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慈善化解读

2016-03-15 11:22冯晔
关键词:扎拉受助者斯特拉

冯晔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慈善化解读

冯晔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通过哲学、伦理学的视角,剖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言中如“沉落”、“隐者”等重要意象,慈善也是一种“沉落”,通过分析“隐者”的形象批判施舍态度的捐赠者,以大地的意义类比慈善的意义,并且探讨了惊醒慈善活动的方式,对慈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一些困境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促进慈善活动的开展的有效性、有益性。

慈善活动;扎拉图斯特拉;灵魂;捐赠

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华丽的文字与丰富的隐喻著称,整部作品内涵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阅读之时,常常通过文章联系到慈善活动的开展。整部作品过于浩大,因此只就该书的前言中与慈善活动有关的部分进行详述。

一、沉落[1](P30)与慈善

扎拉图斯特拉(以下简称“扎拉”)30岁时离开家乡和家乡的湖泊来到山间,10年乐此不疲的安享自己的精神与孤寂。家乡的湖泊和山间的对比,象征着扎拉从平坦的山下来到高耸的山间,从人群之中来到孤寂的高处。终于有一天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他决定“沉落”。就像太阳一样,假如没有照耀着的一切,没有山上的扎拉,没有他的鹰和蛇,太阳也会厌倦这样的照耀,寻找不到意义与幸福。于是扎拉10年的修行和孤寂的照耀在这一天发生了变化,他要如太阳一样“沉落”,要像人们走去,去分送和馈赠自己的智慧。所以,他决心下山,从高耸的山顶回到人群中。

扎拉的路线同慈善有相似之处。慈善就是在自己拥有的基础上为他人所极缺的东西提供帮助。慈善也是一种沉落。慈善的赠予者与受助者之间具有如同山上、山下的距离。也许并未有扎拉所处山顶与人们所居山下距离那么大,但是某一方面上,赠予者与受助者之间仍是具有实质的差距的。在慈善活动中,赠予者假如没有受助者的话他所拥有的那些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扎拉要馈赠自己的智慧,让本来智慧的人认识到自身的匮乏和不足,让本来贫乏的人感受到智慧带来的充盈。慈善也并非只局限于物质的馈赠,也包括精神的救赎,智慧的分有。特别是在现今社会,慈善的意义更加的扩大化,非物质方面的慈善活动愈发的受到重视。同样扎拉的馈赠与真正意义的慈善都如太阳的照耀一样,充盈而不嫉妒。不会如上帝把人类关在伊甸园不允许其有智慧,扎拉的馈赠是毫无保留的。慈善活动也应如此在自己能给予的范围内应对受助者毫无嫉妒的帮助,不为私利和私欲所捆绑,即使“这杯子又要空掉。 ”[1](P31)

这“沉落”也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2]洞穴中被墙上的影子所蒙蔽的人中有人扭转的身体、挣脱了捆绑走出了洞穴,并且看见了真正太阳发现了真理。这过程充满艰辛与痛苦,但这个人并未独占真理,而是返身回洞穴,要告诉同伴真相,即使同伴们会很难相信他,甚至觉得他是异类,但他仍决定“沉落”,要回到洞穴,回到同伴身边。扎拉决定这样沉落,慈善活动也是这样的沉落活动,或是财富或是精神或是对生活的领悟,获得这些的人并非独享而是愿意拿出来帮助他们,“沉落”到众人当中,与众人分享,去馈赠而不占有。

二、隐者与慈善赠予者

扎拉下山了,开始了他的沉落。他一路上没有碰见任何人,知道来到山间的森林中碰见了第一个隐者。隐者见过10年前上山的扎拉,他发现扎拉已经改变,他目光净朗,走路姿态想一个舞蹈者。相对于在林间没有改变的隐者,扎拉觉醒了,带着火下山,他能够控制自己身体,他成为了真正的舞者。隐者对于扎拉的“沉落”完全不理解,他发问“你到昏睡者”那里去干什么。隐者之所以不理解扎拉是因为,隐者认为人类不值得爱。隐者认为对人类的赠送还不如从人类那里拿走或者同他一起承担痛苦,假如一定要赠与,那就要施舍,让人类来乞求。人类不会相信赠与,只会怀疑赠予者是小偷。而扎拉不同,扎拉爱人类,并且不会对人类施舍,只会赠予。

隐者、扎拉的区别体现在慈善活动的“三个过程,两种结果”中。

在慈善活动的初期,赠予者往往怀着对人类的爱,怀着一颗善心,把任何一个受助者看成流浪的天使,看成急需帮助的人,于是赠予者怀着高贵的心向他认为可怜的人们施舍着自己认为人们需要的东西。但这样的施舍结果却与赠与者的预期相差千里。

