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6-03-14 21:14李登峰高宗燕宁海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医学创新能力

蓝 丹,李登峰,高宗燕,宁海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蓝 丹,李登峰,高宗燕,宁海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储备科、教、研及临床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科研能力培养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综观目前医学科研,仍暴露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薄弱、科研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这些是摆在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决策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旨在分析医学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作一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能力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0年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极低,甚至不及本科生,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偏重于数量的增长,却忽视了质量的提高。从毕业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大多数研究生只是简单重复国内外其他研究者的试验,重新证实其他科学工作者已然证实的“自然规律”,更有甚者则是在复制自己导师、师姐或师兄的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艳萍教授等曾经提出,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严重的“本科化”倾向,研究生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与本科生相比并未得到明显提高[1]。这样的教学现状若得不到改善,近则影响学生的就业及在今后临床工作中的提高,长远观之,会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健康保障工作。因此,加强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研究生只有具备创新性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才能出色地完成科研任务,发现并证实新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科研的真正目的。另外,只有具备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进而成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主力军。但医学研究又与其他自然学科有所不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的刘仕勇等认为,医学科研与其他自然科学主要存在下列几点区别[2]:(1)研究对象是人,混杂因素较其他学科明显增多,需要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病理以及社会性。(2)病患存在个体差异。(3)医学伦理问题,医学研究必须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的规定,必须符合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需被普遍接受的科学原则。(4)患者的依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研究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5)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较短。医学科研应当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开展,对于初入临床的研究生来说,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科研,因而医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明显较其他学科长。上述特点使得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具实际意义[2]。

1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

1.1 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虽然先天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创造性思维,但后天的培养对医学研究生创造性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3]。医学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积淀决定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多数医学研究生在实习阶段放弃实习全职备考,导致最基础的临床技能和基础知识匮乏,需要在有限的科研阶段去补本科的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1.2 科研氛围不够浓厚[1]

现有激励制度不利于调动研究生和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其创新性[4]。当前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导师大多从事临床工作,科教研任务重、时间少、压力大,导致与学生交流和进行指导的时间严重不足。且大多数研究生考取硕士的目的也不单纯,仅仅是为了获得学位,而不是因为对科研感兴趣。在晋升职称的科研要求上,多数省份仅仅是考核数量,缺乏对质量的要求。上述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学术垃圾充斥一些省级刊物、国家级刊物甚至SCI。很多高校学生科研活动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1.3 临床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现有研究生评价体系侧重于通过论文产出量来评价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以在国内核心期刊和SCI上发表论文为毕业条件,没有把临床科研的特点考虑进去。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评价体系中,并无科研创新这一评价指标。

1.4 研究生临床科研素质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就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而言,第一学年往往是大班教学,类似初高中、本科期间的“满堂灌”。这一落后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来自于广泛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及技术操作,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独立思考,抓住研究环节之中的问题并寻根究底[5],而国内医学院校因条件限制未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1.5 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缺乏

受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影响,有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观念落后[1]。有些医学研究生甚至认为科研创新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研究,临床科研没有重大创新,难以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意义不大[1]。多数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缺乏,常常重复已发表文章中的方法和结论,更有甚者篡改数据,力求与前人相似或相同。多数用人单位只看重毕业生的临床能力,忽视其科研能力,导致大部分研究生不注重科研,创新意识和欲望匮乏,甚至没有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代研究生缺乏应有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科研创新工作过程中,往往一碰到些许困难就止步不前,甚至放弃正在从事的科研活动[6]。在学习态度上,研究生还应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应仅仅为教师所左右[7]。但是,大多数医学研究生显然不具备这一特点。

2 对策

2.1 学习和移植他人成功经验能力培养

导师首先要剖析自己的科研历程,与学生分享自己在既往科研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学生领悟阅读文献的重要性,通过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对重点文献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这一教学理念是由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最早提出的,在“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的人不是背书人”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上海大学于2002年秋季开始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各层次学术研讨会,开阔视野,构建研究生理论知识体系,使其真正“站到科学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科学探索。

2.2 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

培养研究生对临床科研的兴趣、参与意识以及探索精神,开展丰富的科研活动,如邀请国内外学者、学科带头人、专家进行医学讲座,定期举行科研报告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保证学术交流的经常化、制度化、多元化,在学术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求真求是精神、质疑精神和宽容精神,让学生接收更多、更新的医学信息,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2]。

2.3 改善研究生所处的科研氛围和环境

从国家、社会、学校、医院和科室方面重视临床科研,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营造学术氛围,构建良好的临床科研平台。从研究生招生、理论教学、临床实践、课题开展、课题经费、工作团队、试验时间等方面提出更加完善的规划,切实保证研究生临床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展开[2]。卫生部门对于职称晋升中的论文考核应注重其质量,使研究生不再刻意追求数量,而是在论文和科研质量上下功夫。国家和学校应当从研究基金的劳务费中提取适当的金额对科研进展汇报优胜者、读书心得汇报优胜者、提出创造性方案者给予一定奖励。

2.4 科研思维和思考能力培养

科研思维决定了对研究对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8]。引导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向导师汇报和询问对策,而是通过查找文献、与同学讨论、网上求助等方式找到对策,在课题组科研进展汇报会上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证,最后在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最佳对策,再在下次的试验中进行评估。从“授鱼”式教学模式向“授渔”式教学模式转变。

2.5 质疑能力培养

研究生要有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敢于用质疑的眼光和发展的思路看待问题,甚至敢于对导师的观点、权威文献进行反驳。不要认为凡是文献说的、导师讲的都是千真万确的,更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独到见解。

2.6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导师可设定多个小课题要求学生完成,学生以书面形式或小讲座形式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以试验形式来求证自己的科学设想,尤其要重视“阴性”试验结果的讨论和从“阴性”试验结果推出结论能力的培养。

2.7 因材施教

导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教育背景、入学成绩、小课题完成情况等,根据学生特点为其制订不同的科研计划,尽可能做到在扬长的同时不避短,对学生薄弱点强化训练。如学生英语能力较差,应制订详细的强化阅读英文文献计划,要求学生阅读100篇以上的文献,选取10篇在读书报告会上剖析结构、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并分享读书所得。学校应开设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供基础知识薄弱的研究生选修。

2.8 完善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提出了“短、平、快”的探索性教学模式,较好地弥补了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不足,有助于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9]。三级指标权重系数评价体系这一研究生评价体系由第三军医大学陈俊国教授最早提出,于2005年秋季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因此,医学研究生对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不仅要在专业课学习中注重创新,而且要加强对科研创新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识爆炸时代立足于巅峰,以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完善自我、奉献社会。

[1]唐艳萍,邓伟.开展医学专业研究生文献阅读汇报的实践经验[J].现代医药卫生,2015(2):295-297.

[2]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1):51-53.

[3]农晓琳,陈洪,农东晓,等.医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及研究能力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37-39.

[4]魏薇薇,马亚楠.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3):456.

[5]刘雅,刘洁琳,文杰,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5(1):78-79,132.

[6]邹丽琴.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7]章翔.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68-70.

[8]常丽荣,武艳,宋一志,等.医学生基础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15(1):32-33.

[9]陈庆玲,郑为超,刘群红.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43-44.

[10]黄春霞.军队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

G643.0

A

1671-1246(2016)11-0005-02

注:本文系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XJGB20)

猜你喜欢
研究生医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