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6-03-14 08:01程通
考试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

程通

摘 要: 明确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三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分别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课堂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培养对象即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生发展靠的是教育质量,课堂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因而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重构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内涵

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程序,将教学诸要素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部分组成。

(二)目标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知识、技巧、能力、情感、态度、品质、价值观等多方面。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学效能。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景中亲身感知、理解、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知识,从而成为独立自主、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情知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交织的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这两条信息回路。其中知识信息是教学内容,情感信息是师生情感的变化。当两条回路均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和相互作用,以教师引导和师生对话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亲自感知和领悟知识、升华情感[1]。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情景活动、课堂角色扮演、课堂项目等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发挥每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激发参与热情,让学生充分、真切地体验与感悟,调动内在的和谐发展机制,有效促进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形成,锻炼实践能力[2],保证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促进品质、情商、素养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操作程序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教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并与学生共同计划、设计、营造指向一定教学目的、包含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3]。

第二阶段:主体体验。

学生在与教师共同创设的情境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角色扮演、技能的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与情感呈现的全过程,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在自省、交流、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积极情感。

第三阶段:评价反馈。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为辅。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明确已有能力和水平,发现缺点与不足,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还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客观分析情感体验的来源,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第四阶段:迁移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展到课堂之外,利用对知识的共识、对情感的共鸣激发求知欲和对体验其他情境的向往,从而认识到“体验”学习活动的巨大价值,愿意并能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活动情境中自主体验,达到体验的升华,超越课堂意义[4]。

(四)实现条件

学生和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师生关系是通过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互动关系。学生发挥自主性,通过积极参与和探索,产生体验,增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并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5]。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经验密切联系,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经历完成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泛,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多方面。

教学手段:可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口头语言、教科书、板书、挂图、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模拟技术等。

教学环境:1.创设适宜、和谐的物境;2.创设开放喜悦的心境;3.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2]。

(五)教学评价

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情感交流、理解沟通和教学的互动过程及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参与程度;具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及素质状况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不仅包括对量的评价,而且有对质的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钻研和探讨建构知识,形成提高能力、达到价值认同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认知学习理论倡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心理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认知需要,促使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利用学习资料和思考条件,根据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而获得意义,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

(二)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切实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会自主学习方法和研讨方法,锻炼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科研思维,形成团结意识、合作精神及研究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同时促进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操作程序

第一阶段:制订计划。

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其知识、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确定研讨课题,进而制订科学、完整的研讨计划,全班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组。

第二阶段:独立探索。

主要进行资料的整理及阅读分析以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和归纳信息、开展理论推演,最终形成观点。在资料阅读、分析归纳、理论推演和观点形成的基础上,按照规范的书写格式、合理的结构布局及科学的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报告[7]。

第三阶段:小组研讨。

每位学生将自己通过独立探索所获的知识、观点和体会在小组内交流、研讨和相互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在该阶段末,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根据本组所有同学的研究情况,在下一阶段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阶段:全班交流。

各组推选学生代表上台讲述本小组的研究情况,期间组内其他学生可补充,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可针对讲述情况进行提问和辩论。发言结束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进行综述。在本阶段,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保证活跃的研讨氛围。

第五阶段:总结提高。

每位学生总结本组的最终研究成果及研讨活动的体会;教师由点到面、由知识到能力、由思维到方法地作全面评价,客观分析本次研讨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并介绍和补充相关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7]。

(四)实现条件

学生和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各阶段,突出学习的个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有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广博的学科理论知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较高的研究能力等。

教学内容:文科类等逻辑性、系统性不强的课程内容更适于使用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主要是建构主义的随机通达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包括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对话法等[6]。

教学环境:一种充满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见解、争论、辩论、批判等的民主研讨氛围。

(五)教学评价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促进全面发展,主要根据学生在各阶段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能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优点是能够增强自信,不足指明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增强自我管理的责任感,养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8]。学生之间的肯定评价能增强学习积极性,适度的否定评价促使努力进取。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方案,使学生通过探究事物、现象和观点而自主获得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态度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即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选择、加工、意义的建构和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指导者,通过设计任务或问题,提供类似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及支撑其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促进其加工信息和建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过程,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顺利完成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形成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科研素养,并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获得个性发展,为终身学习服务。

(三)操作程序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或设计安排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能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广泛联想,使之产生强烈探究欲望的材料或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教学情境。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及创设的情境,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和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及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逻辑合理、难度适当的探究问题[8]。

第三阶段:自主探究。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探究方案,并提供一定的条件或相关资料。在探究过程中,各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分析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获得有助于解释问题的证据,形成完整观点。

第四阶段:总结交流。

学生整理与归纳探究结果,之后进行组间讨论和交流,表达本组的观点,并与其他组的观点进行比较,发掘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和不同解决方法的优势,补充、修正观点,将探究所获知识融入已有知识结构,有效建构新知识体系。

(四)实现条件

学生和教师: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者,创设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与激励学生进行探究,还要有渊博的学科理论知识、良好的应变能力、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较高的科研素质。

教学内容:理科类的探究实验;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问题等等。

教学方法:融合口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一种充满师生及生生合作、交流、争论的平等和谐探究氛围。

(五)教学评价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教师通过收集、保存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作为评价依据,能更加突出评价应有的发展性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多元化评价方式能更客观地检查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反映其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

[2]黄晓林.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75-77.

[3]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63-64.

[4]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505-514.

[5]蒋跃,邓磊,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25(4):306-309.

[6]周文宣,罗剑波,唐平.研讨型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2013(24):147-149.

[7]李年终.论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2):68-71.

[8]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7):117-118.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
教师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中职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念下的经贸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课上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