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文学中的汉水女神形象浅析

2016-03-15 21:48梁中效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汉水曹植襄阳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 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所,陕西 汉中 723001)



曹魏文学中的汉水女神形象浅析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所,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汉水女神大约出现在西周中期前后,最早记载汉水女神的文献是《诗经·周南·汉广》;汉末三国初年,北方长期战乱,文化中心长安与洛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而襄阳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曹操在此举行的“汉滨”文学盛会创造了条件。建安十四年春二月,赤壁战败由江陵返回襄阳的曹操,为了振奋士气,庆贺降服刘琮、控制襄邓战略要冲,在汉江之滨宴请群臣,出现了建安文学史上以“汉水女神”为题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汉水文学笔会,将汉水女神幻化为“光润玉颜”“气若幽兰”的圣洁女神,寄托着诗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曹植的人生境遇与屈原极为相似,他借对汉水女神形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已“宁作清水泥”“不为浊路尘”的品格与志向。

关键词:曹魏文学;汉水女神;汉水;襄阳;曹植

早在先秦时期,汉水就是介于黄河与长江两大巨流之间的文化大河,《孟子·滕文公》云:“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先秦诸子及其文化典籍,都格外关注汉水。《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西山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吕氏春秋·有始》:“河、汉之间为豫州。”《楚辞·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楚辞·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而提到汉水最早的文献还是《诗经》。在《诗经》中,汉水就获得了“天汉”的美名,《小雃·大东》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的赞美,《大雃·云汉》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的诗句,《大雃·棫朴》也有“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的诗文。正是在这样天地对应、天人合一、“灵光上照”的文化背景下,汉水女神闪靓登场。汉水女神大约出现在西周中期前后,最早记载汉水女神的文献是《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兮。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表面上此诗是一位樵夫为其热恋的姑娘所唱的情歌,但在汉代诗中的“游女”被进一步神化为汉水女神,与汉水流域在汉代的特殊地位有密切关系。[1]

汉水流域是大汉帝国的兴王之地,因此在汉代政治与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特殊地位。楚汉相争时,刘邦不愿意去汉中就封汉王,《汉书·萧何传》记萧何劝谏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语,古语也。言地之有汉,若天之有河汉,名号休美。’臣瓒曰:‘流俗语云天汉,其言常以汉配天,此美名也。’师古曰:‘瓒说是也。天汉,河汉也。’”[2]1554汉水被称为“天汉”,不仅名称很美,而且天人感应,使汉水成为一条吉祥的文化大河。《左传·昭公十四年》说:“星孛及汉。汉,水祥也。”《华阳国志·汉中志》亦云:“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梁州。而皇刘应之,洪祚悠长。萧公之云,不亦宜乎!”在史学家常璩看来,四百年汉家天下之所以久长,与汉水流域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史学名家司马迁、班固都一再强调汉水流域是汉家发祥地。《史记·六国年表》:“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汉书·五行志》:“汉家本起于蜀汉。”这里的“蜀”是指四川盆地,“汉”指的是汉中、汉水。东汉永平年间镌刻在汉中褒谷口石门崖壁上的《石门颂》更明确指出:“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3] 18说明汉水上游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张衡《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皇祖止焉,光武起焉。据彼河洛,统四海焉。本枝百世,位天子焉。”汉水中游是东汉王朝的龙兴之地。东汉皇帝重视汉水,和帝曾于永元十五年九月“进幸云梦,临汉水而还。”汉桓帝也于延熹七年十月“幸云梦,临汉水。”刘备蜀汉政权也发迹于汉水流域,诸葛亮在襄阳的《隆中对策》,明确了蜀汉的发展战略,刘备击败曹操在汉中称汉中王,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建立。诸葛亮等人劝刘备称帝时曾说:“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於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於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4]888唐代史学家李吉甫也在《元和郡县图志》“南郑”中说:“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裴秀云:汉氏释淮水改秩汉水为四渎,以其国所氏。”裴秀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他的说法有历史依据,证明汉朝将汉水列入“四渎”,格外重视汉水流域,因而汉水女神自然会得到汉魏文人的关注。