接着,赠予者发现受助者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连感恩的心也没有。同时赠予者也发现并非受助者都是善良的、无助的、纯洁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人精神或者物质的贫瘠往往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受助者也并不是都愿意接受帮助,也有可能他们是狡诈的、说谎的。总而言之受助者除了需要帮助的部分之外,不是完美的。

最后,发现了真相的赠与者,在面对这种不完美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种结果:隐者和扎拉。隐者在森林中隐居,接受微弱的阳光,创作歌曲去赞美上帝。隐者对人类的爱崩塌之后,只好躲入上帝的怀抱,怀着对人的憎恨。不能接受人类的不完美,认为人类不值得爱,不值得去赠予的人变成了像隐者一样的人。而扎拉不同,扎拉在山顶,沐浴在阳光之中,看太阳的升起与沉落,也看得见人类的不完美,并接受这种不完美。人类的可爱就在于其不完美之处,于是扎拉要回到人类中去,不会躲在林中,不会躲进已死的上帝怀中。接受人类不完美的赠予者也不会因为受助者自身的狭隘而放弃慈善,相反,慈善的意义就在于对于不完美的人类的赠与。

同时,与隐者不同的是扎拉知道人类不完美,也知道人类需要什么。慈善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赠与者要认清自己并非是施舍者,而是分享者,要重视受助者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盲目的给予自己想给的东西。否则,以施舍者自封,并不给予受助者理性对待的赠予者内心只能如荒漠一般,无法享受慈善,而只自矜于自己的拥有与孤独。如同后来扎拉背着锁上舞者的尸体在黑暗中行走,在途径森林沼泽时遇见的第二位隐者一样。他奉上面包与葡萄酒给扎拉,并要求尸体也吃食物,他说:“谁敲了我的房门,谁就必须接受我提供的东西。”他的面包与葡萄酒就是一种与受助者毫不相干的施舍,是他自身的一个活动。

三、大地的意义与慈善的意义

在基督教教义中,向善、慈善的活动都是一种赎罪,是对人生而来的原罪的消除,是建立在过去意义上的活动。在佛教教义中,慈善活动是对来世的一种福报,是人六道轮回转世的评判因素,是一种基于来世的活动。但是,当上帝或者佛祖消亡,人们从宗教、从神中走出来,消解了神的意义的时候,慈善应该是一种什么活动?

扎拉走出森林来到市镇开始了第一次演说。他说人从植物进化到虫子,再从虫子进化为猿猴,而后由猿猴变成人。在之前的世界中在人之上,人们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死。没有了上帝,人之上是什么?假如人尊崇未知的事物,不立足与此岸,那么没有了上帝,魔鬼就会统治人的心灵。不妄图超越大地的意义即此世的意义,就在此岸世界中,不幻想未来的彼岸世界,也正确面对自身的过去(如上帝或者植物、虫子、猿猴),就会寻找到超人的意义,成为超人。就如索上舞者的坠落就是因为无法正视自己的过去,心中还包含有对上帝的残念。索上舞者在坠落后,认为魔鬼要拖他进入地狱。扎拉告诉他没有上帝也没有魔鬼和地狱。人的死亡就是灵魂和肉体的消亡。这种死亡是人的正常现象。但是索上舞者想假如死亡没有什么的话,那么活着有何意义,自己的活着和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而扎拉告诉他活着的意义不在上帝、不在来世而在于此世的生活中,在于你所从事的职业中。

慈善也是如此,慈善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对过去的救赎,也不在于对未来的期许。而就是在此世之中,就在于所做的慈善活动之中。慈善活动本身就是寻找其意义的桥梁。是为自己道德的精神,慈善活动就是通往这种精神的桥梁。

四、正视慈善路途中的困难,把握合适的方式

扎拉在市镇对人们的第一次演说,人们只着急看索上舞者的表演,而不愿意听扎拉教授超人。他的首次讲话结束于群众的喧哗和乐趣的打断。群众们不理解扎拉并嘲笑他。索上舞者开始了他的表演。

(一)黑暗中的行走

索上舞者跌落时,观众们如鸟兽散,四处逃逸。索上舞者落在扎拉身边。舞者死于自己的职业,扎拉要亲自安葬他。在索上舞者死后,扎拉在幽暗的市场陷入沉思,忘记了时间。他意识到他所要教授的生存的意义与普通人之间仍有距离不能沟通。于是,在黑夜沉沉中,他背起尸体去往安葬的地方。

