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心灵孤儿矫正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6-03-14 21:35王建成王红梅
文理导航 2016年5期

王建成 王红梅

【摘 要】初中生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在思想上形成心灵孤儿现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认真分析和研究初中生心灵孤儿现象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心灵孤儿;加强沟通;改进教育方法

“孤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死了父亲的儿童②失去父母的儿童.而那些双亲失踪或死亡,被父母抛弃、与父母分离或走失的孩子也被定义为孤儿。这些孩子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心理孤独,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心灵孤儿。

人们往往很同情可怜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会尽量的爱护他们,保护他们,但对于父母双全的孩子却缺少情感和心理上的关注。这类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我们也把他们称为心灵孤儿。

他们在性格上表现为自卑、不善交往;行动上,表现为活跃有余,自制不足,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容易冲动,看待事情偏激,;思想上方向迷失,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学不归家。初中生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这些学生之所以会在思想上形成心灵孤儿现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认真分析和研究初中生心灵孤儿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对农村中学心灵孤儿现象形成的原因,我做了如下归纳:

1.沟通少,造成心灵封闭。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压力大。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他们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难以适应困难。

2.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在农村地区,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家庭教育不甚了解,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让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农村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度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3.农村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父母关系不和睦,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单亲家庭,或是父母离异家庭,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三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四是父母双亡,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心理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为了减少“心灵孤儿”现象,我做了以下探索。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多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家长应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沟通。

3.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簿”;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4.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

作为父母要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

总之,农村学生心灵孤儿的现状值得我们思考,心灵孤儿矫正教育的策略研究也只是一孔之见,对农村学生心灵孤儿的研究任重道远,更需要家长、老师和整个社会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