汉末三国初年,北方长期战乱,文化中心长安与洛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尤其是董卓挟迫朝廷迁都长安,“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4]177-178王允与吕布诛杀董卓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祸乱长安,“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5]1582尽管如此,曹魏统一北方后,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打击豪强,安置流民,发展经济,北方安宁,文化复兴,尤其在曹氏父子的努力下,“建安文学”出现繁荣。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指出:“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6]416正由于“三曹”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繁荣文学,招揽人才,尽心竭力,才出现了建安文学“俊才云蒸”的景象。钟嵘在《诗品序》中描述建安文学的盛况:“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7]建安文学的繁荣,也在汉水女神的形象描写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而位于南北方之间的襄阳成为汉末三国初年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了“南收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喜人局面,吸引了南北方的人才向襄阳汇聚。“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从岘山到宜城百余里被称为“冠盖里”,在此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教育、繁荣文化。《英雄记》曰:“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母闿、宋忠等撰定《五经章句》,谓之‘后定’。”襄阳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曹操在此举行的“汉滨”文学盛会创造了条件。

“三曹”与“建安七子”普遍钟情于汉水女神。在他们的影响下,汉水女神的形象在这一时期更加光彩照人、魅力迷人。作为军事家、文学家的曹操,对汉水流域格外重视,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统军南下占领襄阳,在《表刘琮令》中说:“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强,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也。”[9]116建安十四年(209年)春二月,赤壁战败由江陵返回襄阳的曹操,为了振奋士气,庆贺降服刘琮、控制襄邓战略要冲,在汉江之滨宴请群臣,出现了建安文学史上以“汉水女神”为题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汉水文学笔会。“三曹”之中的曹操主持文坛盛会,曹丕陪同,除此前被杀的孔融外,“七子”中的其余六人王粲、陈琳、应瑒、阮瑀、徐幹、刘桢全都参与,还有杨修等一时才俊,也荟萃汉滨。曹丕随曹操南征刘表,作《述征赋》云:“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10]53说明曹丕等建安文坛的巨匠随曹操到了襄阳,因此才有了“汉滨诗会”。《三国志·王粲传》记载,“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4]598这段话证明“汉滨”文学盛会在建安十四年﹙209年﹚春二月,而不是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占领襄阳时的金秋季节。陈琳的《神女赋》也证明笔会的时间是春天。此赋可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一部分点明了时间与目的:“感仲春之和节,叹鸣雁之噰噰。申握椒以贻予,请同宴乎奥房。苟好乐之嘉合,永绝世而独昌。既叹尔以艳采,又悦我之长期。顺乾坤以成性,夫何若而有辞。”明确显示,在农历的春二月﹙仲春﹚,气候温和,大雁北飞,女神来会,握椒定情,嘉偶天成,人神共荣,娇艳风采,长久爱慕,乾坤相配,为何推辞!此赋的第一部分说明地点和动机:“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赞皇师以南假,济汉川之清流。感诗人之攸叹,想神女之来游。仪营魄于仿佛,托嘉梦以通精。望阳侯而瀇瀁,睹玄丽之轶灵。”这段美文说明,建安年间,荆州仇敌,曹军南伐,渡过汉水,襄阳城外,神女来游,灵魂相通,梦中传情,烟波浩渺,女神降临。此赋的第二部分是核心,着意描写女神的迷人风釆:“文绛虬之弈弈,鸣玉鸾之嘤嘤。纡玄灵之鬓髢兮,珥明月之双瑱。结金铄之婀娜兮,飞羽袿之翩翩。答玉质于苕华,拟艳姿于蕣荣。深灵根而固蒂兮,精气育而命长。”[11]128-129这段美文说明,汉水女神,精神焕发,珠玉和鸣,发结高起,耳垂宝珠,金枝婀娜,羽衣飘飘,天生丽质,美貌如花,内美外溢,神采奕奕。陈琳的这篇《神女赋》,是建安文学作家群中,描写汉水女神,信息最全的一篇赋,使我们得以了解曹操“置酒汉滨”,歌咏汉水女神的盛况。作为汉滨笔会的核心人物,王粲也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神女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汉水女神产生的背景:“惟天地之普化,何产气之淑真。陶阴阳之休液,育夭丽之神人。禀自然以绝俗,超希世而无群。”汉水女神是天地孕育的举世无双的神女。第二部分描写汉水女神的美丽:“体纤约而方足,肤柔曼以丰盈。发似玄鉴,鬓类削成。质素纯皓,粉黛不加。朱颜熙曜,晔若春华。口譬含丹,目若澜波。美姿巧笑,靥辅奇葩。戴金羽之首饰,珥照夜之珠珰。袭罗绮之黼衣,曳缛绣之华裳。错缤纷以杂佩,袿焟燿而焜煌。退变容而改服,冀致态以相移。发筵对兮倚床垂,税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兮结羽钗。扬娥微眄,悬藐流离。婉约绮媚,举动多宜。称诗表志,安气和声。”从汉水女神的形体、头发、容貌到服装饰、修养、气质等,全方位描写了女神的天生丽质、美丽动人。第三部分写作者见到女神之后内心世界的变化:“探怀授心,发露幽情。彼佳人之难遇,真一遇而长别。顾大罚之淫愆,亦终身而不灭。