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2016-03-15 12:10陆高峰
六盘山 2015年6期
关键词:缝纫兄妹母亲

陆高峰

2014年春节前,我接母亲从湖北到甘肃兰州来过年,顺便联系医院,手术治疗困扰母亲多年的右下肢静脉曲张。年后的2月12日,母亲住进甘肃省人民医院,13日就做了手术。那些天,我请了假在医院陪护母亲,望着她老人家疲惫的病容,想到本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母亲还在为生计奔波操劳,想到我们家这几十年来的坎坷历程,心里阵阵苦涩。历历往事犹如一部电视连续剧,一幕幕涌现在我的心头。

母亲苦涩的童年

蜿蜒的大别山脉从安徽省金寨县进入湖北省东北部的罗田县,山高林密,飞瀑流泉,宛若人间天堂。这里还真有一个名叫“天堂”的地方,就在罗田县境内的大别山中。

与天堂相距不远的胜利镇,有一个风景如画名叫石头坂的小山村,那就是我的外祖母家。1949年12月的一个早晨,我母亲来到了这个宛若天堂的世界。

造物主好像特别眷顾大别山的女孩子,给了她们如画般的美丽容貌,和银铃般的清脆笑声。但仁慈的造物主又好像忘记了美丽需要和煦的阳光与湿润的雨露来呵护,却给大别山人丢下一条如同村名“石头坂”一样坚硬苦涩的生活之路,让大别山如花的女孩子们在无尽的艰难生活中跋涉,把美丽磨损在石头坂上,滋润着大别山的青春。

外祖母是在47岁时生下我母亲的。在那个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的艰苦年代,外祖母先后生下八个孩子却只有四个幸存了下来,排行第八的母亲是四个活下来的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取名唐孟兰。在母亲的上面,有年长她许多的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母亲一出生就遭逢大难,差一点被闷死。听外祖母说,面对缺衣少食贫困潦倒的状况,家里实在没条件养活了,又没办法送人,出于无奈,准备闷死算了。邻居家来的一位客人听说此事,进来拿开塞在母亲嘴里的破布,保住了我可怜母亲的一条苦命。

曾听外祖母讲过一个很凄苦的故事:那时我母亲还在襁褓中,一天,外祖母带着11岁的大女儿(我的大姨妈)去外面借米下锅,走遍十里八乡,只借到半碗豌豆。回家后,加上几瓢水熬成豆汤,面对嗷嗷待哺的几个孩子,大姨妈第一个抱起饿得直哭的我母亲,舀了一勺清汤,刚送到我母亲嘴边就止住了她的啼哭。后来,亲友听说这个情形,都叹道还是苦命的孩子好养啊!

大约是1951年,外祖母家分得一间祠堂,一家人从此有了自己的房产。本想生活有点盼头,谁料想不久后我的外祖父就在贫病交加中过早地去世了,家里唯一的劳力像顶梁柱似地轰然倒塌,使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

母亲7岁时,有机会上学了,听外祖母说母亲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上完五年级,没有上六年级,就直接跳级上初中。可惜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家里无钱无粮,初一只上了半学期就辍学了,只得回家帮助做家务。1962年母亲13岁时,到我大姨妈家,边给大姨妈家带孩子,边学缝纫技术。当时,大姨妈已有三个孩子,大姨父离家在麻城搞社教,家务困难。母亲去了大姨妈家,可以帮着干些家务活。母亲白天干活,带孩子,晚上等三个孩子都睡觉了,再学习缝纫技术,往往是一灯煤油点完了,才上床睡觉,很是劳累。但这样的生活母亲坚持了四年。直到今天母亲还经常说到,是大姨妈给了她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机会,不仅学会了缝纫技术,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方式方法。那时尽管累,但很快乐,因为年轻、有盼头。

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未黯淡母亲的青春光彩,母亲俊俏的模样常被邻里啧啧称赞,十里八乡的媒人络绎不绝。那时,爸爸刚从一所医科学校毕业,作为一名来自省城武汉市的青年医生,分配到胜利镇医院工作。几经周折,经人介绍认识了我母亲。据母亲讲,当时两个人的交往很少,基本上没有现在年轻人的浪漫和充分的交流了解。

