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没有边界

2016-03-15 08:18邹利央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童诗素质教育想象

邹利央

摘 要: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便是想象,他们的世界如同白皙的宣纸,在上面勾勒何种作品,就能迸发出何种艺术力量。童诗是以儿童的角度去思索世界面貌的产物,主要探讨童诗的鉴赏方式,从措词表达、立意思维、实质含义三个方面去把握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走向,对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学生创造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童诗;想象;思维表达;素质教育

童诗是儿童诗歌的简称,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吟诵阅读的诗歌。这类诗歌既可以是儿童所写,也可以是大人为更好地融入儿童的想象世界中去,以儿童的思维角度所写。无论何种诞生模式,其鉴赏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传统诗歌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达,儿童诗歌的鉴赏思路大致一样,但若想要进一步挖掘儿童思维活动天马行空那一部分的艺术效果,还要从言语措辞、立意表达、内容实质上去切割评析。

一、措词表达

初唐诗人骆宾王7岁作五言律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词汇表达上来看,7岁的骆宾王识字数量有限,在鹅啼叫拟声词的选择上相对单一,由三个“鹅”字叠加,既描绘出“向天歌”的画面,又反复强调了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儿童相对简单的思维模式和用语习惯:喜欢一种事物便反复强调渲染。“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像划船一样。”诗文通俗易懂,措辞简单明了,在立意表达上,只是说明自己对鹅的喜爱,然后用文字勾勒出一幅鹅在水面歌唱游玩的画面。毛泽东于1906年秋写了平生第一首诗《赞井》,诗曰:“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那时候的他年仅13岁,诗歌在措辞表达上依然显得简单明了,但在情感立意上相比同龄人要早熟得多。十几岁的少年就在思考上突破现实生活,去感受外面不一样的世界,不随遇而安,也不随波逐流。仿佛在诉说着这样的话题: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咏鹅》和《赞井》一古一今,都是儿童诗歌的代表作,尽管相距一千多年,但在措辞表达上依然表现出同样的特征——简单明了,叙事表意。因此在童诗鉴赏层面,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儿童诗歌的措辞选择,由于知识储备(文字储备)上“量”的限制,致使他们在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可供选择的词汇相对贫乏,从而直接导致他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出现词汇选择的瓶颈。这种限制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知识储备的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相同的词汇,能够在创作中展现出更多层次的情感表达,那么我们就称这一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有较高的天赋。

二、立意思维

前面提到过,儿童诗歌在文字选择上的限制导致其在立意表达上的局限,这种局限也是相对于语言天赋一般的学生而言的。对于“天赋异禀”的“神童”,用红绿蓝三原色,他们能通过颜色的叠加再造,勾勒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文辞选择上可以有限制,但在立意表达上是没有边界的。

《咏鹅》和《赞井》都是儿童创作的儿童诗歌,那么《小儿垂钓》就和前两首诗有着不一样的韵味和表达了。“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小儿垂钓的诗篇,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看出,诗歌所刻画的是儿童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垂钓的画面,即幼儿在河畔草丛中侧坐垂钓,路人问路,儿童招招手要求路人保持安静,不要惊动了河里的鱼儿。整首诗歌童真童趣盎然,对儿童神态、行为的刻画十分到位,堪称童诗中的佳作。在措辞表达上不难看出,成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词汇选择比儿童要丰富得多,如“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等,这些词汇对儿童来说,都是很难运用自如的。但是这首诗歌在立意思维上却和儿童所作诗歌有着几乎一样的创作模式,画面简单明了,表情达意浅显易懂,因此被定格为童诗范畴。“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云》这首现代儿童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立意思维上与《小儿垂钓》相比又增加了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想象”。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除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李白能够运用自如,大概只有白纸一张的孩童才能在无主动意识的支配下淋漓尽致地展现。

