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浓情巧克力》的女权主义精神

2016-03-15 23:11王鑫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人性

王鑫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电影《浓情巧克力》的女权主义精神

王鑫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电影《浓情巧克力》在轻松明快的氛围中探讨了厚重的人性主题,是一部值得反复玩味的优秀影片。从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影片女主人公薇安张扬了女权主义的精神,她蔑视神权,反抗父权,帮助受压迫的女性追求自由的生活。这种女权主义精神的实质是人性的精神,正是由于她对人性的坚守才使得小镇超越了神权的禁锢,挣脱回归了人性。

关键词:《浓情巧克力》;薇安;女权主义;人性

引言

随着二战的结束,遭受重创的欧洲将战后重建提上了日程,美国的摇摆舞曲的传入,引起了性解放和对一切陈规陋习的摈弃。[1]战后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迫使她们重新思考和定位女性的角色内涵,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各国兴起。电影《浓情巧克力》(Chocolat)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的一个法国小镇。影片改编自作家琼妮·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导演莱斯·豪斯特洛姆执导、朱丽叶特·比诺什等众多明星联袂主演的美国影片。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薇安及其巧克力店展开,以新、旧两种势力的较量为主线,庄谐并出,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该片于2000年被搬上荧幕,上映后好评如潮,于2001年获得了奥斯卡奖的五项提名和金球奖四项提名的骄人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其背后强大的明星阵容,但更得益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由法国影星朱丽叶特·比诺什饰演的女主人公薇安是名张扬独立、自由思想的女性。首先在穿着打扮上她就同小镇上的女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镇的女人着装保守,是天主教徒般的装束——衣服宽大、颜色暗淡,丝毫显示不出女性的柔美,而她穿着时髦,“搭着流行披肩,衣着剪裁将丰腴的身体美展现出来,脚蹬亮红色皮鞋,风情无限”[2],是小镇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不独外表,她的行为方式更是彰显着女权主义者的精神。女权主义是一种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同时,它也是一种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3]女权主义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侧重各不相同。女权主义者不满男性霸权,反抗男权压迫,但不是一味强调男女对立,而是强调男女之间的互补和对话。本文以女权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电影《浓情巧克力》中女主人公薇安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权主义精神在她身上的体现。

一、蔑视神权,敢于挑战最高权威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曾作为法国的国教长达100多年,在法国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4]相比于其他教派,它对教义的遵从更为严格和教条。天主教统治下的小镇保守而闭塞,小镇的居民过着平静的、循规蹈矩的生活。天主教提倡父权制,认为上帝是天国的统治者,而男人则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镇长雷诺伯爵是天主教的卫道士和集大成者。伯爵家族世世代代守望着这个村子。伯爵本人工作努力,待人谦虚,以身作则奉行禁欲主义。他就像是小镇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在小镇拥有绝对的权威。镇上的人们对伯爵都特别敬畏,而薇安却蔑视神权,公然挑战伯爵的权威。薇安初来乍到,伯爵以镇长的身份欢迎她们母女的到来并邀请她们参加周日的弥撒,薇安却一口回绝,并不顾伯爵的劝阻在神圣的大斋戒期间开了一家巧克力店。之后薇安同伯爵产生了三次大的冲突。因薇安未婚生子,伯爵四处诋毁薇安不道德,说她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会带坏一些意志薄弱之人,禁止人们同她来往。薇安知道后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前去质问伯爵并坚定地表明态度:“如果您希望我束手无策地打包走人,你会非常失望的。”怒气冲冲出去之后对着教堂门前伯爵家族的雕像一阵拳打脚踢。这是薇安和伯爵的首次冲突。她和伯爵的第二次冲突与约瑟芬有关。薇安鼓励约瑟芬离开塞吉,在她从家中逃走后又收留了她并教给她制作巧克力的本领。伯爵却以上帝的名义竭力维持塞吉和约瑟芬的夫妻之名。伯爵来到巧克力店中“捉拿”约瑟芬,薇安示之约瑟芬额头的伤疤让他无言以对。薇安同伯爵的第三次冲突与以洛克斯为首的流浪者有关。伯爵称这些流浪者无根无神,是不折不扣的“污染之源”,号召大家一起抵制以此达到让他们离开小镇的目的。而薇安却如朋友般地帮助他们并设法让他们被大家所接纳。在与以伯爵为代表的神权的博弈中,薇安始终表现出勇敢与自尊的女权主义精神。

