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不定

2016-03-15 00:32何海燕
六盘山 2015年6期
关键词:导游

何海燕

楔 子

8月,注定了要与甘南亲密接触。甘南,一个心之向往了两年的地方,终因这次采风活动而成行。

8月10日,我们采风队一行14人登上了去甘南的汽车。远眺天边,灰暗的云彩笼罩着大地,我们的行程不会因为风雨欲来而改变。因为内心太过安静,这种未曾有过的闲适让我有了一种迎面而来的压抑感。还好,我坐在车窗边,可以看着窗外。进入了甘肃界,我看到了一片的茫茫无垠的苍凉,那是一片片黄绿色的草,却想极力掩盖着大地的牧场。我想从中寻找些什么呢?沉默的戈壁给了我沉默的回应。看着这苍茫,这荒凉,这一片广袤的牧场,回想这些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虽然有工作,有爱人,有家庭,有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心,但是,在某一刻,某个时段,某个场景中,我依然感到孤独。现在,我就是这种感觉:在面对浩大和沉默的戈壁时,安放我的孤独。

我看到了一座塔,远远地看似一个点,继而拉近,却依旧看不清全貌,我微微地眯起了眼睛,哦,那是一座看不清是土堆还是砖堆的塔,倔强地依靠在一个半坡上,注定是残破的,因为风的无情,就像生活与时间,给不得你半点的缓冲和怜悯。那座塔残破却又坚韧,有着一道墨色的影,在影下却是斑驳的红色。想必千百年前也是辉煌和被人膜拜的吧。车转了个弯,把塔遥遥地甩在了后面,然而直到绕过了这半弯,我才发觉这座塔竟然是残破了一半的塔,另一边全是塌陷的砖瓦。我不禁悲凉,凝视着它渐行渐远。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轮回的肃穆依旧点点滴滴,但是命运的奇妙不也就是如此,就像那残破的塔,有着顽强的屹立,有着我的留恋,有着千年不倒的毅力,也有着不输于时间的好运。

川北的赛赤寺与江南的格尔底寺

郎木寺是一个地名,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宽不足2米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两座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我们去的是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

很拗口,不是么?我是孤陋寡闻的,我一直以为郎木寺是一座寺,其实是个镇子。本来我们是一路行进的,过了尕海,才来到的郎木寺。先说郎木寺,不是因为我喜欢倒着陈述,而是因为命运。其实,我很谨慎地说,我是信佛的。郎木寺这里地处藏区,却有着“东方小瑞士”之称,因为这里迎面而来的是藏传佛教浓郁的气息,因为地处高原,时至8月,空气是干冷的。到了郎木寺,很小心地看着周围,想着之前查到的白龙江如何的“器宇轩昂”,却没有看到。导游告诉我,那只是一条小溪。我诧异,回头看着导游,她笑呵呵地说道:“流了一千多年的河,当然叫江了!”仿佛瞬间我跨越了千年,干冷且凌冽的风刮着我的面庞,我看着时光倒转,水流忽大忽小,河边人影匆匆,匆匆且不停歇,可能那日月轮转,可能某时渺无人烟,只有这江在流淌着,匆匆地流逝。

我感到寒冷,缩了缩膀子。抬起头来,看到了坡上的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它小巧而圆满,藏在高山之中,被山上错落的寺庙围绕,只是我根本记不住这拗口的名字,或是时间巧合,我看到了一片金辉,是山那头的太阳挥洒出来的光芒,映在那寺中的金顶上,古代有人说桂华流淌,指的是月光洒在房檐上。而今我看到了那片金辉,好像心中有了温暖的感觉,可惜感觉很近,眼观的距离很远。好像是海市蜃楼,亦或者是万千佛国。

那浮在空气中的,是木头烘烤出的潮气,氤氲着的是佛国的气息。“嗡嗡嗡”的声音由远及近地传来。我是不懂藏语的,但是从听到那声音一刻起,我便知,那是藏文,我也便知,那是藏经。一个干瘦的身影从声音背后走来,猜想可能是转山的阿妈。转经,转山,转塔。身体处于高海拔的山峰,越发感到寒冷。导游像是懂我心意地说:“喝点热水吧,佛国凄冷。”

