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期待教师的“三导”

2016-03-15 08:23黄玉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适度以生为本

黄玉

摘 要:生本课堂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但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其从台前转入幕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做到“导”得适时,其次要“导”得适处,最后要“导”得适度。从而实现生本课堂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塑造必备品格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以生为本;适时;适处;适度

从“课改”到“改课”,生本课堂已凸显了它的魅力,因为它由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线,转为以学生学为主线。课堂不再以“教”为本,“教”虽然很重要,但“教”又必须以“学”为本。因为没有学生主体的努力,别人是无法教会的,所以看似教会的东西,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所以,在生本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应该是“导演”。

一、“导”要适时

课前要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要研读透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导学单。学生自主先学时,要关注各组学生的学习动态,掌握各组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在小组交流环节倾听各组的意见,讨论的内容,以便在下一环节有针对性地汇报和展示,以防人云亦云,降低课堂效率。在汇报展示时要激活学生的“斗志”,让学生敢讲、想讲,这时“导演”要做的就是安排好汇报的顺序。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会安排每组的学困生先讲,会多少讲多少,能提出困惑更好;再安排中等生接着讲,这时讲解的思维含量会上升,最后由优等生做总结发言,梳理本组的观点和发现,并提出更深、更难的问题由全班学生共同思考。例如,教学六下“确定位置”时,首先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中的船只遇到故障,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能否结合图中灯塔的位置,准确描述遇险船只的具体位置?你能否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简易平面图和数学工具,想办法表示、刻画、描述船只在图中的具体位置。通过这一系列主问题的确立,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先学,这就是导的适时。

所以,释疑、点拨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导”要适处

就像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一样,教师也是一节课的魂。要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进行学习,教师的导就像如来佛祖的手掌心,随时掌控课堂上的一切。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及表现,在该导的地方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遭遇了卡壳;在小组交流时固执己见或思路单一时;在汇报展示学生讲不下去时;在质疑问难学生钻牛角尖时;在小结反思人云亦云时……都要凸显教师导的作用。很难想象如果只有学生的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点拨,如何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果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六下“确定位置”时,当学生代表展示各自的描述方法后,教师引领学生互相评价各小组确定船只位置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补充、质疑和完善,带领学生比较,“你更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到底是北偏东,还是东偏北呢?学生在此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的表达没有问题,彼此说服不了对方。大家把目光投向老师,希望老师能作出判决,这时教师的“导”就有了决定性作用。当老师提醒学生指南针上的方向时,学生似乎对这一困惑有了定位,即一般约定俗成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总之,教师导在重点难点处,使学生认识深入、体验到位。

三、“导”要适度

在生本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导的度,既不能隔靴搔痒,也不能越俎代庖。比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教师的“导”,还体现在对导学单的设计上,导学单其实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外显。导学单的设计要有真问题、大问题,要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准确定位,要基于对教材的深层解读。教师的“导”,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不能仅仅呈现自主学习单后让学生自学,而要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在汇报展示环节更要突出教师的“导”,而且,这时的“导”竟是深藏不露的。表面上看,舞台是学生的,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到讲台前进行汇报,以达到生生互教的目的。其实,教师的“导”已悄然完成,对汇报小组的安排,是教师独具匠心的结果。在上一环节,通过教师的观察、倾听、回应、提问等方式,对各小组的汇报能力、汇报角度、汇报深度等都了然于胸,有的放矢地安排汇报人员,使得“兵教兵”成为可能。

例如,教学六下“确定位置”时,在质疑问难、拓展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确定位置的“前世今生”。“以前,我们还研究过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今天的确定位置相比,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当学生比较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时,继续追问:“为何要知道两个要素?只告诉方向行吗?只告诉距离呢?畅想一下,未来我们要进入太空,只有这两个要素能不能确定物体在太空中的位置呢?”如此“导”下去,就能训练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象,增强用数学眼光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用数学眼光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本教育提醒我们,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必须转换好教师的角色,唯有老师“导”得好,才有学生学得好,才能讲得好。这就是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也是生本课堂的本真追求!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适度以生为本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