心交战而贞胜,乃回意而自绝。”作者被女神的美丽所打动,愿掏出心肺,吐露真情,抓住机遇,迷恋美色,但想到淫色的惩罚和儒者的品质,经过一番艰难的内心斗争,“乐而不淫”的品质战胜了“美目盼兮”的诱惑,回心转意,诀别女神,留下了美好的回忆![12]65-66与王粲、陈琳同时,应玚也写了一篇《神女赋》,可惜已成残篇。保存下来的篇段,重在描写汉水女神的美丽,“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唇而耀双辅。红颜晔而和妍,时调声以笑语。”女神眉目清秀,红唇春容。“夏姬曾不足以供妾御,况秦娥与吴娃。”[13]80美貌聪慧的夏姬尚不足以与汉水女神媲美,更不用说秦娥与吴娃了!徐幹也参与了汉滨诗会,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嘉梦赋序》残篇,大约与以上三位的佳作《神女赋》同时完成。其文曰:“昔嬴子与其交游于汉水之上,其夜梦见神女。”[14]32很显然,徐幹的《嘉梦赋》是一篇描写嬴子夜梦汉水女神的作品。现存阮瑀和刘桢的作品中,虽然没有《神女赋》或者近似的篇章,但他们既然参与了汉滨诗会,肯定了解汉水女神。阮瑀的《止欲赋》,描写了一位美丽、聪慧与高洁的淑女,朝思梦想,希望在梦中相见。这位淑女类似于汉水女神:“出房户以踯躅,睹天汉之无津。伤匏瓜之无偶,悲织女之独勤。还伏枕以求寐,庶通梦而交神。神惚恍而难遇,思交错以缤汾。”[13]24这里的天汉、织女、交神,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水女神。刘桢《答曹丕借廓落带书》云:“桢闻荆山之璞,曜元后之宝;随侯之珠,烛众斗之好。”[13]157这里的“荆山之璞”与“随侯之珠”都是汉水流域的物产,证明刘桢非常熟悉汉水流域文化。杨修虽未列名七子之中,但也是一位“笔下龙蛇走”“开谈惊四座”的文学家,他也参与了曹操的汉滨诗会,其《神女赋》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汉水女神产生的背景:“惟玄媛之逸女,育明曜乎皇庭,吸朝霞之芬液,澹浮游乎太清。余执义而潜厉,乃感梦而通灵。”女神是天地所孕育,沐浴着朝霞天露,希望感梦而通神灵。第二部分描写汉水女神之美丽:“盛容饰之本艳,奂龙采而凤荣。翠黼翚裳,纤谷文袿。顺风揄扬,乍合乍离。飘若兴动,玉趾未移。详观玄妙,与世无双。华面玉粲,韡若芙蓉。肤凝理而琼絜,体鲜弱而柔鸿。回肩襟而动合,何俯仰之妍工。”女神艳丽,龙凤之姿,面若芙蓉,肤如凝脂,服饰华美,飘若飞天,体态优雅,举世无双。第三部分描写见到女神的情感:“嘉今夜之幸遇,获帷裳乎期同。情沸踊而思进,彼严厉而静恭。微讽说而宣谕,色欢怿而我从。”[15]528幸遇女神,热血沸腾,平静谈说,彼此欢悦。这既是汉水文化与汉水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以汉水女神为主题的一次盛会,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植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成就卓著,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时人视之为“绣虎”;谢灵运赞之为“才高八斗”,钟嵘誉之为“建安之杰”,吴淇称之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8]3政治上的压抑,导致了文学上的爆发,使他成为建安时代最钟情女神、最善于描写女神的作家。他的《妾薄命》借穿行、歌舞在云阁与龙舟之上的佳人美女的华贵生活,来反衬精神上的不自由,希望象女神那样,自由飘荡在烟波浩渺的山水之间,“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8]118他以美女自况,但不如汉水女神、洛水女神和湘水女神那样,有着踏波万里的自由。他的《洛神赋》,“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托之洛神与汉神等,寄心君王。作者希望象郑交甫那样与女神交流。“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但又犹豫不决,“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象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仿偟”,洛神被他的诚心感动之后,呼朋唤友,“众灵杂还,命侍啸侣”,汉水女神也飘然而至,“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众女神随波起舞,飘忽莫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8]212-213这一段优美的文字是对汉水女神在内的众女神形象的描写,格外传神,美不胜收。曹植在《七启》中,再次描写汉水女神。“讽《汉广》之所咏,觌游女于水滨。耀神景于中沚,被轻縠之纤罗,遗芳烈而静步,抗皓手而清歌。歌曰:‘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佩兰惠兮为谁修?嬿婉绝兮我心愁。’此宫馆之妙也,子能从我而居之乎?”[8]367-368作者反用《诗经·汉广》之意,变凰求凤为凤求凰,在对汉水女神描写的同时,借女神美妙的歌喉,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曹植在《九咏》中,又一次借汉水女神,抒发自已虽生不逢时,但始终保持高洁的人品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感《汉广》兮羡游女,扬《激楚》兮咏湘娥。临回风兮浮汉渚,目牵牛兮眺织女。交有际兮会有期,嗟痛吾兮来不时。来无见兮进无闻,泣下雨兮叹成云。”美丽多情的汉水与湘水女神,可遇而不可求,“嗟痛吾兮来不时”,不能不令人歆然神伤。作者批评朝中象楚怀王身边子椒、子兰那样的佞臣,“何世俗之蒙昧!悼邦国之未静。焚椒兰其望治,由倒裳而求领。”尽管有“椒兰”这样的佞臣当道,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心恢意冷,而是希望象汉水女神那样,保持自已高洁的情怀和坚定的志向,自由自在地飘荡在水天一色的大江之上。“寻湘汉之长流,采芳岸之灵芝。遇游女于水裔,探菱花而结词。野萧条以极望,旷千里而无人。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8]381曹植的人生境遇与屈原极为相似,他的才华与诗风也与屈平极为接近,他的理想与志向也与屈原大体相同。他继承了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况的遗风,借对汉水女神形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已“宁作清水泥”,“不为浊路尘”的品格与志向!