马车式的家庭生活

1966年10月1日,母亲和父亲在国庆节这天结婚了。母亲说,根本没什么准备,甚至没有新衣服,穿的是一件旧衣裳,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从此,他们就过上了马车式的婚姻生活。母亲说,当天夜里她想到一生的大事竟如此草率,就偷偷地哭了。

结婚后,因母亲是农村户口,不能在吃商品粮的胜利镇租房做缝纫工作,遂在洗儿岭,距父亲所在的胜利镇医院有20多华里的地方,通过亲戚帮忙,租下一间房屋,靠接缝纫活补贴生活。在这里,17岁的母亲开始了她独立缝纫工作的人生。当时,因人地两生,工作家务全靠她一个人支撑,她又是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人,顾客做一件衣服,总想早一点拿到,母亲了解顾客的这个心理,就在时间上尽量满足别人。但这样做,就得拼着身体没日没夜的赶,还要保证质量,尽量做好,这就异常劳累。又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全无规律,加之当时农村条件差,营养跟不上,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早产了,他只在母亲肚子里待了7个月,这就是我的哥哥。

1969年5月26日,为方便生活,母亲带着哥哥搬家至邮亭寺,这里离父亲所在的胜利镇医院只有5华里,在那里租了一间半房屋,继续做缝纫维持生活。

1970年我出生了。我出生后母亲将她的舅侄女(玉姣表姐) 请来我家,帮着我母亲照顾我们兄弟俩,还做一些家务事。很快,我们和乡邻都熟悉了,他们对我们十分友好,经常将他们种的蔬菜及土产送给我家。日常生活上,虽谈不上富足倒也不至于挨饿。母亲手艺好,经常是别人请到家里去做衣服,一日三餐有着客人的待遇。母亲说这也许就是后来我长得壮实的缘故吧。更让母亲高兴的是在1974年,终于盼来了唯一的女儿。因为外婆去世前,给母亲叮嘱过:一定要生一个女儿!妹妹的出生,总算让母亲圆梦了。

1975年,父亲工作调动到圣人堂天堂林场医院,后又调到张家嘴卫生所。我们家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先后搬家至圣人堂和张家嘴。在那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母亲不是商品粮户口,当时子女户口是随母亲的,所以我们兄妹三个也没有基本的粮食保障。三个孩子,哥哥7岁、我5岁、妹妹1岁,加上母亲,都没有计划粮食供应,全家人多数时候只能靠红薯、南瓜充饥。眼看着三个孩子的小脸日渐消瘦,母亲很心痛,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每逢星期天,就带着学徒和我哥哥上山挖野菜、采茶叶,用以补贴生活,这样日常用度才得以勉强维持。

1978年底,为争取解决我们兄妹的生活问题,母亲无数次去县城奔波,找有关领导反映我家的实际情况,要求按政策上商品粮户口。为节省1.7元车费,母亲经常是搭乘天堂九资河去县城拉货的拖拉机,颠簸摇晃四个多小时才到达。有时一天忙下来,连饭也顾不上吃,又匆匆赶回来。两年后,也就是1980年元月起,在母亲不懈的努力下,根据有关政策,我们母子四人终于吃上了令人羡慕的“商品粮”,当时标准是每人每月粮食20斤。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

