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传统村落经济及产业化发展研究

2016-03-15 21:48丁玲玲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产业化湖北省

聂 晓,张 弢,丁玲玲

(湖北文理学院 汉江研究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湖北传统村落经济及产业化发展研究

聂晓,张弢,丁玲玲

(湖北文理学院汉江研究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通过对湖北传统村落开展的调查,发现湖北传统村落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为:商贸物流模式、开发旅游模式、自然经济模式。湖北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存在着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晰;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化发展缺乏与新技术的融合;适应市场的能力相对薄弱等困境。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基于生态经济视角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村落农业及旅游业等是湖北传统村落产业化发展的必须路径。

关键词:湖北省;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化

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和文物局四部联合印发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通知中明确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它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堪称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与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传统村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2-5]。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影响区,传统村落众多,文化沉淀厚重,这些传统村落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活态资源。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湖北的传统村落具有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多元价值,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态,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经济。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的传统村落开展调查,详细了解湖北传统村落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针对湖北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困境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湖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为“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指导。

一、湖北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模式

1.商贸物流模式

商贸物流模式通过特色农产品或手工艺品的生产、收购、储存、调运和销售,将农业和工业联系起来发展经济,是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村。通过对湖北省的传统村落开展调查,咸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是商贸物流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羊楼洞村下辖二十个村民小组735户总人口2 861人,面积16.7 km2,其中山林面积3万亩,该村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温温和,年平均降雨量1456 mm,年平均气温16.6 ℃,年日照1758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盛产茶叶,茶园面积4 200亩,是“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该地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贸易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因此羊楼洞村的茶市素有“中国大茶市”的美誉,被人们誉为“小汉口”。武汉市大余湾村、十堰市房县下店子村等均为典型的商贸物流模式发展起来的传统村落。

2.旅游开发型模式

湖北省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具有丰富的传统村落相关文化,如传统民俗、传统民风、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所以湖北省传统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型经济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地处湖北“冶金走廊”腹地的上冯村,生态环境优越,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90%,并且具有多样性、古老性和垂直地带分异性特征,具备很好的旅游观光价值,并且上冯村拥有160多棺元明清古墓,2000多米长的古道,保存完好的长70多米的古渠,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祠,3个古碑和一处古碾,具有浓厚的古朴气息和历史文化色彩。因此旅游开发模式就成为该类传统村落的主要经济形态模式。旅游发展模式有利于传统村落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产业的同时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是湖北省传统村落最主要的经济形态模式。

3.自然经济模式

自然经济模式是在农耕时代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带动起来的、保留有相对完整农耕时代烙印传统村落。麻城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是一个自然村,高寒山区,全村共有3000余人口,现有全长23公里水泥路直通黄土岗镇106国道,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和其他5个自然村合并为小漆园社区。村域内有古树群落,鸭子港瀑布群,葛粉作坊,毛皮寺林场,张家寺茶场,齐向沟林场,河碧山、毛皮寺水库,月城古寨等,该村民风古朴,环境优美,是依靠传统自然经济发展而成的典型传统村落。目前,小漆园村村落建筑整体保存完好,体量较大,村域经济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面临着逐步空心化的危险。通过调查,自然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传统村落在湖北传统村落中具有较大比重,达到六成以上。

二、湖北省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困境

1.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晰

湖北省传统村落普遍缺乏定位明晰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由于受长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传统村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展创新理念,存在盲目学习其他地区经验而忽视本地区特色优势的问题[6]。湖北省的传统村落大部分都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在走访调查的12个湖北省传统观村落里,所有传统村落的旅游规划仅仅停留在观光和休闲方面,未能考虑本地的文化特色,不能很好地将厚重的文化沉底特色与休闲观光旅游进行深层次融合,“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已成为共性问题。例如地处湖北省罗田县的新屋湾依山傍水,是形成与明朝中后期的典型的单姓成村的传统村落,体现了传统的聚居文化,对该传统村落的旅游业的规划缺乏对村落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乡土文化的保护和深入调研开发,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只是突出自然风光,未能将特色历史遗存及乡土文化融入到村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因而旅游业的特色优势不明晰。

