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山下有禅茶

2016-03-14 03:49楼耀福
茶道 2016年2期
关键词:宜春禅寺茶树

楼耀福

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宜春,宜舂有禅都之称。明月山沩仰宗为其中一叶。慧寂禅师在仰山创建栖隐寺,迄今已1160多年。北宋黄庭坚一首《送密老住五峰山》:“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纳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描绘了古代宜春梵天佛国的一派禅境。

宜春种茶历史同样悠久。唐代的界桥茶、宋代的袁州金片在当时就很有名。

陆羽《茶经》记载:“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将袁州(宜春古称)列入江南重要茶区之一。五代毛文锡《茶谱》赞宜春茶:“袁界桥,其名甚著”。苏轼留下“黄檗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的佳句,对宜春茶赞美有加。如今,宜春茶家在禅都种“禅茶”,我能不去吗?

乙未秋,我如愿去了一次宜春明月山。

明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由太平山、玉京山、老山、仰山等十几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因主峰山势呈半圆形,似半轮明月,故名。明月山植被茂盛,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七万多个,堪称“天然氧吧”。竹海、松涛、飞瀑、温泉……原始风貌保护得很好。我行走在3000多米长的青云栈道上,洗心洗肺,如入人间仙境。

未见茶园,我忍不住问当地朋友:“不是说有人在这里种茶吗?”朋友笑道:“别急,明天你就能看到。”第二天,我果然看见了满山茶树,那是在仰山栖隐禅寺。

仰山栖隐寺,始建于唐代会昌年间(841—843年)。其时,高僧慧寂为避社会动荡和战乱,从湖南沩山来此隐居,在仰山大行禅法,领众修行,盛极一时,并远播高丽、日本,傲立佛门,名威四海,成为一大禅林。唐宣宗表彰其教化功德,亲笔题赐“栖隐寺”。

千百年来,仰山栖隐禅寺与它所在的这片土地一样,历经磨难。元大德七年冬(1304年初)禅寺毁于火灾,八年后在原址重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又毁于火灾,后再重建。上世纪60年代,古寺全被焚毁,仅剩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本世纪初又重建。

屡毁屡建,2006年古寺又在原址矗立,背靠明月山,寺前一片开阔。风水名胜之地,再次成为僧家追求清净、隐居修禅的好处所。

禅寺屋檐高低参差,廊墙进退有序,院落分合自如,界面实虚结合。我在青瓦黄墙间行走,一边是错落有致的佛家建筑,另一边却看见了满山茶园。

当地朋友告诉我,2006年春,一位老禅师登仰山考察,发现山里有古茶树,欣喜之余,萌生传承仰山名茶的心愿,并把禅茶古法传授当地茶人,希望能继承弘扬仰山禅茶文化。第二年,宜春茶人就在此建立禅茶基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干净,保持原生态茶的品质,是仰山茶的最大特点。

我见有一僧人走来,便与他对话。僧人说他不管人,不管物,不管钱,唯知修行。得知我到这里来问禅茶,他一一向我介绍,与朋友说的大抵相仿。他说这些茶是后种的,取名“金片”。原本的野茶树都在深山里。

我与僧人说话时,同行的殷慧芬抓拍了这一瞬间。很奇陉,头顶上有几道光。我想这光是否佛光,来自天上?寻茶、问茶、写茶,传播茶文化,冥冥之中我似乎有一种使命?

茶山围拥禅寺,茶香蕴含禅味,禅中有茶,茶中有禅,大自然的山泉丘壑与寺院青瓦黄墙化为一体,这特定的风景加上日光月影、风声雨声、朝钟暮鼓、香火飘袅,让我对茶禅一家有了更形象更生动的体验。

离开寺庙后,我一路去茶山,溪流淙淙,野花遍地。入口处,有石碑书刻“仰山禅茶”,再往里,果然见得一棵棵一人多高的野茶树。

山好水好,焉能没有名茶?仰山栖隐寺边的南若古村是仰山禅茶的又一基地。南若本是佛教名词阿兰若的简称,原意是森林,引申可理解为“寂静处”。南若村位于群山峻岭间,有800多年历史,仅l7户人家,80多名村民,正是森林中的寂静处。村边千年古道,有一雌一雄两棵1600多年古银杏树,叙说着南若村的悠远。

大片茶园在村后小山坡,花香鸟语,林竹繁茂。茶树的种植不太有规则,也许这就是当地朋友说的禅茶“粗放式”传统种植方式。茶树每天在山里含云纳雾,受溪水滋润,林木蔽荫,纯天然,无污染。这里质朴与纯净,顷刻间让我们心中尘埃全无,如入禅境。

禅茶有清气,无烟火味。宜春有广告语:“一个叫春的城市。”哪些物事叫春?满山遍野的茶树爆新芽了,是否也是“叫春”?真想在南若这个寂静处看看茶树“叫春”的境象。

原本的“寂静处”南若,现今也被作为旅游景点,大红灯笼高高挂,“农家乐”的小饭店四处见,连马路边也画停车位,据说游客多时车都停满。“寂静处”似不再寂静。我杞人忧天,又在担忧是否会开发过度?

当夜,我睡不着,抓了一撮仰山禅茶泡了一杯。这茶嫩芽卷曲,糯香扑鼻。啜之清且苦冽,圆融生津。禅宗一花五叶,这一叶清且苦冽,莫非为禅家真味?endprint

猜你喜欢
宜春禅寺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在西明禅寺听蝉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四月轻语
宜春吟
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
故乡的古茶树
茶的箴言
美丽的山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