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环境教育缺陷与解决对策分析

2016-03-15 06:32马双忱
关键词:环境课程教育

马双忱,杨 静

(华北电力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京津冀地区环境教育缺陷与解决对策分析

马双忱,杨 静

(华北电力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随着环境污染愈演愈烈,高校环境教育势在必行。以京津冀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展开研究,分析环境教育缺陷并寻找解决对策。该地区环境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环境教育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缺乏具体指导;环境教育“师”、“资”匮乏;环境教育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环境教育所涵盖的对象范围有待拓宽;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针对上述缺陷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将环境教育的重点放在资源节约教育上;2、学科渗透,与专业技能结合;3、 对环境教育者实行专业化培训;4、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5、 发挥榜样力量,引领环保潮流;6、推进环境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京津冀; 环境教育; 缺陷与不足; 解决对策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大跨步迈向蒸汽时代,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我国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雾霾污染严重,全国多省市冬季雾霾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和身体健康。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重污染天气的年均日数自1980 年以后明显增加,进入21 世纪后,东部地区几乎超过每年100 d,其中,大城市区域甚至超过150 d[1]。水污染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我国地表水河流中,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淮河、海河、辽河污染比较严峻,长江和珠江的水质状况较好;湖泊的污染情况比河流要严重,劣Ⅴ类水质占到了50%,40%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2]。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及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环境观念认为:“技术才是过硬的东西”,保护环境靠的是扎实的环境治理技术,在发生环境问题之后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然而无论环境治理技术如何先进,都只是解决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将环境问题造成的伤害程度降低。要想既从源头上杜绝环境问题的发生又对已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要依靠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使整个社会对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新的、敏锐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众所周知,伦敦烟雾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事件发生后,政府做出了逐渐推进天然气替代燃煤供暖,火电厂迁出大城市,工业暂停等一系列措施。在民间,普通民众正确认识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主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或者更为绿色环保的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伦敦的大气污染。目前,随着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民普及,英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人人推崇绿色生活方式,环境得到改善,已经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之一。

环境教育作为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针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环境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但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却相当滞后,甚至是区域性的空白。本课题通过对京津冀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缺陷与解决对策的分析以及在该地区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研究,探索对高校学生的环境教育的课程改革,形成合理有利的高校环境教育理念,对于提高高校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京津冀地区即首都经济圈,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并且拥有众多的全国一流大学。针对此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全国环境教育的情况。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展开。调查对象为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15所高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共发放问卷750份,每份问卷设问20题。问卷分为意识模块、知识模块、参与模块和其他,共计四个模块。问卷调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大学环境教育的成效,以此为据,寻找京津冀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缺陷,探索解决对策,为高校环境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当承担起更为重要的时代责任。对于毕业后走上不同工作岗位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大学生来说,个人在专业领域获得的环境教育将对整个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开展高校环境教育对于该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三、结果与分析

(一)环保意识方面

1.大学生对学校资源浪费现象存在漠视。 在对“你会主动关闭空闲教室的灯吗?”的题目进行调查时,回答“一定会”的人数占18.8%,回答“经常会”的人数占54.8%,回答 “偶尔会”的人数占24.3%,而回答“从不会”的人数占到2.1%,如图1所示。对电能浪费现象的态度呈现了“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果,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经常会终止能源浪费现象的人占到了半数以上,并且回答“一定会”与“经常会”的人数达到73.6%,尽管结果较为满意,但是仍然存在着“从不会”的人,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从不会”的人数无限减少,甚至减为零,最终将目前“中间大,两头小”的模式替换为“倒金字塔”模式。

图1 关闭空闲教室灯的调查结果

在对“您在用餐过程中剩饭的原因”的调查中,回答“饭菜不合口味”的占35.2%,认为“把饭全部吃完有损颜面”占到31.2%,而“食堂给饭量过大,吃不完”占到33.6%,如图2所示。其中学生主动剩饭百分比(前两种剩饭原因的百分比之和)占到了66.4%,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图2 用餐剩饭原因的调查结果

2.大学生对自身在环保事业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虽然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但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没有显著性提高,依旧停留在“垃圾不能随地乱扔”的初级阶段。认为自己的个别环境不友好行为对环境不会产生影响或者是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认为自己的环保行为对于整个环保事业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未意识到自己在环保事业中的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二)环保知识方面

