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内在动力

2016-03-15 14:18刘怀元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动力物质主体

刘怀元

(湖北大学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2)

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内在动力

刘怀元

(湖北大学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2)

网络交往作为交往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人们重要交往方式之一,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作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力因素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利益,及作为大学生网络交往直接动机的沟通交流、情感满足、提升自我、获得他人认可、休闲娱乐、消磨时光,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内在动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展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内在动力;大学生德育

人是社会存在物,交往是人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交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的交往中实现了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满足和自我完善。人的思维、交往和生产方式等均受到网络虚拟社会的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在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即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形式,它从现实社会交往中分化出来,是现实社会交往在网络中的反映和延伸,其内在动力值得深入研究。

一、网络交往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跟交往有关,都依靠交往实现。交往形式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现代信息社会三个阶段。在农业社会,人与人的交往纽带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人们的交往范围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地域,交往活动也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地域内进行;在工业社会,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变革,使得交往不再具有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使得交往逐步走向开放,与此同时,人的发展也不再受到约束和局限,交往空间和范围相对得到了较大地拓展和延伸。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核心,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更新使网络技术得以产生,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整个世界所有国家连接在了一起,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互联网从最初一间房子里的几台电脑相连,到如今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网民人数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目前接近30亿人,约占了全球70多亿人口的42.8%。除互联网规模扩大外,互联网应用领域也走向多元化。最初的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通讯和信息传播等方面,互联网用户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万维网凭借信息量大、查询方便快捷等优势,将无数非学术领域的用户带入互联网世界。进入新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业务的开通,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互联网新应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急剧增加的网民数量和多元化的网络运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领域,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平台。

网络交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人的社会本性在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拓展和延伸。人们主要通过网络即时通讯、网上论坛、网络游戏、电子邮件以及网站、微博、博客等方式开展网络交往,[1]实现人与人在网络中的交流和沟通。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行为特征是不同的,[2]网络交往主体、中介及客体组成了网络交往的三个重要要素。所谓网络交往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社会中从事交往的人。这里的人是指广义的人,他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网络交往主体与现实交往主体相比,网络交往主体在心态、思维方式和交往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所谓网络交往中介,就是承载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信息载体,网络交往手段和方式是网络交往中介的重要内容。网络交往手段是指网络交往中的物质工具或条件以及语言符号,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设施、语音、文字、符号等。网络交往方式是指软件技术载体,比如,电子邮箱、聊天软件、社交软件、BBS、虚拟社区等。网络交往方式具有信息交往、情感满足、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网络交往客体是相对网络交往主体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在网络社会中从事交往的人。网络交往是一种对象性实践活动,因此,网络交往主体和客体都是人。由于人具有双重身份,网络交往的主客体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个人既是网络交往的主体,也是网络交往的客体。换句话说,网络交往主体既是交往主体也是交往客体,网络交往客体既是交往客体也是交往主体,它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并相互影响对方。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力因素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更加注重网络空间的交往。主观上,大学生自身对于交往深入的需求以及突破现实限制的渴求是行为发生的动力因素之一;客观上,交往对象的广泛性、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以及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往比现实交往更加具有吸引力。

第一,精神需求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动力因素。精神需要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也是不可缺少的需要,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这一特殊的载体进行满足与宣泄[3]。所谓的精神需要,是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人们在精神上的欲望和追求。精神需要包括尊重、友谊、爱情、审美、道德、求知、才干、理想等方面,它具体表现为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等等。当然,交往需求也是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人来到这个世界便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就与他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学生之所以需要交往,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交往是体现人的本质的重要力量。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具体的人是类、群体与个体的存在物,现实的个体是社会存在的主体。另一方面,交往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发展是人发展的主要内容,而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范围成为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进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要素。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社会地位的确立主要受到身份、职业以及家庭背景等众多先天性因素的影响,一般无法改变与隐藏。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交往主体可以将自身真实身份隐匿起来,使用虚拟身份进行交往并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交往主体可以轻易进入一种角色扮演状态,他们创造新身份与他人进行生活与交往。正是这种虚拟身份,可以满足他们在精神上的欲望和追求,可以使他们得到他人的尊重、友谊和爱情,甚至可以实现其理想等,在网络交往中实现自身价值和发展。

第二,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动力因素。作为自然生命个体,人是物质性实体存在。因此,物质需求是人第一层次的需求,是人“生”的需求,也是人本性的最基本需求。人的物质需求既包括对水、空气、阳光、营养等自然物的需求,也包括对器物、工具等人工物的需求;既包括吃、穿、住、用、行诸方面,也包括物质财富、物质利益等其他方面。具体而言,物质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生理需要的物质,比如,粮食、蔬菜、水果等;二是娱乐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物质,比如,扑克、体育器材、书本等;三是行动和生产需要的物质,比如,汽车、火车、锄头等;四是生活用品,比如衣服、房屋等;五是空间领地,比如房屋、土地等。

