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问题述论

2016-03-15 06:43朱奎泽
关键词: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

朱奎泽,鲍 凡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问题述论

朱奎泽,鲍 凡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全球化、网络化浪潮的来袭,引起大学生学习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对此,调查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现状,指出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问题所在。深思如何在网络化环境下,完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机制,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俨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网络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传媒的日新月异,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和政府对网络建设和管理以及安全事宜也非常重视,2005年之前侧重网络新闻管理,2006年大兴文明办网之风,2007年强调网络文化。[1]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由此,网络安全上升为重大战略问题。

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88 亿,全年总计新增网民 3951 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从年龄结构看,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从职业结构看,学生网民群体的占比最高,达25.2%。[2]大学生俨然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概念阐释

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而言,国外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研究方面已比较成熟。在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并不慢。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对于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层面,多数学者从加强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角度,对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对策进行探讨。

学者们对网络安全的界定也有了不少说法。叶清认为,网络安全就是利用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包括网络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3]贾明远指出,网络信息安全即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4]综合这些看法,我们可以大致认为,大学生网络安全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以所学网络知识和技能来保护自己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学界还没有准确统一的界定。汉语词典中,意识指人的头脑中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心理活动。[5]郭凤安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指出安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对安全生产现实的高级的心理反应形式。[6]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是与网络相关的安全意识,即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所特有的对信息完整、安全产生的高级心理反应形式。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

为了更加详细、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现状,笔者在南京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0份,有效回收率95%。从性别结构看男生占比46.84%,女生占比53.16%;从年级结构来看,大一新生占28.42%,大二学生有31.58%,大三人数最多,达33.68%,大四和研究生占比较小,仅有6.32%;从专业结构来看,理工科学生最多,占比68.42%,其次是经管类学生,达21.58%,文史专业类学生占7.37%,艺术类学生最少,仅有1.05%,其他专业类学生有1.58%。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欠缺

就调查情况看,多数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网络安全知识与技能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和普及率并不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提升。63.95%的大学生都认为网络安全问题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非常重要或重要;但表1显示大学生主动学习、了解网络安全意识方面知识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7.11%,这个数字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且明显表现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特点;经访谈了解到,78.42%偶尔关注的学生大多是在产生网络不安全行为或受到网络侵害,如QQ密码被盗、银行卡账号被盗、电脑中病毒等情况下,才自发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表1 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意识相关知识的频率

特别关注偶尔关注从不关注总计人数(人)2729855380比例(%)71178421447100

大学生是否主动了解、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与其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密切相关。调查显示,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如图1,在27个经常关注网络安全知识的学生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较高;而在55个从不关注网络安全知识的学生中,60%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普遍不强,网络安全知识获取不足,与其自身在思想上是否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图1 网络安全知识与网络安全意识关系

(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三大社交类应用中,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最高,为89.3%,用户规模已达6.24亿。[3]社交网站因其强大的交互性、自由性和虚拟性,深得大学生的青睐。数据显示,72.89%的学生将网络广泛应用于社交。网络化环境下,各种网站层出不穷,访客若想了解关键信息,基本要注册成为该网站的新用户或会员。而注册大都需要填写真实信息,很多涉世未深又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暴露在了网上。据调查,经常注册新用户的比例为33.68%,偶尔注册新用户的比例最高,为52.63%,令人惊讶的是,380份问卷中,竟没有一人从未注册过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的学生中,72.37%的学生会如实填写自己的联系方式(电话、邮箱等),47.11%会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个人信息在网上的暴露,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烦扰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甚至引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对大学生实施诈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调查显示,13.12%的学生曾因在网络上泄露信息而遭受个人损失,甚至有48.68%的学生都被盗过重要密码。综上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太弱,且轻信社交平台对用户信息的保护。

(三)网购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可能性在增加,中介商的作用被削弱。网络购物因其便捷性、丰富性、无地域性等特征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购物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并且保持稳健的增长速度。[2]据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无论是一般网购用户还是深度网购用户,年龄均分布在20-29岁;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20-29岁青年更易成为深度网购用户。[7]

