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

2016-03-15 07:27张璐
关键词:乡镇企业转型期劳动力

张璐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陕西西安710061)

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

张璐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陕西西安710061)

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变迁是每个国家从落后向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转型期以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为重点任务,需要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既可以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内需市场、劳动力资源、资本积累,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选择。所以,全面、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转移劳动力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思路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选择;政策思路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后,我国历经了以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仅用较短时间就进入工业化中期,大量农村劳动者完成职业转变而成为产业工人。在高成本城镇化与低成本工业化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候鸟”模式,农民的职业转换快于身份转变,农村劳动力转变快于其家族的变迁。此模式让农村、农业承担工业化成本,快速提升经济总量,但却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引发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转型期,我国逐步调整战略规划,改革与创新制度,提高城镇化进程,为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为国家制定和调整宏观规划创造条件。

一、转型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意义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扩大消费

“候鸟型”转移农村劳动力模式让农村劳动力和家属在城市找不到归宿感,很多人只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而不进行其他消费,消费水平差、消费方式少。农民工如果在城市落户,就要妥善解决他们在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也能改变他们消费结构,在社会交往、通讯交通、文化娱乐等领域提升消费需求。所以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能够扩大消费。

(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拉动投资

发展城镇化可以增强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结构,推进投资规模的建康、稳定发展。就非生活投资领域而言,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安居后,会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领域提出服务需求,会促使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另外农民工需要住房特别是性价比较高的廉租房。在公共事业上进行非生产性投资,可以降低盲目开展大项目导致的重复投资及浪费现象,而且能够培育出素质高、数量多的产业工人,为持续发展工业化贡献人才。就生产性投资领域而言,城市化发展中,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不断转移和扩散到中型、小型城市中,在通信、交通等方面要建设基本设施,同时企业扩建和新建厂房也增加投资量。发展城镇化能够降低大城市压力,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布局,推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三)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城乡差距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生产力和人口逐步进入城镇,引发城镇完善产业体系、深化社会分工,创造出数量较多的非农岗位。可以引导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平衡各个部门间生产率,进而减少、消除城乡间存在的收入差距。现在,因为城乡还存在二元结构,农民工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与劳动保护,其提升地位和增长工资还存在制度障碍。只有真正城镇化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让农民工获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劳动权益、劳动报酬,有机会借助升迁、培育、教育等方式流动到社会上层中,通过改变社会地位和职业提高收入。

二、转型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抉择

(一)增强农村城镇化程度,为转移劳动力提供条件

我国城市化程度差较,工业化水平超过城市化水平,亟需增强城市化水平。要有效控制大城市规模,将发展小城镇和中等规模城市当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中等城市中条件较好的要向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市中条件较好的要向中型城市发展;农村集镇中条件较好的向小城市发展;提高目前小城镇和中型城市的建设水平;在条件较成熟的地方建设农村集镇和农民城。要运用新方式、新策略规划城市,进一步取消户籍制度,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走入城市并成为其居民。只有让农村大幅度提升城市化水平,才能平稳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降低农村人口的数量。

(二)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通过联户、乡办、村办、户办等形式,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当地名特产品和优势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政府要从税收、人才、技术、资金、原材料等环节提供扶持和优惠,推动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发展期间,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让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结构具有配套与衔接的关系,让乡镇企业在整体发展上能够促进国家工业的发展,并有利于自身建立起规模效应。其次要对乡镇企业的布局进而合理设置,通过开发乡镇企业工业园的策略,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最后要进一步梳理乡镇企业产权,使其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营者,保障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输出劳务,增加农业领域需要的劳动力

劳务输出包括国内流动和国际输出两种。现阶段,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较少,我国劳动力要妥善利用机会进入国际劳务市场。另外,在贸易战略中要积极开拓能够提高就业机会的市场,运用以制造为核心的出口战略来取代以出口资源品的战略。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进行跨地区的转移和流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进行流动,形成“民工潮”。面对这种趋势,要采取诱导和引导的方法,建设起职业推荐网络、劳务输出基地和组织,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吸纳机制

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主导产业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重点,建立起农科教育、内外贸、农工商、供产销、养种加的经营生活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既能够推动农业进步,也可以扩张产业链,建立起农业就业机制。我国土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农业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要全面利用农村的资源潜力和优势,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增强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提升整体效益,并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成立多种类型的营销农产品组织,完善服务体系,构建保护农产品价格机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寻求机遇。

三、转型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思路

(一)国家要将转移农村劳动力列入发展经济的规划中

现阶段,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未纳入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和劳动就业计划,也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自由调节,所以,转移劳动力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不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风险,也提升因为转移劳动力时出现摩擦而产生的社会成本。为了降低与消除盲目性,政府要调控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其列入到劳动就业规划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家在规划劳动力流动及就业时要涵盖农村劳动力,另外在制定国家发展计划中列入乡镇企业发展计划,更有效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在宏观指导和管理乡镇企业时要以产业政策为原则,让所有能促进劳动力资源发展、满足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获得和国有企业一致的待遇。在制定城镇就业策略时,国家要综合考虑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自身素质及进入城镇的速度和规模,积极制定食品供应、住房、通讯、交通等方面的计划。

(二)改革城乡制度,让劳动力实现双向流动

我国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1950年后,我国建立起和户籍制定有重要关系的制度,如教育、医疗、福利、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制度,在就业、养老、生活等领域中,城乡居民没有平等的身份,当农民到城市后,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影响劳动力转移甚至影响经济发展。转型期要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在子女教育、社会福利、工作时间与报酬、劳动福利与就业准入制度上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要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国家投入、市场准入等环节,消除体制障碍,积极构建有序、竞争、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并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重视对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重要条件,要不断提升政策性财政补贴力度,拓展“阳光工程”涵盖领域,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补贴比例。对于技术含量高、用工数量多的岗位,要重视培训质量、增加培训时间。要研究、尝试培训补贴机制,运用直接补贴、培训券等方式来补贴被培训农民,让农民在培训中获得实惠。要拓展培训渠道,全面体现出用工企业、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农民主体的作用,进而形成合力,寻找多方共享利益、多方共担经济费用的培训机制。以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为切入点,不但要增强劳动力质量也要转变他们的观念,让劳动力市场供应方与需求方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关系。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关注农村工子女教育问题,让孩子们在公办全日制中小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财政负责他们的教育经费。如农民工子女尚留在输出地,当地农村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和教育。其次要全面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用人企业和进城农村劳动力要签订正式就业合同。合同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和协约责任进行明确。工会要吸纳农民工,要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使其获得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工作权利与待遇。最后要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转型期要根据轻重缓急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农民工医疗保险与工作保险,针对农民工特点建立起应急救助机制和养老保险机制。此外,要在农村地区建立起管理转移劳动力的专门机构,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分散负责、多头管理的问题,将转移劳动力工作列入到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中。在城市中要根据制度统一、权利平等的趋势,从防范式管理逐步转变成服务式管理,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经济接纳的问题。

四、结语

农村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科学合理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现阶段实现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扩大消费、拉动投资、降低城乡差距。但因为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造成农村劳动力缺失公民权。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增强农村城镇化程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视劳动力输出、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吸纳机制等战略,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将转移农村劳动力列入国家宏观规划中,要运用改革城乡制度、重视教育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公民权。

[1]黄红华.从“外力拉动”到“双轮驱动”——转型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调整与制度创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4).

[2]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几个重要问题解读——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2,(2).

[3]朱哲学,吴昱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3,(10).

[4]李敏.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研究进展[J].经济师,2014,(7).

[5]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转型期劳动力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分析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