儿童在创造性思维领域独特的造诣,使得儿童诗歌作品在思维发散上是没有边际的。天上的云朵是画家,画出不同形状的图案;地上的儿童是想象家,能想象出各种不同魅力的美丽物件。把握和理解儿童诗的字面含义并不困难,难的是以何种方式去探究儿童所感受到的那个陌生世界,以何种姿态去发掘儿童想象空间里不一样的美。

三、实质含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16岁时创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半部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谊”像野草一般,每年春天都会再次生长。这是一首当时的应考习作,算是命题作文,寥寥数笔就能展现白居易细腻的情感体验。按唐朝时候的年龄划分来说,已经不能算是“儿童诗歌”了,但其简易通俗的文笔勾勒,又贴合了童诗在语言措辞上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含义表现上,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和骆宾王对“鹅”极富张力的喜爱,以及当代儿童诗歌《云》的作者对云朵变幻莫测习性的喜爱,都有十分相近的情感体验。

实质含义是诗歌的灵魂,把握住作品的灵魂,才能摸清楚作品的躯干,从骨子里理解作品的内涵。金波的童诗作品《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笑眯眯。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抒情诗,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飘入河里同鱼虾玩耍,飘去广场堆起雪人亲亲她……对雪花的赞美和喜爱溢于言表,童真童趣的思维模式尽收眼底。儿童对社会的认识,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是比较浅显直白的,不会有过多的城府和晦涩,就如同儿童想吃别人手上的东西,就会张口去要;又如同儿童喜欢某个姐姐,会对那个姐姐说“我很喜欢你”,而讨厌某个叔叔会对旁人说“那个胡子叔叔是个大坏蛋。”在语言表达上浅显易懂,在思想层面上也同样如此。儿童诗歌在实质含义上的浅层次表达,其实是很好把握的,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喜怒哀惧”四种,儿童在习得复杂情感表达方式之前,对于这四种基本情感的表达是能够自由驾驭的。喜欢就高兴、开心或者大笑,生气了就埋怨、发脾气或者哭闹,伤心了就难过、流泪或者闷闷不乐,害怕了就惊恐、忧伤或者无助流泪。这些基本的情绪穿插于儿童诗歌的作品本质当中,通常都较容易被挖掘和把握。

想象力作为一副针线,穿插于童诗的措词表达、立意思维和实质含义当中,从表层的文字意思参透出底层的思维和思想,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儿童诗歌的内涵和精华。鉴赏一首诗歌,是在试图通过表面文字浅层次的含义,去挖掘诗歌更深层次的思想。儿童诗歌也不例外,但相较于成人诗歌,其表达的感情含义相对要简单质朴得多。这是由孩子所经历和接触的事物性质所决定的,文学储备和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的情感表达。

四、童诗鉴赏中想象力的进一步延伸

童诗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对童诗的探究也要根据时代的推移去动态化地把握。如:网络上一个10岁孩子写给其母亲的“情诗”如下:还记得5岁时,我和你都还小。你是我的唯一,可你都不理我,身边有别人陪。这首简单明了的现代诗从字面意思上看,是孩子对母亲强烈依恋和爱慕的表达。但事后孩子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让读者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合在一起,然后从后往前念出来,就是“陪我一小时”。此时,读者恍然大悟,母亲也是泪流满面。10岁儿童除了会作诗,还能通过“藏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感情诉求,这种对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能力令读者惊叹。

想象没有边界,但思想是有外延的,儿童诗歌无论到达怎样的高度也无法脱离童诗的本质特征,他们通过想象来扩大自我对外界认识的看法,从而使童诗在形式上和内容表达上展现出更多、更灵活的变化特征,而我们只需要透过他们的文字来赏析他们披着想象外衣的思想,就可以把握住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于儿童诗歌鉴赏,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把握住想象力这条主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透过文字内容抓住实质含义,做到这三点,儿童的思想就都在鉴赏者的可控范围内了。

参考文献:

[1]许其汉.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表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2]李丽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魏鸿颖.从主题体验到心灵的表达[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童诗素质教育想象
又甜又脆的童诗
快乐的想象
童诗对对碰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