调查显示,97.37%的大学生有网购的经历;经访谈了解,60%以上的学生属于经常网购群体。然而在虚拟世界中,购物难免会有不和谐、不诚信的现象。一是商品质量问题,二是支付安全问题。网络的特征使得网上交易看不见、摸不着,加之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问卷中17.11%的大学生曾遭遇过网络诈骗,有购买网游装备诈骗、网络抽奖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等,因而大学生在网购时仍需加强防范。

同时,大学生的网购维权意识有待加强。如图3所示,出现网购安全问题后,81.05%的学生会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除寻求法律保护外,其他途径若是得不到卖家的回应,大学生多是不了了之。19.21%的大学生态度十分消极:其中2.11%的学生选择以后再也不网购,17.1%的学生自认倒霉,什么也不做。整体来说,发生网购不安全事件后,大学生申诉的渠道还不太通畅,维权意识有待提升。

(四)识别网络敏感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

在网上,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源,任何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出于种种目的在网络上制造假新闻、发布假消息,歪曲事实、进行宣传,从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数据显示,46.05%的大学生经常浏览各类信息网站,还有11.05%的大学生时刻关注。在浏览过程中,难免会看到一些社会敏感信息,如“疆独”问题,新疆女首富热比娅,曾经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后却勾结境外的东突恐怖势力,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恶意攻击中国政府,频繁从事反华分裂活动,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如表2所示,大学生在浏览未经证实的社会敏感信息时,43.95%的学生会不予理睬,超过半数的学生会出于好奇进行了解,1.84%的学生会转载并评论。这表明,相当多的大学生甄别信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均有待提高。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各种社会思潮、“主义”充斥其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其互联网上的优势地位,大肆传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体系。据调查,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大学生为了工作而入党,为了获得表扬和奖金而学习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行为并不鲜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良信息和恶意宣传极易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实践错位。

表2 大学生对未经证实的社会敏感信息的态度

不予理睬稍作了解转载并评论总计人数(人)1672067380比例(%)4395%5421%184%100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虽然受到关注,但在实践中,不足之处尚存,欠缺方面不少。这成为大学生网络不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一)高校对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专注度不够

调查可知, 38.16%的学生认为本校没有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师、工作人员,如表3所示,大部分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大多来源于同学、朋友的告知或自己查阅资料获得,只有20%的学生是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可见,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于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视还不够。

如今,各高校在安全意识教育方面已取得较突出的成绩,但应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对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首先,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更缺乏足够的课外实践教学。其次,由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局限,教育工作者大多只负责相应的教学工作,对课堂之外的学生的情况缺乏了解,极不利于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开展。有学者指出:“预防型安全文化是人类现代安全行为最重要、最理性的安全活动方式”。[8]但高校大都有网络安全之识,却欠缺实际有效的教育之举。最后,高校普遍建有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网站,却只关注它的网站建设而忽视其安全教育功能,更缺少与学生的互动。

中国互联网在飞速发展,形式更是层出不穷,高校若不及时完善和跟进教育,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表3 大学生获取网络安全知识的途径

比例(%)人数(人)授课教师的传授20%76同学朋友的告知4553%173自己查阅资料3105%118家人告知4053%154其他3947%150

(二)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实效性不足

首先,学科意识弱。据调查,大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课程,一般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依托在计算机公共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当然,实施得当也是不错的途径。然而,不少高校学生在网络安全意识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涉及面窄。就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情况来看,计算机公共课一般重点讲授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注重实体技术,较少涉及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而计算机专业课,讲述的多是各种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算法、程序等,对于网络安全方面,以各种病毒分析、密码管理等知识的传授为主,对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很少涉及。可见,计算机课程更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安全,而非意识层面的安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课侧重的是网络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部分章节有所体现,却没有深入。综上可知,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缺乏一定的学科性、专业性。

