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2016-03-14 21:14徐友凤潘红宁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院校

徐友凤,胡 勇,潘红宁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徐友凤,胡 勇,潘红宁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维度梳理高职“双师型”教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了解已有研究成果、不足及趋势,为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2014年是职业教育发展关键的一年,高职教育步入一个新阶段,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了广泛重视。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明显,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2014年10月江苏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到2020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以上政策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旨在梳理已有“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了解研究现状及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国外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双师型”一词,但也有名称不同、内涵相似的词汇。如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一种职业资格),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决定了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丹麦的职业教育师资源自专业技术人员,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比中小学更高。为方便研究,本文主要梳理我国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文献。

1 研究数量

从研究数量来看,近年来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文献颇多。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搜索,2000—2015年以“双师型”为主题和篇名搜索到的文献分别有11 146篇、3 776篇;以“高职双师型教师”为主题搜索到的文献有204篇;以“双师型”和“卫生高职”同时作为主题搜索到的文献有5篇。从发表年度来看,以“双师型教师”为主题的论文数量明显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40篇到2003年超过百篇,再到2012年超过千篇。虽然“双师型”研究颇多,但具体落脚到卫生高职院校的研究数量仍然有限。

有关“双师型教师”的部分文献属于各类基金项目下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属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成果的有89篇,属于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有15篇,属于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和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的各2篇,属于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各1篇。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属于各省市科研基金的研究成果。

从以上数据可知,不管是从国家、省市层面,还是从研究者个人层面,“双师型”教师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2 研究内容

2.1 高职“双师型”教师研究

(1)“双师型”内涵的探讨。“双师型”教师概念、内涵的研究是基础性研究,有关“双师型”的论文研究思路基本上都是从概念界定开始,也有部分研究者专门对“双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研究。目前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教育界比较普遍的几种解读有“双职称型”“双素质型”“双证书论”“双能力论”“双融合论”。本文研究的“双师型”教师是指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担任教育与培训高职生任务、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从队伍建设概况、存在问题和对策、培养机制和模式、中外比较等方面进行。其中关于“双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相关文献大部分是针对普遍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没有明确具体的职教领域。如孙翠香基于天津市41所中、高职院校的调查,指出“双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吉文林对江苏省35所高职院校的2 856名教师,就其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教学科研及“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对象涵盖农林、经贸、食品等20多个职教领域;李丽华对辽宁省35所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孙建波指出“关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已有成果未能基于专业建设与发展背景,‘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专业建设关系非常薄弱,无力指导当前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实践”“对具体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发展问题关注太少”“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还不多”[1]。其主要观点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2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在基础教育研究中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针对高职教师、具体落脚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并不完善、未成体系。为了拓宽研究视野,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有关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对数量有限的有关“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进行阐述。

2.2.1 理论层面 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理解误区、不同阶段的特点等方面。不少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性”“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概念进行探析。杨启亮教授着重分析了3个问题,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专业究竟指什么,国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应该如何借鉴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发展应该如何理解,试图“解读一种超越形式或符号、超越年龄或教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样态”[2]。陈鸣鸣副教授指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先后经历3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发展阶段”以及“关注幸福阶段”[3],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关注的内容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有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如王丽从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陈强以发展性评价为研究视角,赵月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探析医药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胡文鹏基于知识流理论视角研究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叶小明博士研究指出,“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的各种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中,均强调通过学校管理或改变队伍结构等途径来影响教师的发展,而缺乏从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角度为教师发展提供条件和鼓励,因而造成教师队伍建设似乎成为学校领导和行政的责任,而个体教师成为被动适应者”[4]。同样,陈本敬在探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指出,“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师队伍建设,侧重于教师的使用和学历、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等是否达标,而忽视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不同需求以及个性化的专业发展”[5]。本课题研究吸纳这些观点,将教师本身作为主体,从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需求与现实处境出发,探索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2.2.2 实践层面 研究主要是通过个案调查,分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唐红梅采用自编问卷法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54名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基本情况及专业发展情况。研究指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从教师教育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评价体系、培训体制、自我实践等方面促进医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6],该论文划分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维度拓宽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着重探讨了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如陈雪凤探究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元(高职院校、企业和大学)交叉互动模式,李德才阐述了教学科研“双轮驱动”途径,阮彩霞研究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2.3 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学者对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双师”教师的阶段特点以及促进“双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制度等方面。

赵文平阐述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4种模式,即“学术—理性”模式、“技术—训练”模式、“实践—反思”模式和“文化—生态”模式。郑国富总结了“双师型”教师发展的4个阶段(“双师”素养发展阶段、“双师”资格发展阶段、“双师”熟练发展阶段、专家型“双师”发展阶段),并提出教师阶段发展的策略。此外还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即“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质性研究”“缺乏对教师个人阶段发展需求的研究”“缺乏对‘双师型’教师动态阶段发展的研究”以及“缺乏对高职院校已有‘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和阶段发展的研究与调查”[7]。文中提及的问题亦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促进“双师”专业发展的策略问题受到较大关注。刘建湘从个人、学校和国家3个层面探析了“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杨巧玉具体分析了“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彭高宏从教师个人和学校环境两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导、学、做、评”专业自主发展模式。李梦卿指出“双师型”教师职称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我国职教的发展需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能有效促进职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定制度。吉文林通过对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3位不同类型专家型教师的个案剖析,探索高职院校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途径,为促进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建议。以上研究方法与行文方式对本课题下一阶段的质性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结语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发现,目前有关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等角度进行。关于“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已有成果未能基于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背景,无力指导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实践,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双师型”教师的还不多。

综观教师专业发展有关文献,多数是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对整体数据进行分析,注重研究的样本量和可靠性,而质性研究方法使用较少,或只是作为辅助。质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进行诠释性理解,强调研究过程的自然性,关注对微观问题的整体把握;量化分析只能看到数据,却无法看到数据背后更为复杂的情感;应通过质性研究,使“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以动态形式呈现。

当前,学界对“内涵建设”非常重视,大到一所学校、小至一个团队甚至个人都应关注发展的质量。“双师型”并非一名教师专业发展的结点,而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在因学校“双师”比例高而引以为傲的同时,也要思考“双师”自身的发展及内在价值显现,关注数据背后的真实性。

以“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量化研究为辅,将“卫生高职”“双师型”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加强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措施,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下一个既定任务。

[1]孙建波.“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六个特点[J].职教论坛,2013(4):68-71.

[2]杨启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基础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1-4.

[3]陈鸣鸣.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特点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5):32-35.

[4]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陈本敬.困境与转向: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26-128.

[6]唐红梅.医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31(10):1457-1460.

[7]郑国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与成长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4):40-42,87.

G451.2

A

1671-1246(2016)11-0013-03

2015年度江苏省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201507);校级教科研课题(Y201504)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