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存在记忆模糊和混乱的状况。在4道环保知识问题中,“世界地球日”的回答正确率为38%,世界环境日的回答正确率为35.2%。其中错将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回答为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占到29.2%,如表1所示,而错将世界环境日6月5日回答为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占到34%,如表2所示。尽管每题的正确回答率均未超过四成,但是在两题中回答出4月22日与6月5日这两个日期的人数分别占到了67.2%和69.2%,这说明近七成的人对这两个日期有过了解,并且出现了记忆模糊的现象。在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调查中,全部的被调查者都写出了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等众多全球环境问题中的至少两个,25.5%的人写出了3个及3个以上,11.1%的人写出了4个及4个以上,分析结果见图3。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常识性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表1 世界地球日回答情况

具体回答人数百分比4月22日(正确日期)28538%6月5日219292%其他日期246328%

表2 世界环境日回答情况

具体回答人数百分比6月5日(正确日期)264352%4月22日25534%其他日期231308%

图3 全球环境问题回答情况

(三)环保参与方面

学生的环境保护参与度不够。在对“您是否参与过学校社团或社会团体组织的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的调查中,只有8%的人曾经参与过此类型活动如表3所示。而在对今后日常出行方式的调查中,38.9%的人选择自己开车,40.4%的人选择公共交通方式,15.2%的人选择乘坐出租车,选择步行或自行车为今后出行方式的仅为5.2%,调查情况如图4所示。而正确处置废旧电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只占到了1.07%,近99%的人将废旧电池当做普通垃圾处理,如图5所示。

表3 环境教育活动参与情况调查表

参加环保活动是否人数60690百分比8%92%

图6 在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中学生的逃课情况

图4 今后日常出行交通方式调查情况

图5 处置废旧电池调查情况

(四)其他方面

1.多数学生在大学之前未接受过环境教育。 根据问卷中题目:“您在大学之前所就读过的学校是否开展过环境教育相关课程”的回答将全部问卷进行分类,发现回答“是”的大学生只占到9.7%,回答“是”的大学生数目远远小于回答“否”的大学生人数。从这里可以发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普遍缺乏环境教育。同时通过对两类问卷进行分析,回答“是”的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保践行度普遍较高,从这里可以发现中小学环境教育对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环境教育课程开设较少,学生对环境教育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环境教育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逃课现象严重。在对是否逃过环境教育课程的调查显示,在73个有环境教育课程的被调查者中,46人有过逃课情况。将逃课情况与是否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数据进行复合,得到图6。学生态度不专与环境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滞后,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导致逃课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

四、京津冀地区环境教育缺陷

(一)学校方面

1.环境教育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缺乏具体指导。 学校把环境教育课程仅仅当成普通的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详细的教学计划及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缺乏严格的考核方式。

2.缺乏专业人员担任环境教育课程讲师。 目前高校中担任环境教育课程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并且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有关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各科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本学科的日常教学,本职工作之余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环境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3]。

3.环境教育活动缺乏经费支持。 学生环保社团开展的环保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活动赞助,经常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而学校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往往会导致活动规模减小、质量下降,环境教育成效“缩水”的后果。

4.通识类环境教育成果可观,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通识类环境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运用绿色手段和技术路线进行清洁生产方面的教育几乎处于空白,或者教学内容滞后,教师所讲授的是实际生产过程中早已淘汰的方法,与实际情况脱节,缺乏即时更新。

(二)社会方面

社会的引导力度不够,未能为环境教育创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环境教育应当全面开展,大学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环境教育所涵盖的对象范围有待拓宽;报纸广播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法律的约束力度不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共同管理。

五、 解决对策讨论

(一)学校方面

1.资源节约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点。 习近平同志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因此,环境教育的重点也要放在资源节约的教育上。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同时我们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把人口作为分母,自然资源作为分子,那么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仍然在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在自然资源不减少的情况下,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仍在降低。因此增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风气,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学科渗透,与专业技能结合。 环境教育课程不应仅仅是一两门选修课,而应该是一个结构化立体化的广义的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四个维度的有机结合[4]。各高校除专门增设环境教育课程之外,还需针对本专业特点,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思想、技术及案例。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院系如环境、土木,水利、热能、工物、化工、化学等将专业教育与环境、能源、生态联系起来。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知识和方法教育[5],形成具有环保特色的专业课程,以方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利用大学阶段环境教育中所掌握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这必定会对我国环保事业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3.对环境教育者实行专业化培训。 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因为他们设计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会在现实中进行实施。所以,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6]。由于目前环境教育者普遍缺乏专业化培训的情况,本着对教学成果负责的原则,环境教育课程不能简单的由本专业教师来担任,应当邀请环境类专业教师为学生讲解,本专业教师经环境教育培训后方可担任,并且应当适当减轻该教师的其他教学任务。