王粲、陈琳、应瑒、杨修、徐幹等人的《神女赋》,虽然在精神境界与思想内涵等方面不及曹植,但在汉水女神形象的开拓方面超越《诗经》和《楚辞》,第一次由多位文学家同时集中的描写汉水女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先例,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晋文学家深受建安文学的影响,对汉水女神美丽而迷人的形象有所继承。嵇康《琴赋》曰:“舞鸑鷟于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16]188阮籍《咏怀诗》云:“二妃游江嫔,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郭璞《江赋》:“感交甫之丧佩,愍神使之婴羅。”[16]133这些诗文都反映了魏晋时期汉水女神文学的继承关系与发展惯性,但象建安文学那样集中描写汉水女神的盛况和盛会,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园地中已很难寻觅了!“三曹”与“建安七子”的文学团队中,除孔融之外,都与汉水女神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曹植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将汉水女神幻化为“光润玉颜”“气若幽兰”的圣洁女神,寄托着自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因此,汉魏文学之中,这种具有浪漫情调与艺术形象的汉水女神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珍惜。

参考文献:

[1]梁中效.中国文学形象中的汉水女神[J].古典文学知识,2007(6):80-86.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薛凤飞.褒谷摩崖校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刘勰.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书社,2004.

[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王巍.曹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夏传才.曹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夏传才.曹丕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杜志勇.孔融陈琳合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张蕾.王粲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林家骊.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4]林家骊.徐幹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

(责任编辑:陈道斌)

收稿日期:2016-06-12

作者简介:梁中效(1961— ),男,陕西武功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7-0005-04

猜你喜欢
汉水曹植襄阳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神秘的包裹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曹植《白马篇》赏析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