在母亲的记忆里,有几个不能忘却的好心人:胜利公社派出所的江所长,他的热情接待和对相关政策的耐心解释,使母亲有了明晰的目的,少走了许多弯路。■下林家姨父、姨妈一家,母亲每次去县城,他们总是嘘寒问暖,留母亲在他们家吃住,让母亲节省许多费用。还有柳区长等领导费心费力帮母亲想办法出主意。特别难忘的是大舅及舅妈每到年关总是大担小提的把年货(肉、鱼、年糕等)送到我家,让我们家能和别家一样过一个愉快丰盛的大年,每到此时,我们兄妹仨真是欢呼雀跃,高兴得不得了。大舅家对我们家可谓雪中送炭,其实当时大舅家也不富裕啊!还有二姨妈一家对我们的帮助也令人感动。我们住到县城之后,二姨父二姨妈和表哥们隔一段时间就为我们准备几千斤木柴,解决了我家做饭烧水的大问题。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兄妹要知道感恩,要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做人道理。1987年大舅将细表姐送到我家跟我母亲学缝纫技术,直到现在还和我母亲在一起开着服装店,她俩互相照顾着,生意总是那样红火。

说到我母亲的服装店,不能不提到我母亲的缝纫技术。母亲的缝纫技术可高明了,她可以只把人望两眼,就能给人裁剪出合身的衣服出来。母亲总说她热爱缝纫这个工作,从十几岁到现在,她没有马虎做过一件衣服,她把服装简直是当作艺术品来做,所以声名远播,生意兴隆。

有一手很好的缝纫技术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母亲总为顾客着想的服务态度。比如顾客的衣料有多的,母亲就在裁剪上想方设法给顾客做出一件马甲来,等到顾客来取衣服时,竟多出一件来,真是意料之外,高兴极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我们家不管搬到哪里,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冲击,母亲的缝纫店都深受顾客欢迎。而且,在我们家经济上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母亲也时刻不忘接济经济更困难的人,每当遇上孤寡老人贫困学生来店里做衣服,母亲往往减免了他们做衣服的工钱,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母亲认为,解决我们兄妹的吃饭问题还不够,我们的教育问题更重要。1982年,为得到更好的学习教育,将我们兄妹三人送入县城学习。在县城,我们徜徉在书海里,看到了在大山里见不到的东西,我们兄妹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和精神世界。现在看来,在母亲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很多人达不到的境界,她的远见卓识是周围同龄人所不可比拟的!

1983年,母亲为方便我们上学,先后在城区搬家三次。城区房源紧俏,很难租到合适的房子,但母亲深深懂得千金买宅万金买邻的处世道理,想尽了办法,总算租到比较满意的房子。

1991年,在母亲多年的辛劳积攒和操持下,我家在县城东门蔬菜村盖起了三层楼房,这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高档的。从此我家第一次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房子。那天从租住的旧瓦房里搬进崭新的楼房时,母亲记得,这已是自结婚以来的第24次搬家了。直到此时,全家才结束了25年来的马车式的家庭飘泊生活!而就在这一年,母亲心爱的女儿、我的妹妹考上了大学,真是喜事连连,一片欢欣。

病痛中的母亲

我从记事时起就知道母亲很辛苦,从早到晚忙于生计,时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到我上初中时发现母亲身体日渐消瘦,经常胸口痛,痛得厉害时就用量衣服的木尺顶一下,或者用热毛巾敷一下,缓解一点后就继续忙着干活。因父亲几十年间从来不管家里的生活,他的工资只顾他自己,我们兄妹三人又都在上学,一家人全靠母亲的双手做缝纫挣点钱维持贫困的生活,所以没有能力去省城的医院检查。直到1988年县医院购进B超机一台,母亲才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引起胸口疼痛的原因是得了胆结石,大小结石有六个之多,其中最大的那颗直径有3.3厘米,比麻雀蛋还大,医生建议马上手术。当时我和妹妹尚在上学,且妹妹面临初中升高中的坎儿,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学习,母亲决定等我和妹妹考试后再住院做手术。

南方的夏季炎热潮湿,母亲的生意又忙,经常加班加点熬到深夜,病情加重,胆囊严重发炎,疼痛不已,但母亲决定了的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等到妹妹初升高的考试成绩下来,离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仅差几分,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母亲思来想去,一定要让妹妹上重点高中,那怕每分三百元钱的赞助费也在所不惜。母亲强忍病痛,东奔西走,直到妹妹在重点高中报到后的9月2号,母亲才上医院办理住院手续。