二、反抗父权,帮助受压迫的女性追求自由的生活

天主教把家庭看作一个等级制度,男人是一家之长,处于等级制度的最高层,女人和孩子都从属于他。在天主教徒看来,这种家庭模式是上帝的旨意,不容更改。基督教统治下的女性是不幸的,她们没有地位,有的只是保持贞洁、永远顺从和依附于她们的丈夫的义务。[5]1-42这种性别的二元对立赋予了男人高高在上的权利,造就了女性受虐的弱势角色。在这个小镇上,一个女人如果不满于为丈夫准备一日三餐,生儿育女,满足他们的欲望,那么她就会被认为是一个疯子而遭人唾弃。天主教的教义《圣经》是一个父权制叙述文本,用来建构女性的他者形象和从属于男性的地位,从而使女性不断地被边缘化。[6]被边缘化的女性是毫无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可言的。约瑟芬就是一个不幸女性的代表。她的婚姻中没有爱情,丈夫塞吉认为“除了他自己,没有人愿意碰她”,娶她就是对她天大的恩赐,对她拳脚相加如同是家常便饭。使她痛苦不堪的“不只是受害者的地位,还有自认为注定是受害者的心态”[7]。约瑟芬就是抱有这样的受害者的心态。在她看来,丈夫塞吉就是整个世界的统治者。因此,她对丈夫的毒打历来就是逆来顺受,这种受害者的心态让她的丈夫越发变本加厉。在薇安来到小镇之前,她生活在黑暗的泥潭之中,连挣扎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更不用说设法逃脱了。薇安的出现就像她生命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她灰暗的生活。在薇安的鼓励下,她终于从塞吉的魔掌之中逃离了,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在影片开始,观众看到的约瑟芬是一个蓬头垢面、目光呆滞的神经质女人的形象。获得自由后的她干净整洁,神采奕奕,浑身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尤为重要的是,她终于觉醒了,摆脱了受害者的心态。她接受了丈夫塞吉的道歉但拒绝跟他回家,因为“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她怎能再回到从前。在舞会上,约瑟芬扯起裙摆尽情地舞着,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影片结尾,她接手了老咖啡店,真正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如果没有薇安的鼓励与帮助,约瑟芬也许会永远带着婚姻的枷锁痛苦地了结一生。

三、抵制非人道的传统道德,成为自己和男人的拯救者

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占有统治地位,女性则被沦为“第二性”,只有依附男性才能生存。因而,婚姻几乎成了女性成年后的唯一选择。[5]1-42薇安是传统婚姻观的叛逆者,她违背世俗的婚姻法则,未婚而生子。对于私生女阿努克,薇安并不认为是耻辱的象征。她对阿努克是百般疼爱,把母性发挥到了极致。阿努克自尊、乐观而坚强,这不能不归功于薇安对孩子的疼爱和保护。

