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舍的“灰空间”

2016-03-14 03:43张丽芳张芬
茶道 2016年2期
关键词:木格界定江水

张丽芳++张芬

闽江两岸,景色旖旎。为了不辜负这大自然的馈赠,智慧的福州人将自西向东的江岸两侧装点一新。山水风光总能令人触景生情,而此情该怎样安放?就在这闽江边觅一安静之地吧,临江落座,煮水瀹茗,在自己与自然中细细慢慢地品味。

茶舍和江水,一者轻吟,一者重奏;一者灵动,一者厚重;一者当代,一者古老。浩浩荡荡的江水,如同一部鸿篇巨制的史书,埋藏着数不尽的风云往事,裹挟着剪不断的千古情愁。出自设计师林开新之手的茶舍伫立在江滩,是为怀念这向东奔流的江水,是为陪伴那些寄情于景的茶客们,更是为表达设计中蕴含的精神和倡导的生活方式。

茶舍主人是林开新的好友,全权委托于他,“我想在闽江边上,公园之中,建一个茶舍,闲时与朋友喝茶聊天,累时可放松心情”,林开新脑海中浮现的是自己少年时期常常躺在河坝上放空的场景,“这个茶舍实际上承载的是‘我的空间感受和生活态度,由于对大自然的特殊情结,茶舍正好又临江傍水,我希望它不是突兀的,与宽广的江面融为一体。”一向秉持“观乎人文,化于自然”理念的林开新说道。

茶舍坐落在东江滨公园,需沿着公园小径绕过建筑外围来到主入口,整体大约200平方米,面积不大,但足够满足功能布置和空间张力。茶舍布局对称,入口一边为茶室,另一边设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品茶区。林开新告诉记者,“既然坐拥无敌江景,可不能浪费,使用通透的落地玻璃窗取代有压迫感的实体砖墙,抬头一眼能望江。”但考虑到全明玻璃缺乏隐私性,为了增添空间的神秘氛围,林开新大肆使用细长的木格栅作为隔屏,营造似透非透的视觉效果, 来完成室内室外的自然转换与过渡,化解江景被生硬阻隔在外,又令室内处处皆景。

在品茶区过道的尽头,地面采用亮面瓷砖,经由阳光的折射,如同一泓池水,格栅和饰物的倒影若隐若现,窄窄的过道在木格栅的衬托下显得深邃幽长,衍生出一种宁静超然的意境。而茶室过道的端景则用大青石堆砌威墙,立于碎石子铺就的地面之上,青石就地取材于闽江中,试图引发对自然生息的思考。在靠近公园走道的两处饮茶区,林开新也分别设置了“灰空间”,位于室外的一处,以屋檐和走廊构造,直接面向公众开放,在天气宜人的季节,这里恰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理想之地,而在另一个饮茶区,设计师以退为进,采用留白的手法预留了一小部分空间,营造出界定室内外的小型景观,不仅丰富了室内的景致,还增添了空间的尺度感。林开新解释,“所谓‘灰空间就是用以区隔空间,自身功能模糊的空间,既起到界定空间的作用,又不阻挡空间,一改传统隔断方式,最大程度上削弱空间的幽闭感和压抑感。

“由于茶舍独一无二的环境优势,走仪式感强的纯茶道风格有些过于小众,但商业气息太重又和我个人的设计主张相悖,我决定采取中庸之道,将对称格局和‘灰空间概念巧妙结合,呈现一个自由开放、自然人文的精神空间,与浩瀚的江水、优美的园林景观和谐共生,而非封闭孤立的沉默无声或张扬对抗的声嘶力竭。”林开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说自己曾经将设计定义为奢侈品,在设计界摸爬滚打多年,亲眼见证很多红极一时的作品昙花一现后,他完全推翻了自己,如今他认为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人的诉求,包容空间主人的需求,也融入设计师倡导的生活方式,二者在过程中不断平衡。

林开新告诉我们,茶舍的最大特色当属处处可见的细长木格栅,或横或竖,或平或直,于似隔非隔间界定出各个功能“盒子”,却丝毫不影响茶客们通过格栅欣赏江滨美景,感受自然气息。“多数人对设计的理解是朦胧的,那何不就忠于它呢,设置‘灰空间就是最好的表达,在这个模糊了自然和人文界限,回归本质需求的空间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此放飞思绪尽情想象,也可以去除杂念凝思静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格界定江水
春江水暖
长相思·江水东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山歌好比春江水
那段悠闲的时光
高血压界定范围
换肾
劝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