当时我和妹妹在学校上课,在广州当兵的哥哥得知情况后,从部队请探亲假,在医院陪护母亲,我和妹妹才放心上学。

1997年初春的一天深夜,妹妹用摩托车接加班的母亲回家,因连续下了几天雨,天黑路滑,一不小心,人仰车翻,母亲摔落在地,左手骨折。不到十天,嫂子分娩,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母亲高兴得全然忘记了手痛,忙前忙后,一面要照看店里的生意,一面又要照顾孙子,忙得不亦乐乎!医生说伤筋断骨100天才能恢复,母亲当时没能好好休息,至今落下了一到雨天就左手骨头痛的毛病。

2014年春节,母亲不远千里从湖北来到甘肃兰州,旅途疲劳,母亲的胆结石手术后遗症又发作了,胸口疼痛厉害,十分难受,当晚我就十分着急。休息了一天后,第三天我送母亲去医院,经过仔细检查,医生说母亲这种病手术后应注意休息,饮食方面要注意,自己好好调理,没有其它的好办法,疼痛厉害时可以服用止痛药缓解一下。医生顺便检查了一下母亲的右腿,发现母亲右腿静脉曲张十分严重,建议立即手术,以免引起右腿静脉血栓。当时母亲不同意手术,在我再三劝说下,母亲才勉强同意春节后手术。原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小手术,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手术的时候同一台复杂的大手术一样,要从右腿上抽去一根80多厘米长的血管,疼痛是可想而知的。加上母亲是过敏性体质,许多镇痛药品不能使用,痛得她老人家两天两夜没合眼。我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恨不得痛在我身上,代替她老人家疼痛才好,心里又自责又难过。但愿母亲这次手术后,早日恢复健康,平平安安、幸福快乐地安度晚年。

母亲与我

在我眼里,母亲是位了不起的女性,除了勤劳,母亲的一言一行无不充满了智慧,她经常寓至理于浅近语言中教育我们。当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在社会上传开时,她一下子抓住陈景润百折不回的精神启发我们,鼓励我们奋发向上。

在母亲眼里,我是她很不错的孩子。我们兄妹三个中,哥哥小时候营养不好,身体单薄些。我出生时,吃着百家饭,营养丰富些,个头比较高,显得特殊。特别令母亲高兴的是,我上初三时写的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您太累了》,记述着母亲的辛劳勤俭和慈爱,着实感动了母亲一回。她老人家至今还保存着这篇作文,视为宝贝,想念远方的儿子时,就拿出来反复诵读。

还有一个故事:我刚上高中时,一次,家里买来一台收录机,价值五百多元,当时算是高档品。大家开玩笑说,如果我们兄妹分家,谁得那台收录机?轮到我表态时,我说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我妈。这下把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以至几十年后,母亲逢到熟人便讲这段故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我冲口而出的这句话,确实发自内心。小孩子哪懂得矫情造作!说来也怪,家里每次的“大事件”都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亲是家里主要管事人,难怪我是那样离不开母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母亲带着我们兄妹生活在张家嘴。一次我去理发时,和别人争抢位次,打了一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谁知对方家长是个马蜂窝,不讲道理跑到我家来和我父亲大打出手,要不是我母亲冷静地协调处理,化解矛盾,这事就会成为邻里失和的症结。尤其是父亲被打败后,怪罪母亲在纠纷中不作为,给本来雾霾重重的父母关系再次抹上了阴影。

1985年,我中考不利,升县一中须300分,我只差3分。按分数线只能上骆驼坳中学。母亲考虑到那儿离家远,教学质量也差一些,就不想让我到那里去。便四处托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我到北丰中学复读初三年级,准备来年再考一中高中部。第二年考试成绩倒是很不错,分数远远超过一中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可这年一中规定只招收应届毕业生,不招收往届生。一纸校规,把我拒之于日思夜想的一中大门之外。母亲坐不住了,找到管教学的余主任,入情入理地反映我为上一中所付出的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终于让我进入一中的大门。回想起母亲当年为我上高中的操劳,真是百感交集。