4.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环境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滞后,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环境教育者应当做好环境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拓展教学形式多样化,探索教学新方法,打破传统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自身学校特点和学校所在城市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该校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依托,在校内设立了污水处理中心,用于处理学校的日常污水,经处理的水主要用于校内的景观用水、清洁用水和绿化用水,既解决了学校的污水去向问题,又节约了水资源。学校还组织非环境专业学生参观污水处理中心,带领学生们亲身体会污水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这正是环境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香港则很好地利用了校外资源进行环境教育活动:元洲仔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将其面积达1.45公顷、种有140多种植物的元洲仔花园辟为学生户外教育基地举行以植物为主题的环境教育活动;香港湿地公园为学生提供湿地旅行,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湿地主题的学习:湿地保护、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湿地雀鸟对环境的适应[7]。

环境教育主体的不同导致环境教育活动不可能完全一样。在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他人的教育模式,每个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例如,由学校或环境学院组织和发起环保题材视频征集评选活动,对优秀作品予以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环保实践活动中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支持尤为重要。可成立专项基金,由专人负责,按需发放,以保证环境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5.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 中小学环境教育对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在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在日本,小学生开设了关于观察植物和动物的课程,通过让小学生养花、养小动物的活动,使小学生从植物的生长中理解阳光和水的作用,同时,通过和动物的亲密接触,使他们从感性上理解动物的生命的宝贵,在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和体验自然事物的过程中来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由此形成对环境的保护意识[8]。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不光要做到“教育,从娃娃抓起”,更要做到“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环境教育贯穿个人教育的始终,让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骨髓,让环保行动常态化,让环保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二)社会方面

1.发挥榜样力量,引领环保潮流。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道德建设需要道德模范,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环保楷模。环保楷模是环境教育的一面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宣传环保楷模活动,弘扬环保理念,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

2.发挥大学生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个国家能否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付诸实践,这主要依赖于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认可度和实践度。随着环保力度不断加大,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保护环境能否得到理想的成效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实践度。而对于全体民众来说,大学生无疑是这场实践运动的领跑者。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比一般民众更易接受环保理念和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并付诸实践。在大学生的引领和带动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依靠更多的人来推动这项社会变革。

3.推进环境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纵观世界各国环境教育的成功典例,环境教育制度完善,机构队伍健全,职责明确。而我国目前并无专门的环境教育法,地方性法规、规章中也鲜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环境教育缺乏确定的目标和评价标准[9],各项环境教育工作缺乏明确目标与具体指导。因此应当立即着手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工作:建立和完善环境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分工,通力合作,保证环境教育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建立环境教育激励机制,给予优秀环境教育工作者经济奖励,提升环境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建立环境教育监督机制,从而确保环境教育活动的切实贯彻实施。通过各项制度保障,共同推动我国环境教育事业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六、结语

环境教育是一个连续的终身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包括专业、非专业、校内外一切形式的教育过程,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大学环境教育的失败。因此,当今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的差强人意是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接受过的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学习形式)的不成功。但我们应当承认大学环境教育在整个人生中的重要性,因而大学环境教育应为此承担主要责任,这也凸显了大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环境教育乃百年大计,是关乎人类福祉及子孙后代繁衍生存的重要举措,需要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民的共同参与。

[1] 刘庆阳,刘艳菊,杨峥,等. 北京城郊冬季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颗粒物的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4(1).

[2] 董家华.中国的水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J].水工业市场,2011(4).

[3] 刘春元.中、美、日三国“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之比较与思考[J]. 教育探索,2010(8).

[4] 徐志伟. 我国高等经济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天津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7(1).

[5] 樊颖颖,陈南.绿色大学之环境教育课程模式[D]. 广州:广州大学, 2012.

[6] 毛红霞.中外环境教育比较[J].环境教育,2006(1).

[7] 祝怀新,潘慧萍. 香港学校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N]. 比较教育研究, 2004(1).

[8] 范连颖.论环境教育构筑日本循环型社会[J]. 现代日本经济,2005(1).

[9] 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2007(1).

(责任编辑:杜红琴)

Defect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MA Shuang-chen, YANG Ji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 071003,China)

With intensifi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Taking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ec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ought the countermeasures by a questionnaire study. The reg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purpo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rses is not clear, lacking specific guidance; Lack of teacher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profession is not close; objects covered by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widened; lack of legal constraints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Based on the above defect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1.Take empha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education; 2. Combine discipline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3.Implement specialized training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4.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5.Give full play to the force of example,lead the tre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6.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ijing-Tianjin-Hebei;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efects and shortcomings; countermeasures

2016-09-26

马双忱,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522.3

A

1008-2603(2016)06-0049-06

●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