慈善活动经常给人以公益、爱心的印象和特征。似乎从事慈善工作就是播撒阳光,没有黑暗一样。但事实是慈善的道路也同样有黑夜沉沉的时候。可能是慈善理念不为人所认可,可能是慈善方式不为人所接受,也可能是人们怀疑赠予者动机,怀疑所赠予的东西。可能人们认为这个慈善活动完全没有意义。抱着奉献的精神面对这些非议,很多人在这黑夜中退出,对慈善的意义产生怀疑。但是也有很多人,在这黑夜中如扎拉一样继续前行,不断认识自己,认识慈善,重新寻找出发点。

(二)漠然不应

扎拉背着死尸上路,小丑跳出来威胁他离开这个城市,否则就如同越过索上舞者一样,越过扎拉。扎拉继续在黑夜中前行,在城边遇见了掘墓人,掘墓人尖刻挖苦背着尸体的扎拉,认为扎拉抢了魔鬼的食物,最终会被魔鬼把自己和尸体一起吃掉。扎拉对此都漠然不应,只顾走路。

在慈善活动过程中要学习扎拉的漠然不应。《庄子·天道》:“老子,漠然不应。”[3]与扎拉的漠然不应意味相似。成玄英疏:“漠然虚淡,何足介怀。”《淮南子·原道训》:“是故圣人内脩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4]扎拉面对小丑、掘墓人的漠然不应,并非因为怯懦,而是因为内心的自足。在现今社会中由于社交网络的发达和人们发声的愿望,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有多少人认同和支持同时就有多少人反对和诋毁。但这些只是外在的东西。真正的慈善活动面对这些不论是赞扬还是反对的声音,都应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记住自己为什么出发,也明确将要如何到达。在纷繁的声音中,做好漠然不应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灵魂。

(三)再次出发

扎拉找到空心树安葬了索上舞者,倚着大树睡了很久,朝霞和上午的时光都溜走后他醒来,安放了自己的过去,开始了他的沉落。

1.慈善工作内部团队的建设

扎拉不再愿意对民众讲话而要对活的伴侣讲话。这种伴侣不是服服帖帖的跟随者而是共同创造的人。慈善工作也是如此,要建立长期性可持续性的慈善就要建立可持续的慈善团队。在团队的建设中并非要用慈善的理念驾驭成员的灵魂,使成员们做服服帖帖的跟随者,而是需要朋友,需要能够理解和认同这个理念,并能够共同创造的人。那些怀疑慈善的意义并选择放弃的人,是因为没有在慈善活动本身中寻找意义,而总是希望从慈善活动之外获得些什么。因此,在慈善工作,特别是志愿服务工作中保持持续性的重要秘诀就是对该活动本身意义的理解。

2.慈善工作方式的把握

鹰与蛇,是扎拉的朋友。鹰是勇敢、骄傲的象征,蛇是狡猾、聪明的象征。[5]扎拉在天空看见蛇缠绕于鹰的脖子上,像是一位女友。他说“我觉得在人群里比在动物中更危险,扎拉图斯特拉踏上危险之旅。但愿我的动物引领我”。扎拉出于人群中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动物只会伤害人体,而在人群中会迷乱心智。因此需要鹰和蛇的引领。

同样慈善活动也需要鹰和蛇的引领。要有鹰的骄傲和理念同样需要蛇的脚踏实地与聪明。很多时候人们很重视鹰的骄傲,认为蛇的聪明是狡诈的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恰恰相反,蛇在地面的行走同样重要。高和低的结合很重要。在慈善活动中不能只着眼于高,而没有低处的基础。同样。鹰也是正义的象征,而蛇是邪恶的象征。将鹰和蛇结合起来,也是对善恶二分分裂的超越。特别是在具体的慈善工作中你会发现,善和恶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非泾渭分明。

五、总结

慈善活动并非只是资源进一步分配的活动,同样,也并非只靠专业技巧。促进慈善活动不断推进和慈善工作者义无反顾走下去的是靠对慈善的理解。其中包括对爱的理解、对善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等等。因此慈善价值观对于慈善活动来说意义重大。同样,只要抱着求知的心和行动的脚,慈善活动一定会更有效和有益的进行下去。

[1]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黄明嘉,娄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7.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14.

[3]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17.

[4]顾迁,译注:淮南子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9.21.

[5]孙周兴.有关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形象的若干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5):18-27.

猜你喜欢
扎拉受助者斯特拉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高原神犬
高原神犬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高原神犬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卧室里的蜘蛛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