我猛地看向她,说你刚才说什么?她重复了一遍,佛国凄冷。我问为何。她说:“胡兰成曾赞晴空万里无云,冰轮皎洁。人间此时,一似那高山大海无有碑碣。正多少平平淡淡的悲欢离合。这里是天地之初,真切事转觉惝■难说。”我懂了。缘由是轮回。这个词语让我悚然。我们沿路走着,当地导游在远处呼喊,她回了句什么我没听清,继而走着,阳光把我们落下两道狭长的影子。我想着《一代宗师》宫二的话语,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响也是回想,也是轮回,就如同转经,转塔,转山一般,又回到起点,积累的只是时间和步伐。人常说英雄心有猛虎,手嗅蔷薇。端的是勇敢之心,藏的是一抹掩不住的温柔。或许人的一生只是有些运气,便能坎坷地活着;或许只需要一些机缘,便能顺当地终了;但是无论是今生还是往世,总是在人间六道中徘徊。

我们参观着,听着,看着,仿若神在世外,从天空中飘浮着看着自己如牵线木偶一般浑噩,许是高原反应,但是身心俱外,空明坦荡,这种感觉还是很新奇的。当地导游带着我们去了第二座大殿,进去后一起观赏那些唐卡,讲六世轮回、讲他们的活佛,最后顿了顿说:“世上没有活的佛,只有觉悟的人!人一生从一无所知到一无所有,其实重要的是中间的过程,那就是觉悟后的修行!”心有触动,竟然跟之前的心境隐隐相合,大喜。

无量与无距 天葬与神鹰

从郎木寺最后一座?大殿出来后,我们去了天葬台。看着人们满怀欣喜地拍照,些许小忌讳也被我忘到脑后了。风依旧凌冽。猛地见到了转经筒,手拂过,冰凉而又沉重。就像人生。一世都要经历悲喜欢苦,一世都可能沧桑蹉跎,但是,也就如同这转经筒一般,拂的多了,便不见尘埃,拂得久了,便明亮起来。回想起导游的话语,竟然不那么悲凉了。大千世界,当我如一尘埃。而今我来到这佛国,凄冷地让我看清自己,温暖地让我看清世间。

走了大约20分钟的路程,远远地,看到了传说中的天葬台。远处的山腰,雪白的经幡在无声地翻飞,灰云游移。看得清山坎上静立的秃鹫,一动不动,目光冷静而辽远。我好奇,眯着眼睛仔细看着,一个阿妈从我身旁经过,嘀咕了一句藏语,然后虔诚地向前走去。我越发好奇了,想走近点看看,却感觉到了一股阴冷的气息,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我和同行的霞停下了脚步,只是远远地望着。佛家说有六境,儒家说有六韬,道家说有三清。想必在这佛国,便是无上极乐的天葬了。记得以前读书时,大概知晓海宽为无量,无量为尊者,荏苒为无距,无距为白驹。看着这尘归尘,土归土的释然,想必这释然的词语都是来自佛家。我常常感叹于宇宙的无量,时光的无距,却不曾低头看看脚下,白骨沉默的片刻。心亦如芥子般小了,却也如世界般大了。

郎木寺不知道,一个想念它的人来了又要走了。我还是一个过客,穿过不慌不忙的郎木寺小镇,站在路口,再回头看一眼,郎木寺像是一个闺房、一个少女的闺房,深藏在一片青草和鲜花之中

尕海,白鸥和小心思

在到达郎木寺之前,我便跟着队伍去了尕海。因为停留的时间只有1小时,匆匆路过,匆匆看过。极美的尕海,美到令人窒息,我不吝啬任何赞美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地方,只是遇口词穷,如果说郎木寺是佛国,那极乐必是这里。还说尕海,一望是能望到头的海子,浅浅的河滩上,有鸥暂留,虽不是碧海,但神似碧海的上面便是白云蓝天。天好高,高到仿佛你所在的便是人间之上,天国之间。我总是在揣测上天的念头,为何总给予人生的悲苦凄冷,却总留有希望之地,桃园之心。或许这便是洁净的本意,仿佛莲花太弱小的代表不了整个三千世界,于是佛陀便留下了这方净土做样本,一点小心思,我捧着一撮土装入了口袋里,便能感觉心也是沉稳的了。这时看到远处的霞跟脱缰的兔子一般蹦跳跑着,我很苦恼,为何不能静一静呢,再静一静呢。