其次,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调查显示,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存在理论灌输过多,形式单调的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也缺乏吸引力。教学人员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惯用“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给教学带来的机遇。有学者指出:“当人们在这本书中或那堂课里忙碌着的时候,可能不是本真的‘在教育之中’,当人们丢开书本,走出课堂时,却可能是本真的‘在教育之中’。”[9]说明实践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大学生成为网络间谍、加入网络传销组织等行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从而导致他们在面临网络不安全事件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良好的教育效果得益于统一领导、权责分明、效率显著的体制机制。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机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问题越发凸显。

1. 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经调查得知,高校为了加强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基本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领导小组。但不少领导小组内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实际工作中往往由学生辅导员、保卫处等大而化之的笼统操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工作配合度不高,导致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重复做的现象。另外,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注重受教育者意见反馈的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网上的思想动态及其行为变化。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制约着教育的实际成效。

2. 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监管机制的缺失

主要是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的网络安全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力度不够,大都没有深入学生之中,对学生在网上的网络行为知之甚少,因而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大学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网络不安全问题。

四、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建议

欧洲信息与安全局在《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中指出:“在所有的信息安全系统框架中,人这个因素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革新人们陈旧的安全观念和认知文化,才能真正减少信息安全可能存在的隐患。”[10]

(一)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机制

首先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专注度。高校需明晰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才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才能在避免不安全的网络行为方面有一定的预见性。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安全相当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也被提到一个新高度。“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同时,国家拟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旨在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高校辅导员、保卫处蜻蜓点水式的提醒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高校党政负责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统筹全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校内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领导协调机制,统一负责该领域教育工作的有机配合和协调运转,明确职责和分工,打破以往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

其次是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加强“未雨绸缪”的意识。充分协调教学人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的工作,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在网上行为和思想的变化。发现问题时,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1.开设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课程

因不少高校没有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课程,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高校应争取设置独立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网络信息辨别、网络欺诈防范、网络道德、网络心理健康和网络法制等。同时要求该门学科计入学分,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2.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

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不仅仅只有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包括网络信息辨别、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是一项集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专业性为一体的教育工作,对任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求较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1],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和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能较好掌握网络技术的教育队伍作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保障。

3.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效率

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区别,它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要求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及时更新和完善。首先,多层次、多维度地充实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统一信息安全教育与意识安全教育。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意识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因为意识安全教育是信息安全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性保证。其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各学院应根据本学院学生的上网情况及近期的网络安全事件组织相应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座、知识竞赛等。

(三)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2]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动摇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信仰。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各种工作将难上加难。因此,高校应竭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网络环境。

首先,网络安全意识要深入人心,变成大学生内心的一种自发意识,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大力传播和教化。就调查情况看,不少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之一是,不能及时收到来自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学生的想法也不能随时随地地与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因此,各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领导小组应设立网络安全教育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由各院辅导员进行管理。及时更新、上传网络安全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抑制错误思想的产生,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建设。

其次,应深入开展“文明上网”的宣传工作,净化网络空间。高校有关部门应实时监控和分析各种网站信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及时提醒或解除网上的有害信息,澄清是非曲直,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另外,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要不断促进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紧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人员对错误思想观念进行批驳、纠正,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五、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也是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最为快速的高智商群体。互联网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信息和各种娱乐的同时,也诱发了各种不安全因素。这对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改变原有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不遗余力地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信息辨别能力,懂得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保卫国家利益。

[1] 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34.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2016-01.

[3] 叶清.网络安全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

[4] 贾明远.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41-42.

[5]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18.

[6] 郭凤安.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dzswbg/201509/P020150909354828731159.pdf,2015-06.

[8] 罗云,程五一.现代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

[9] 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4.

[10] 陈英.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J].河南教育,2010(9):94.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6.

[12]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47.

(责任编辑:杜红琴)

The Theory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ZHU Kui-ze,BAO Fan

(Department of Marx,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46,China)

The incoming of globalization wave and network wave, causing the profound chang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style、behavior mode、life style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Therefore, making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curity, pointing out the problems of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ow to improve the mechanisms of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education, to enrich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to innovative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safety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network; college student;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mechanism

2016-07-06

朱奎泽,男,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鲍凡,女,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G416

A

1008-2603(2016)06-0131-06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