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湖北省传统村落普遍存在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在走访调研的12个湖北省传统村落里面,大部分村落的经济都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很多村民无法谋生,因而都出外寻求谋生的路子,进而导致了传统村落的经济和产业持续发展缓慢,第二产业薄弱,第三产业由于未进行很好的规划也未能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并且由于与旅游业关联度较高的餐饮业、交通、商业贸易等行业发展较缓慢,从而致使传统村落的旅游业抗风险能力不高,难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湖北省枣阳前湾村,其古建筑群是邱氏人家祖屋,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该村落的主要产业就是传统农业,很多村民都出外谋生,影响了其村落文化的传承和本村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特别弱。

3.产业化发展缺乏与新技术的融合

传统村落的新理念推进较慢,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理念的推进密切相关,因此湖北省传统村落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新技术推进较慢的问题,例如在走访的12个传统村落中,只有汉三村在逐步将互联网等新技术渗透到其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其他传统村落还未将新技术运用于传统村落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中。比如目前已经广泛推广的互联网技术还未融合到湖北省传统村落的产业化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产业化步伐,不能迅速、便捷、大范围地宣传传统村落的优势特色人文风貌,不利于其产品的品牌建立和推广,进而难以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最终导致其产业的纵深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受到阻碍。

4.适应市场的能力相对薄弱

在走访调研的湖北省传统村落里,大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墨守成规的思维习惯,缺乏洞察市场需求的能力,适应市场化的能力薄弱,致使传统村落在销售渠道的探索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策略性的手段,因此在抢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在传统村落的乡村生态旅游业的策划和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的过程,未能依据市场需求规划旅游业的开发,品牌效应未能很好地凸显。例如湖北大冶上冯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但由于其缺乏高效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从而导致其旅游形象和知名度不高,严重影响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湖北省传统村落产业化发展路径

1.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湖北省传统村落的产业化发展应注重因地制宜地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根据不同传统村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走特色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市场运作,大力推动旅游业、农家乐、有机农业,茶叶贸易等不同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传统村落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如咸丰县官坝村、五峰县白岩坪村、恩施戽口村的茶叶生产都实现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特色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宜昌车溪、宣恩彭家寨利用其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该地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另外,为了避免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成为“千村一面”的“特色危机”现象,湖北省传统村落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深入挖掘不同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尝试多种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模式。

2.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运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村落的小农经济,大力培育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例如,种植业可以采用养殖业产生的有机肥代替化肥,减少污染的同时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可以逐步发展生态型农田,将种植农作物产生的秸秆作为养殖牲畜的饲料。通过土壤质量的恢复与保护以及农作物品质的提高,依托传统村落的特色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及其他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传统村落的生态农业,实现传统小农经济的升级改造,保护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村落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3.基于生态经济视角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为了实现湖北省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湖北省传统村落应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手工艺、民间文化、乡村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特色农林牧副渔等各类农业资源与当地的传统文化融合,推动生态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此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推进湖北省传统村落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开发“农家乐”,将传统村落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融为一体,并对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进而满足游客的需要,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4.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村落农业及旅游业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村落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传统村落农业、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展市场调查,依据市场需求规划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打造传统村落休闲农业智慧旅游品牌。对传统村落的村民开展信息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特别是引进来的旅游企业应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村落农业及休闲旅游业的开发中。例如旅游企业可以通过终端大数据分析和预测传统村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客源流量情况,进而建立客流量的预警机制,提高客流量的监控能力,严格控制游客人数,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业及旅游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比如开设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实现传统村落农业及乡村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的快捷便利性,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生态农业及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1-13.

[2]叶仰蓬.当前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面临的核心矛盾探究[J].江西科技示范学院学报,2010(5):95-99.

[3]徐蕻.对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发展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2):15-16.

[4]唐兰,鲁长亮,郑小讯.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古村落保护——湖北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的规划实例[J].科技咨询,2007(5):173.

[5]祁嘉华,孙琳.古村落成为新农村的文化思考——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744-1745,1769.

[6]黄海棠,滕剑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视角的传统村落经济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5(3):23-26.

(责任编辑:陈道斌)

收稿日期:2016-05-12;

修订日期:2016-07-01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ZD007)

作者简介:聂晓(1984— ),女,山东临沂人,湖北文理学院汉江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7-0029-03

Economic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NIE Xiao, ZHANG Tao, DING Linging

(Institute of the Han River,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along with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is facing a severe tes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the mai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is expounded, and the pligh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is analyzed, based on which, the path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bei Province is investigated.

Key words:Hubei Province; Traditional vill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dustrialization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产业化湖北省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