薇安是自己心灵的拯救者。从她对母亲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薇安的母亲来自一个流浪民族,跟随着北风的步伐散发古老的菜谱,永远不会定居。薇安从小跟随母亲流浪,母亲去世后,又带着女儿阿努克从一个村子到另外一个村子散布可可菜谱,漂泊的脚步从未停歇。母亲的骨灰对薇安在精神上既是慰藉又是束缚。薇安最终让骨灰随风而逝等于在精神上解放了自己。她在小镇落脚,停下了漂泊的脚步,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不仅如此,薇安还充当了男性的拯救者。伯爵是天主教教义的卫道士。他一丝不苟地奉行天主教的教义,严于律己,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他试图用宗教的教义来感化塞吉,使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然而,伯爵的努力无疑是徒劳的,因为他没能真正走进塞吉的心理世界,充其量只是给塞吉披上一层文明的外衣,塞吉内心里仍属野蛮人。塞吉没能被改造成为一个绅士、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反而成了纵火犯,让自己的双手沾满无辜灵魂的鲜血。伯爵气急败坏,将他永远撵出了小镇。伯爵改造塞吉的善举彻底失败了,他内心的挫败感是可想而知的。他视薇安和巧克力为“撒旦”,信心满满地保证薇安巧克力店会在复活节前停业。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巧克力的生意并没有断绝,薇安也被大家真诚地接纳。在看到卡洛琳竟然也光顾巧克力店时,伯爵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崩溃,他迷失了自己,感到了空前的绝望。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晚上,他爬进薇安的巧克力店,企图将之彻底毁灭。但是,他无意中尝到了一丁点巧克力碎屑,巧克力在他的舌尖慢慢融化,像潺潺流水,融化了他冰封的心。此时的他再也经受不住诱惑,“葬身”于巧克力堆中。第二天早上,薇安发现了橱窗中狼狈不堪的伯爵后,没有嘲笑和奚落,而是表现出了包容与大度,答应为他保密,维护了伯爵的尊严。伯爵给自己套上了一副神权的枷锁,一直生活在宗教织就的罗网之中。他死守宗教教义,用虚伪的神性压抑人性,企图用神权控制整个村子。他极力回避公爵夫人私奔的现实,亦不敢流露出对卡洛琳的爱慕之情,对卡洛琳的暗示和含情的目光也当作视而不见。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被他视为“撒旦”的薇安却是他真正的“上帝”。是薇安拯救了他,使他最终挣脱了宗教教义的束缚,回归了人性,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释放。在电影的结尾,他终于超越了自我,向卡洛琳投去多情的目光。这样的结尾传达了女性主义者的心声,“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男性未必都是强大的,不需要别人的帮助的”。[8]男人也需要女人的救赎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女权主义追求的不是以女权代替男权,而是要达到男女的包容与和谐。薇安的女权主义精神究其实质是人性的精神。天主教及其教义代表的是神权和传统,是非人性。生活在宗教思想禁锢之下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用宗教的标尺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时刻被强烈的罪恶感所包围。追逐快乐在他们看来是罪恶的,需要去牧师那里忏悔,去赎罪。薇安代表的是人性,是仁爱和宽容。在巧克力店和城堡的殊死搏斗中,薇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女权主义精神的胜利,是人性的胜利。正是由于薇安对神权、夫权的抗争,对人性的坚守,才使得小镇的居民超越了神权的束缚,回归了本真的人性。在薇安的感召下,小镇上的人们终于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下,过上了真正宁静而快乐的生活。

结语

电影《浓情巧克力》塑造的女主人公薇安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她敢于向父权文化发出挑战,不畏惧世俗的眼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爱情,鼓励女性追求独立的生活,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她女权主义精神的体现。她不仅是自己的拯救者,而且还是高高在上的男性的拯救者。她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小镇注入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在她的感召下,小镇焕发了勃勃生机,镇上的人们终于能够在宽松的宗教氛围中过上自由和幸福的生活。她对自由的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她的人性美,凸显了她的人性光辉。正是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使这部电影熠熠生辉,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赋予了影片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加亚尔.欧洲史[M].蔡鸿滨,桂裕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80.

[2]张楠.从《浓情巧克力》中解读西方罪感文化[J].华章,2013(11):83.

[3]冯枫.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贾樟柯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形象[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1-37.

[4]郭玉山.现代法国宗教多元化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29.

[5]王玉梅.反抗命运的交响曲: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D].南昌:南昌大学,2007.

[6]蒋栋元.从《圣经》关于女性的罪名看西方的性别歧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9-144.

[7]何煦.解构男权中心,重获女性自我——评玛格·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中的女权主义思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43-45.

[8]郭笑梅.双性同体的新女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41-43.

责任编辑温优华

Feministic Spirit in the Movie Chocolat

WANG Xi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The movie Chocolat, which explores the theme of humanity amidst an atmosphere of relaxation is worthy of contemplatio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eminism,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Vivian, holding that sh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feministic spirit manifesting in her defiance of re⁃ligious authority, fighting against patriarchy and offering help to the oppressed women to seek freedom. The feministic spirit, is in essence the spirit the humanity. Thanks to her adherence to humanity, the small town shakes off the bondage of theocracy so as to return to humanity.

Key words:Chocolat;Vivian;feminism;humanity

作者简介:王鑫(1981-),女,河南宁陵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QN-508);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5-JSJYLX-005);河南大学第十五批教学改革项目。

收稿日期:2014-04-24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6)01-0022-04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功能与人性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情人》的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