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总量提质上台阶

2016-03-15 10:47王文峰李希琨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1期
关键词:青岛市青岛经济

■ 王文峰 李希琨

青岛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总量提质上台阶

■ 王文峰 李希琨

2014年以来,青岛经济增速告别两位数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离预期目标仍有距离,与先进城市差距也较大,但寻标对标深圳,青岛未来发展仍具有优势与条件,发展空间还很大,青岛的新常态应是经济总量提质上台阶。

新常态 提质增效 优势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保持青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新常态的底线是在提质增效前提下,保持中高速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前十年青岛GDP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但从2011年开始逐步放缓,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增长11.7%、10.6%和10%。2014年增长8%,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告别了过去近20年的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时期。

在保证质量与效益前提下,青岛应继续努力追求增长速度。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总值已不再重要了,是对新常态的一种误解。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不等于不要生产总值。当然,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稳定的增长。经济总量和增速是经济实力和经济活跃程度的象征,也是解决城乡居民需求的物质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不讲,尤其是像青岛这样的城市,无论是产业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和政策优势,都具备保持较快发展的条件。当然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以及结构调整的压力,但这些问题和矛盾要靠经济实力解决;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只能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中实现。

环境资源约束更加趋紧,人力成本明显上升,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今后经济增长动力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青岛在未来发展中应另辟蹊径,以创新为灵魂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等都是重点培植的新动力,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传统产业在搬迁中进行升级改造,能耗大、污染多、层次低的传统产业逐步淘汰。

青岛 “十二五”发展有一定欠账,距离预期目标有差距

预测 “十二五”增速时,已出现国际金融危机,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为此预期为11%,但实际困难比预测的大得多。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的影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反应,已难以完成原定目标。 “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时调整为10%左右,2014年仅增长8%,2015年目标是7.5%左右,上半年完成7.8%。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交织,使得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完成增长7.5%困难也很大,即使能够完成, “十二五”规划期间平均增速也仅为9.6%。

但同时期国内同类城市的发展并没有放缓,特别是经济总量比青岛大得多的深圳, “十二五”前4年分别是10%、10%、10.5%和8.8%。2014年,深圳GDP达到1.6万亿,接近青岛1倍,增速是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2.4亿元,增速达到20.3%,青岛分别是895.2亿元和13.5%。当然这与深圳产业结构与青岛不同,特别是转型升级比青岛早有关。从创新能力看,深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4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6万亿元,青岛仅有746家和6977亿元;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02%,青岛是2.73%;从产业结构看,深圳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7.3%,青岛为5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14.1%,占GDP比重超过30%,青岛为761.5亿元,增长20.5%,占GDP比重8.8%。

其他城市后来居上,如武汉、成都、南京已经超越青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过于强调新常态,裹足不前,那么继续下滑是难以避免的。只有加快发展,弯道超车,才有可能重新找回应有的位置。

青岛未来几年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十三五”青岛经济要加快发展,弥补欠缺,有以下优势和条件。

第一,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2.5万亿元,是 “十一五”的2.4倍。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入比重逐年加大,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占比9%,现代服务业投入占比11%,预计2015年分别提高至13.3%和30%。西海岸东方影都、中铁置业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单个项目投资都超过400亿元,已签约落地。一汽华东生产基地将围绕青岛 “汽车梦”三年后投产,力争2020年达到300万辆,加上配套形成的汽车新城,有望新增产值2000亿,再造一个即墨工业经济总量。当前, “互联网+”和 “海洋+”行动计划和规划正在形成,如能落地,则新兴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可能形成。未来几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4个千亿工程,包括青岛新机场、青连和济青高铁等铁路、地铁、 港口 (董家口),将陆续开工建成,可以预见, “十三五”的投资还会保持较高速度,对经济产生强大拉动力。

第二,企业管理水平、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产融结合更加紧密,直接融资比重提高。目前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7家,发行股票40只,累计直接融资500多亿元;新三板成功挂牌25家企业,15家企业排队待审;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运转良好,累计挂牌企业183家,展示企业1147家。轨道交通装备、海工装备位居全国前列。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全市两化融合评估指数达到71.2,领先全省平均20个点。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5564人上升为14864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4868人上升为1730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7618人上升为3835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7597人下降为19594人。

第三,科研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船重工等院企合作,引进建设一批产学研机构、产业化基地。中科院在青岛已形成“两所七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格局,中科院青岛分院申报工作正在启动,将进一步巩固以海洋科研为中心的科技之城地位。先后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 省 (部) 级重点实验室81家,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66家。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达10家,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第四,城市基础条件明显变化。重点区域建设加速, “一谷两区”拉开框架,西海岸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崛起。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胶东国际机场开工兴建,董家口港区形成亿吨吞吐能力,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铁路北客站竣工运营,青连铁路、济青高铁开工建设,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和地位进一步增强。胶州湾隧道、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连通青岛全域的16条地铁、快线规划已经拟订并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础条件逐步形成。

第五,深化改革释放了市场活力。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市场主体月均增长户数从0.8万户激增至3.2万户,增幅达300%。截至2014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90.5万户,同比增长49.1%,总量及增长率均遥居全省首位;总量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列深圳、广州和成都之后,增幅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领先第二名城市16.7个百分点。市场主体的增加带动了创业就业快速增长,2014年新增市场主体吸纳就业84万人次,同比增长42%,新增就业量居全省首位。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三创”活动拉开帷幕,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第六,新的消费需求正在增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创造出巨大消费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青岛正处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扩大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当前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准入,消除垄断,规范秩序力度空前,将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六大领域消费将加快培育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第七, 对外开放迎来新机遇。2015年6月1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青岛作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加强高端产业合作推动转型升级、实施对韩贸易拓展工程、推动青岛对韩合作进入国家战略和加强全方位交流合作推进深度融合四方面将有大作为。融入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在未来也将促进青岛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八,新型城镇化拉动作用显现。已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山东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平度市获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未来几年青岛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较全国提前三年、全省提前一年完成既定目标。加快破解农村产权融资难题,农村产权流转实现公开、公正、规范运行,2014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4万亩,农村产权交易额达到2.04亿元,新增涉农贷款近200亿元,发放“四权”抵押贷款1亿元。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百亩以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51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759家,社员31.2万户。新型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04个,新建、改扩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1034个。县域四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即墨占据榜眼,胶州、平度、莱西分列第五、六、二十位,4个县级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

青岛的新常态,就是增速提高,做大蛋糕

对青岛来讲,早几年前增速已经放缓,结构调整也下了很大功夫,尽管还没有到位,但不能等结构全调整完了再加速发展。客观上结构调整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因此,今后几年,至少5-10年内,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建议仍然是加快发展 (当然不要水分)。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既是目标要求,也具有现实可行性。结构只能在发展中优化,在增量中优化。当然,要格外重视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把困难想得多一些,在坚定发展信心上、培育发展动力上、厚植发展优势上、拓展发展空间上,采取超常措施,拿出过硬办法,切实稳定住经济运行,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同时不遗余力地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 (平度、莱西)差距,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无论是从为全省和全国做贡献,还是保持城市在全国全省地位,青岛都应如此。

参考资料

1.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2014青岛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朱培吉.201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3.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青岛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http://www.stats-qd.gov.cn/statsqd/news/ 201552915562385848.shtml,2011-05-10.

责任编辑:刘桂素

王文峰,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青岛市信息中心)区域规划研究部负责人;李希琨,青岛市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青岛市发改委原副主任)

猜你喜欢
青岛市青岛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明月申牌?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