我是个很敏感的人,取一■土装入袋中,些许心理上的慰藉。就是这美如画的景色,我也要寻得一方踏实,心才能踏实。

可是,我是青年人啊,我怎么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态,看着自己都有些矫情,倒不如霞来的真实,我有些嫉妒霞了。霞欢乐地奔跑到我的身边,喘着气,叉着腰,断断续续地说:跟着我跑跑?我摇摇头,摆了摆手。然后霞笑着摇了摇头,又撒丫子奔跑了起来。

我苦恼起来,我怎么能这样呢?老气横秋得像个老太,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就像这盛放的野花么?自由自在地生长,恣意绚烂地绽放。

罗兰曾说:宿命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或许,这也是我的小心思。

麦积山与鸠摩罗什

我也曾青春,正当青春。那便说明我也看过言情文,《不负如来不负卿》便是其一,在那本书里,我知道了克孜尔千佛洞,也知道了麦积山石窟。佛曰,有众生相,于是佛像千万,佛法万卷。带着信徒们的寄托,一刀一凿地镌刻下了佛的身影。且不说其艺术价值,单说壮观,便是中华民族历来有的大气派、大场面。还没到景区,便是有着书中所幻想的佛像琳琳,佛面万千。当真看到,那一面崖的传奇,好生震撼!

古代匠人雕工之好,除了赞叹,竟无可赞者。仿佛无论何处的文化,来到中国,都能融入到中国的味道,佛像如此,佛经亦然。就像鸠摩罗什,先学大乘佛法,后改为小乘佛法,然后与自己的老师辩难,胜之,随后便是漫长的苦难,先受困于吕光,后得益于姚兴,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译经之功。前后颠沛流离,侮辱破戒数十年,个中疾苦不得未外人道明。而就是这样的一位高僧,却以通俗之意译佛经,源远流长,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的体现。

思量甚多,时间却不长,行走在崖旁栈道,离佛像只有几米的距离,看着岁月时光在佛像上留下的斑驳,仿若一股沧桑伴着常时常新的清风,吹净了心中的尘垢,吹起了本已静谧的心潭。

于三千世界的莲花啊,是不是就像那座庄严的佛像,双目微闭,恬然处之;又若尕海的陆鸥,生生不息;又若是白龙江的涓涓,亘古不绝呢?

尘埃不定

我很久前看过一首诗,曾登在杂志的边角。

窗旁有莲生,花谢谁人知。

心中若莲生,能否不相识。

盆中有莲生,花开当谁知,

心中莲稍灭,寸寸莲浮生。

回来后翻了出来,然后查了资料,竟然发现藏地佛教是为莲花生大师所传,是宁玛派的传承祖师。相传观音菩萨在极乐世界看见人间民不聊生的情景,便恳请阿弥陀佛救度此等众生。阿弥陀佛的舌头立时射出一道红光往丹那湖中的一莲花,莲花立时绽开,从弥陀心中再射出一直立金刚杵,内有一个施字,立于莲花上,在彩虹光芒中化为一个八岁小童端坐于莲花上,便是最有慈悲心的莲花生大师。

而今这次旅途,便是心之旅,心沉静,莫不哀。坐于灯下,看着从尕海带回来的土,便是真的心静,心安,心无埃。打开电脑,默坐了片刻,写下四字,尘埃不定,写下了一句话,我们在庞然命运面前都卑微如尘埃,还未投下灰微的影子,便被黑暗铸成一抹悲哀,无一例外,是为题记;写下了一座塔的沧桑,是为楔子。

猜你喜欢
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精品旅游发展背景下导游问题的研究
黄希川
网约导游
我是小导游
国家旅游局:导游小费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