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6-03-15 11:22崔丹丹
关键词:教育观教育者政治

崔丹丹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

浅析无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崔丹丹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充斥背景下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点及其现实问题,提出必须将无痕教育观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说明了无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和精神理念,阐述了新形势下无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开展的实践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呼唤无痕教育。

无痕教育;背景;内涵;实现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情感;民主合作

一、“无痕教育观”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类的教育硬件和软件已经今非昔比,教育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同时,教师水平也越来越高,受教育对象的素质水平也不断提升。然而,与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节奏相比,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似乎难以协调适应,旧问题没有解决,新为题又堆积如山,特别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也日益增强。例如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件,由于生活琐碎的小事而产生嫌隙,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林某不惜向舍友黄某投毒,使黄某丧失年轻的生命;又例如,某女大学生因爱慕虚荣、崇尚名牌LV,以致入不敷出,甘心在入蛇集团诱使之下,凭着姣好身材及舞蹈底子,连续两次以医美健检的名义到台湾进行卖淫;以及贫困大学生受资助但是不懂得感恩、缺乏感恩心态等等的问题。许多人将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诚信的缺失、道德底线不断被践踏等不良行为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力,甚至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不禁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些新挑战、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正视问题,切实将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在每一位大学生身上,使他们能够在综合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需求中找到平衡点,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无痕教育观”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这是本文提出“无痕教育观”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有效途径。

何为“无痕教育”呢?无痕教育是指教育者隐瞒教育意图,通过迂回、间接的方式,使受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与教育者处于平等合作的地位,通过以“情”的渲染、“境”的陶冶,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产生感性共鸣,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寓教育目的、内容于教学情境中,引导受教育者的感悟与体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无痕教育,主张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和社会要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细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无痕”的实现方式

“无痕”教育的魅力在于教师不露痕迹地进行教育,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反思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直奔主题的说教,灌输式的教育占有很大的教育市场,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灵动性。这种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大学产生莫名的抵触心理,他们失去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障碍,学生往往不重视思想政治课,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贯彻无痕教育观,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付诸应用。

(一)开展无痕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

“无痕教育”在形式上虽然是无痕的,在内容上却是清晰的,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觉不到教育意图,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接受教育,同时不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新的角度来审视、理解自己的职业,赋予思想政治教师角色更多新的内涵,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强学习,充分了解无痕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使自己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教育,实现角色的转换,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露痕迹,切实把“无痕教育观”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无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这种“大爱无声”的实际行动胜过口头说教,并且教育对象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教育者的学识观念、言行举止、理想信念、爱好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对象,教育者的学术水平及其人格力量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时刻警惕,将内在的真知外化为实际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培养教师专业精神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教育对象的表率。同时,教育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教育的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根本利益,这不仅仅是指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偏好,更是指教育要引导学生过有价值的生活,培养“四有”新人。对于学生根本利益的判断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可以带有自己的任意性,恰恰相反,教师对学生根本利益的判断应该以“学生的利益本身”为依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结构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外在功能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无形中,教育者的压力和责任就越来越多,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结合无痕教育观的理念、寻找正确的途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以情感促教学,优化无痕教育

“无痕”教育的一个重要魅力在于“情”之字,教育活动有了情感因素的推动,以情感人,化情为理,教育活动在情与情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效果才会越来越明显。用“无痕教育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态度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态度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认知、意向和情感。当三个因素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情感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动力因素,态度的积极与否取决于情感的积极与否,因此无痕教育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教育者要学会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教学。

首先,教育者要以情感人。实践证明,枯燥的说教与空洞的语言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与敬畏,因此教育者要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当给予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及时的正确引导,强硬的责怪往往增强学生逆反心理,使之走向极端。多找学生谈心,学会宽容学生,宽容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而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挥主动性,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发展的人,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宽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被他人真诚关爱的幸福与快乐。

其次,要善于掌握情感的变化。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无论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一个尴尬的时期,因此他们感情丰富、不稳定、渴望被认同。教育者要抓着这个情感特点和教育契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用激励式的方法激起他们情感的认同,达到无痕教育的目的。学生处于激情和激愤状态,教育者应采取适当冷处理的方法,先稳定当事人的情绪,避免事态扩大,当学生克服了盲目的状态,处于冷静可以思考的状态,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实际教育效果。

再次,教育者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当教育者理解、信任教育对象时,教育对象才能感受和体验到人格上的自主和尊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距离就会拉近,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才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教育始终都在无痕地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教育对象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民主合作课堂气氛、增强无痕教育效果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面对学生,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失去了平等的心态,教育者为了保证教学可以顺利进行,往往注重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护,强调严格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思想政治课重政治灌输、轻伦理说教的教育痕迹十分明显,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少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漠视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墨守成规,死气沉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新维度,引导学生由长期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及超越的发展性生存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和教育主体之间平等交往的“家园”。无痕教育成为我国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唤和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不例外。

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在组织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时,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感受无痕教育的魅力。教育者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有的放矢地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重视各项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习场所。在无痕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师生应该共同致力于构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文化,传递共同的精神理念、文化价值,师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亲密、和谐的相互关系,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结语

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用一颗敏锐的心去观察思考教育的艺术,化有形为无形、化“叫育”为教育,通过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者应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的修养,转变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情感培养情感,实践情感教学,营造民主合作的课堂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把“无痕教育观”真正落实到实际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徐斌.无痕教育[R].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月茹.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R].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王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R].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育观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