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思考

2016-03-14 21:31丁海霞赵莹
文理导航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问题学生调查

丁海霞 赵莹

【摘 要】本文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我校40个班级共计209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一类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过度溺爱,不闻不问,极少陪伴,很少交流,态度粗暴等。文章根据调查结果,列出了问题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几种常见现象,提出了家长应自律自重,多陪伴孩子,冷静面对孩子错误,理性发现孩子优点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养方式;调查

一、问题提出

教育界常有人说:“5+2≤0”,意思就是学校教育5天的效果还抵不上周末两天学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为了探讨如何帮助家长改善对待问题学生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笔者对我校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调查对象是我校40个班级高一至高三的问题学生及学生的家长,学生共计209人,男生101人,女生108人。编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内容”的问卷,对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情况进行了调查。此外,从被调查的209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以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从家庭基本状况,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教育态度,家庭教育成效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基本状况

从照顾人与子女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家长兴趣爱好和家长年龄五个层面了解被调查学生家庭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年龄较轻,受访家长中,82.2%介于35—4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家长,精力旺盛,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基础,有能力养育好孩子。

2.家长受教育层次很低,初中学历高达78.9%,受到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为0。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改善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必须立足这个现实,从实际出发。

3.调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竟然有20.8%的问题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与父母接触很少,隔代抚养造成的问题,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2)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

从家庭学习环境营造,对待子女学习问题,家长与学校联系,父母是否有看书、读报习惯四个方面了解受调查学生家庭学习氛围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如下:

1.虽然大部分家长注意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对孩子的学业却不关心,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不犯事就好的家长,占了受访人数的66.9%,这跟他们当初送孩子到职业学校来的出发点是完全吻合的。

2.每天坚持或是经常坚持读书、看报的家长,在受访家长中,一个都没有。家长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关心外部世界。

(3)家长家庭教育状况

从孩子成绩不太好,父母态度如何,父母如何关心孩子,父母在家中是否为学生做了榜样,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和父母如何看待孩子进步五个方面了解了被调查学生家庭教育状况。

数据表明,家长重成绩轻德育现象明显,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4)家庭教育满意度

从“你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满意吗?”和“对孩子的教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两个层面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问题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不认同的,而父母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的指导,规范的引导。

三、几点建议

(一)直面问题,接纳孩子

家长对待问题学生,方法单一,缺乏理性。打骂是家常便饭,在得不到成效的情况下,父母急于求成,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父母急于去批判、去给孩子“定罪”的行为,除了把孩子的自尊伤害得体无完肤,与父母越来越对立,可能还极可能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愿意总被人批评。

(二)发现长处,引导孩子

成绩差,这个孩子便一无是处的观念根深蒂固存在于许许多多的父母脑海里。带着这样的观念,他们事事处处挑剔孩子,责问孩子,不给孩子辩解的余地。孩子在他们面前,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三)营造时间,陪伴孩子

工作忙,走不开成了很多家长推卸子女教育的首要借口。家长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理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渐渐地就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对于孩子一些过分的、无理的要求也要及时进行改正,并且说明道理,让孩子懂得那是错误的做法,只要父母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系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上,必需取得家长的支持,否则,问题学生的状况很难得到扭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志谨.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2]冯建军.教育即生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1)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问题学生调查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