在高中阶段,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总在前五名之内。而罗田一中高中毕业生大半都能考上大学,其中不乏考进全国重点大学的。1989年7月初,我既紧张又满怀信心地投入在高考前的准备之中,临近高考时,可能是学习太紧张的缘故吧,想放松一下绷得太紧的神经,就和几个同学奔跑嘻闹了一会,无意中碰坏了学校的几块玻璃。哪知道,就这点事,在校长的主使下,竟然风马牛的把这事与学潮联系起来,毫无道理地当做学潮来处理。我刻苦读书三年的母校——罗田一中,就在高考的前一天,学校领导决定取消我的高考资格!晚上,当班主任到我家通知学校的这个荒唐决定时,简直是晴天霹雳劈向我家!而且我们连向有关部门反映申诉的时间都没有。母亲一向坚强,可在这事上几度昏厥过去。当天夜里强打起精神到校长家哀求,校长也没有给我半点机会。事后母亲得知,其他几位嘻闹的同学都没有得到这样无理的处理,原因是其他几位同学都是领导的孩子。这件事对母亲打击很大,觉得是自己社会地位低下,关键时候没能够拯救孩子于水火之中而自责而痛心!我可怜的母亲!

事情过去了25年,它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对那校长,对那班主任,我只想说:你们枉为师表!

对一个少年人来说,这打击够大的了!在那段生活的雾霾沉重得让人灰心的日子里,我简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又是母亲,是她的安慰让我放弃了自暴自弃,是她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让我走出了阴暗的日子,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比之我的校长班主任,母亲没有他们的学历,没有他们自视甚高的社会地位,但在我心目中,我慈悲为怀的母亲是圣洁的天鹅,那猥琐的校长班主任不过是蝇虱而已。

1990年3月,我报名参军,入伍到乌鲁木齐某部队。在部队我训练刻苦,军政素质提高较快,很快被提升为班长。1992年6月,我参加了全军军校招生考试,取得全大队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地上了军校,1994年也顺利地提了干,分配到兰州某部工作。

1997年,我在兰州驻地和一位当地女孩恋爱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由于我是军人,对方学校还优先分配了一套经济适用房,母亲也给我筹借了几万元房款。但就在准备婚礼之前,女方母亲不愿意了,使出浑身解数极力阻挠这桩婚事。我和女友关系本来还不错,彼此都很伤心和难过。母亲得知后,觉得我受的委屈和不幸已经太多了,不想我在婚姻上也受到创伤。那时母亲正在病中,不能来兰州,就给我女友写了一封入情入理的信,以一位母亲特有的细腻,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妥善解决了这桩我命里就没有的婚事。后来我觉得,母亲是过来人,在婚姻问题上,自己坎坷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她有着别人没有的感受,尊重她的意见没有错!正因为如此,我们兄妹三人在婚事上都是母亲严格把的关。

我在家排行老二,又在西北兰州工作,家里哥哥、嫂子、妹妹、妹夫对母亲很照顾,家里不论大小事都由他们打理承担。侄儿、外甥学习都挺认真,成绩优异,这些都让我母亲很高兴,她经常对亲朋戚友说她这辈子没白辛苦,可这都和母亲的教育息息相关啊!

我和母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儿行千里母担忧!今年春节,母亲从千里之外的湖北罗田来到甘肃兰州,我是多么高兴!我已是不惑之年的人了,多年来为没有在母亲跟前尽到儿子的孝敬和责任而惭愧!但我会像母亲教导和希望的那样,爱国爱家,努力工作,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于助人,同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将来也要做一个有用于国家的人。

历历往事,恍如昨日。我的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母亲,真正是用自己的双手,把我们三兄妹抚养成人。这里,我要向我无限敬爱的母亲说一句:妈妈,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

猜你喜欢
缝纫兄妹母亲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慢热兄妹
山羊兄妹交朋友
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吸湿性能研究
全球自动化缝纫工业的崛起之势
给母亲的信
论天然皮裙在裙装结构设计的应用
悲惨世界
兄妹卖艺等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