回,免得为妻泪不干。”[6]

整首歌谣无一“爱”字,字里行间又无不体现着夫妻之间深刻的“爱”。歌谣通过女主人公温柔叮咛衣食住行等小事的描写,表达出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惜别之情,可以看出妻子的内心是十分忧伤的。张家口地连西北与内地,是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当地人南北奔走行商之人众多,这也使得夫妻分别成为时人生活的一部分,故此,这类离别嘱托式歌谣易于引起听众的共鸣,传播区域相对比较广泛。

(三)不愿离家远行的情感表达

歌谣往往会传达出歌唱者自身的价值观念。清末民初,连年战乱导致张家口地区经济残破不堪,很多男子被迫出外行商或工作。这种远行是被动和无可奈何的。

“半截瓮,载蒜薹,栗子花儿长上来。儿出门,娘安咐(临行嘱咐也),接窗看看我媳妇,白白脸,黑头发,梳的油头戴的花,看的看的舍不下,不如在家做庄稼。”[6]

这一歌谣是热切而又哀伤的,主人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谋生。这样悲凉的离别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即将离家游子的不舍之情。“不如在家做庄稼”既表达着对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的向往,也表达出主人公内心对家庭团圆美满生活状态的追求。这样的向往与追求在战乱频仍的清末民初只能是一种奢望。

三、表达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之处

民间民谣常常以讽喻、嘲笑和批评的方式褒贬社会的不正之风和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Frank Kidson认为歌谣“是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民歌”[7]101。民间歌谣能够表达出百姓在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种种不和谐之处,向人们展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一)姑嫂矛盾

清末民初的女性大多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她们对家庭生活的感情描写也是激越的。下面这个歌谣表达了家庭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姑嫂矛盾。

“破骡车儿大马拉,轰隆轰隆到娘家。娘娘出来抱娃娃,爹爹出来抱包袱。哥哥出来瞅一眼,嫂嫂出来扭一扭。“不用你瞅,不用你扭,当日来了当日走,不吃你的饭,不喝你的酒。”[6]

张家口的旧式婚姻建立在父权社会基础上,女性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出嫁的女性被认为是泼出去的水,一般没有分割父母财产的权力。这个歌谣表达了对家庭中男女财产不能平等分割的讥讽,尤其是对哥哥认为家庭财产完全归他所有,非常厌恶妹妹回娘家的描写入木三分。同时,歌谣通过对姑嫂两人行为和语言的描述,揭示了那个时代嫂姑之间十有八九不能和谐相处,出嫁的姑娘回娘家不受嫂嫂欢迎的现实。

(二)婆媳矛盾

婆媳问题千古难解,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的民间歌谣中有很多反映。既有娶了媳妇忘了娘的:

“小喜鹊,尾巴长;娶了老婆忘了娘。把娘放在山顶上,把媳妇背在炕头上。”[6]

也有公婆虐待新媳妇的:

“新嫂嫂,脚儿小,才来三天就上灶;弄的东西味不好,惹得公婆都恼了;公一棒,婆一鞭,打得媳妇泪涟涟。”[6]

清末民初,新婚女性在婆家地位是很低的。她们除了要从事家庭劳动外,还要忍受公婆的打骂,是家庭中最底层的成员。有一首民谣就抒发了女性受害者的心声:

“豆芽菜,根里粗,婆婆打我为小姑。谁家没有儿和女,为甚亲你小闺女。”[6]

字里行间,听到了一个在家庭中备受压迫的善良妇女的悲叹,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在生活中所承受的种种磨难。

(三)夫妻矛盾

女性是婚姻关系中的弱势群体,盲婚哑嫁的婚姻模式造成女性在婚姻中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进行积极反抗。清末民初张家口人的婚姻缔结方式依然是传统的,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倾向,但是波及范围很小。

1.反映旧式婚姻模式的无奈

“拨灯棒儿打灯台,大爷娶了个大奶奶,脚又大,嘴又歪,气的大爷不起来。大奶奶,大奶奶,你快走,大爷好了你再来。”[6]

“女人受男人的宰制是全方位的。由体态心理、经济政治、到伦理道德、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8]8歌谣用谐谑夸张的口吻讲述了男女双方婚前未曾见面,婚后丈夫发现妻子是个丑八怪的情景。丈夫的厌弃会给这位刚刚出嫁的女性带来巨大的不幸。

2.反映无爱婚姻的悲哀

“大豆花儿本本开,大姊请了二姊来。二姊抱着包袱哭了来;姊姊!姊姊!哭甚哩?公公打,婆婆骂,那个东西(指其丈夫)不说话,唉唉,我真命苦啊!”[6]

缺乏爱情的传统婚姻和家庭模式依然在清末民初张家口的广大农村延续着。“那个东西”指的是她的丈夫,他在婚姻中不是妻子的保护者,而是默认了自己的父母对妻子的种种责打辱骂。这首歌谣用妻子娘家人的语气,以牢骚和怨言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对婚姻的不满。