物质需求之所以成为人们网络交往的动力因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对物质的需求是为了自身生存。物质是维持人的生命和生存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最基本的需求。没有物质的补充,人的生理运行将得不到保障,只有源源不断的物质对人体的补充,才能保证人自身肌体的正常运转,人才能得以生存下来;二是人对物质的需求是为了人自身发展。人类追求物质的过程,实质上是追求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人通过生产和劳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最终促进了人的发展;三是人对物质的需求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获得人生幸福。精神需求是以物质为实体的,人如果不能满足物质需求,精神生活也将不能得到满足。当然,物质利益的诱惑是网络交往的动力还表现在,网络交往在提供正当获取社会利益的机会同时,导致道德观念也相应淡漠,[4]为一些人提供了不正当获取社会利益的机会。有的网络交往主体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隐蔽性,采取不正当手段攫取物质利益,甚至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物质利益。比如,恶意制造并传播病毒的黑客,通过买卖病毒赚取财富;还有人通过植入木马窃取他人信息、网络诈骗、网络犯罪、有偿删帖回帖等形式获取物质利益。这些行为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烦恼和麻烦。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直接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对于网络交往而言,大学生直接动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信息沟通、交流。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朋友圈不能无限扩大,也无法便捷地与亲人、朋友、同学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受到委屈需要诉说时不方便或缺少倾诉对象。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隐私的保护,而现实生活中稍不留心,隐私就会被宣扬得尽人皆知。网络交往弥补了这些缺陷,他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让与陌生人交往成为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可以认识不少朋友,而且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可以畅谈人生不怕隐私被宣扬,可以把现实中的委屈向他们诉说。不仅拉近了与亲人、朋友、同学的时空距离,而且可以和他们随时随地联络、沟通和交流。网络交往的便捷、方便与安全,让很多人得到满足。网络交往在信息获取上也突破现实交往束缚,可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得到所需要的任何信息。

二是情感满足。现实生活中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或与异性交往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交友范围狭窄导致现在的“剩男剩女”遍地开花,情感无处安放。网络交往大大满足了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需要,包括宣泄情感、获取情感支持等,网络交往主体可以尽情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表现自我感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满足并弥补交往主体在现实情感交流的遗憾和不足。

三是提升自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古话充分说明交往是促进个人成长、完善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只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善这一点,效果可能会相当缓慢而且不明显。网络交往可以弥补现实交往的许多限制,让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不必外出、不必花费太多的金钱就能实现交往。他们或是到BBS网上电子公告板浏览和参与某些专题讨论,或是寻求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进行在线交流,从而实现快速拓展知识、丰富阅历、促进个人成长的愿望。

四是获得他人认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渴望通过人际交往向对方展现自我,并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然而,由于现实环境和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限制,这些愿望的实现往往不容易。而网络交往较少受这样的限制,在网络上人人平等,无论你的外貌、学历、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如何,都可以在网络上顺利实现交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获得他人认可。

五是休闲娱乐。休闲娱乐是网络交往的又一重要主题。[5]现代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或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方便与周围的朋友诉说,一些人或缺乏倾诉对象,或缺乏诉说的勇气和信心,因而借助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来摆脱烦恼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任意虚构自己的身份而不必担心真实身份被暴露,可以宣泄心中烦恼也比较安全、自如、毫无顾忌,如果遇到能够理解自己的网友更能缓解自己心中的苦闷。

六是消磨时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无聊,没事干,或在工作之余想轻松放松,或已经事业有成,无忧无虑,想消磨时光。现实生活消磨时光的方式比较有限,比如,发呆、睡觉等。而网络交往为消磨时光提供了好的去处,刷刷微信、上上QQ、打打网络游戏、写写微博、逛逛网店、浏览论坛和网页都是不错的选择,人们在消磨时光的同时,获得了快乐,找到了乐趣。

虚拟和开放的网络社会,成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崭新舞台,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以及6种直接动机成为他们开展网络交往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一方面为大学生网络交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又约束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种种言行,使其在可控范围之中,而不至于脱离理性与秩序、现实与传统的轨道。

[1]杨鲜兰,刘怀元.论网络交往的德性诉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5.

[2]陶国富.网络交往的泛化与精神文明的深化[J].社会科学,2001(6):54-58.

[3]魏臻,韩沛伦.网络交往的动力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59-64.

[4]方钫研.网络交往的演进及其伦理意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58-62.

[5]林兴发.网络交往的伦理审视[J].广西社会科学,2004(5):24-25.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LIU Huaiyuan
(Hubei Youth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

As an extension and important part of communication,network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communication,which is popular with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needs and material interests as the dynamic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satisfaction,improve themselves and get the approval of others,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spend time as the direct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ommunication,form power in students’network communication,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net work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Inner power;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641

A

2095-4476(2016)12-0080-04

(责任编辑:刘应竹)

2016-11-09;

2016-11-28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项目(20150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Q017)

刘怀元(1980—),男,湖北南漳人,湖北大学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

猜你喜欢
动力物质主体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