3.反映夫妻关系的急剧变化

“家雀儿,家雀儿,就地滚,打得丈夫去买粉。买上粉来她不擦,打得丈夫去买麻。买上麻来不拧绳,打得丈夫去买锅,买上锅来她嫌小,打得丈夫去买枣。买上枣来她嫌红,打得丈夫去买绳,买上绳来她上吊,急得丈夫瞎独跳。”[6]

这首歌谣与几千年来传统的儒家男尊女卑体系相悖,改变了男权社会男强女弱的社会常态,写出了厉害妻子制服丈夫的特殊社会现象。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首先表现为家庭的变革,女性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偶然而非常态的,但可以看出在传统道路上缓慢行进的张家口地方文化正在悄然转变。

四、表达对社会动荡不安的忧思

张家口地区民间流传的歌谣多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传播范围也基本限定在本地区,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广泛的民众共鸣,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一)兵灾之苦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张家口地区驻军增多,一般的县都会以保境安民的名义设立保安团,经费由当地提供,成为张家口地区民众的一大负担。除了当地的民间自卫组织之外,张家口是政府控制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是中央向西北区域用兵的第一站,军队过境时有发生。但是民国时期,国家财政困难,军饷拖欠之事频发,外出执行军务的军队一般会沿途自筹兵费,这对地瘠民贫的张家口地区是又一大灾难。百姓间有这样的歌谣流传:

“六轮子,绝(撅)把子,乒乓几下子。”[2]

这首歌谣形容的是军人用手枪杀人的情状,表达了民众对骚扰地方的军队的厌恶之情。通过歌谣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该地面临的困境,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共鸣,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土匪横行

清末民初张家口社会动荡,土匪横行。阳原县有一个土匪叫王大美,他聚集了百余人,有枪二三十支,形成一股难以剿灭的军事势力。民国十九年(1930年),王大美在阳原县东城及泥泉堡一带大肆劫掠,绑票杀人,占据泥泉堡1月有余,官府不能治。民间有歌谣:

“勾魂小鬼,杀人土匪,不怕勾魂小鬼,只怕周绅地的王大美。”⑩[2]

王大美横行乡里,当地百姓争相逃亡。有一歌谣说:

“土匪劫后人心慌,迁居离散找安乡。追思故土深眷恋,且回且劫用何方。”[2]

这是逃亡的民众表达思念故土之情的民谣,是时人畏惧匪祸,有家难归的真实写照。政府虽然派出非阳原县的保卫团出兵截击王匪,但仅与王匪隔堡形成拉锯战局面,并未能剿灭它。故民间歌谣讥讽此事:

“周绅地匪首王大美,整住泥泉一个里。财帛运输一空洗,怕的男女活像鬼。石友三收的官军,要想做官拉一杆。各处土匪皆效尤,勇敢抢掠不回头。”[2]

王大美的土匪队伍最后被石友三收降,王大美被石友三任命为营长,加入了官军的战斗序列。这是民国时期解决土匪问题惯用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广受诟病。

总之,土生土长的张家口民间歌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反映了当地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人文交往形式,其原作者已经不可考。喜欢使用叠字的张家口民间歌谣,内容朴实,虽然婉转性稍显不足,但感情强烈奔放,广泛流传。“自由自在是歌谣文化最基本的审美品格,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9]51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张家口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的民俗单元,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形象性是民谣艺术美的一般表征,以情动人是民谣艺术美的显著特点,独创性是民谣艺术美的重要标志。”[10]91张家口民间歌谣记录了张家口人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反映出清末民初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真实,闪现着那个时代的光彩面与黑暗面,值得历史学工作者深入挖掘与研究。

注 释:

① 即二十四年,再加上半年之意。

② 即赌局。

③ 即有能力而不甚正当者。

④ 丢脸。

⑤ 即有债而不能还。

⑥ 张家口说人面色不好为黑紫色。

⑦ 即终了之意。

⑧ 张家口一般称纳彩为通信。

⑨ 即冠子花。

⑩ 王大美是阳原县匪首周绅地人,本来家有薄产,足可生活,后为乡里官吏压榨,怒而成匪。即聚匪闹事。

[1]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刘志鸿,李泰棻.阳原县志(18卷本)[M].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3] 杜鲁门 D B.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陈尧,译.胡伟,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陈继淹,许闻诗.张北县志(31卷本)[M].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6] 路连逵,任守恭.万全县志(12卷本)[M].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7] 吴萍,邱明一.周作人民俗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8] 王喜绒.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 饶峻妮,饶峻姝.略论民间歌谣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大理白族民间歌谣为例[J].前沿,2008,(4):49-51.

[10] 何根海.从民间歌谣看徽州商业生活习俗[J].安徽史学,2013,(2):91-95.

(责任编辑 薛志清)

An Analysis on the Folk Songs in Zhangjiakou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YAN Xiao-xue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Folk songs have been thought to be the social artistic expression of people.Large numbers of folk songs are retained in Zhangjiakou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covering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olitics,society,marriage and family life,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local cultur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Zhangjiakou;folk song

2016-05-25

河北北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S201410)

阎晓雪(1978-),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和张家口地方史。

K29

A

2095⁃462X(2016)06⁃0009⁃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1128.1032.018.html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张家口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
收复张家口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