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节《诗学》

2016-03-15 23:11王晓东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诗史诗教诗学

王晓东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广东广州 510521)



论黄节《诗学》

王晓东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诗学》是学者黄节执教北大时的诗史专著,其最早版本为执教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时的讲义《诗学源流》,《诗学》以“诗教”的文学史观论析《诗》之经“义”的产生(是为“源”)与历代诗之“辞”的演变(是为“流”),“义”、“辞”并举体现了作者政教观念与艺术表现并重的诗学思想。以“诗教”为史观的《诗学》传统意味甚浓,但作为一部简明诗史,代表了国人在文学史草创初期的成就。

关键词:黄节;《诗学源流》;《诗学》;诗史;诗教

黄节(1873-1935),广东顺德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诗学》是他在文学专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程中山指出清宣统二年(1910)的《诗学源流》为其最早版本,《诗学》的版本体系为:初本(1910)、修订本(1918、1919)、再修订本(1921及以后)。[1]程文在版本对比分析上有所疏失,笔者曾撰《黄节〈诗学〉考辨》对比分析各版本之间的差异,修订本除行文更严谨、论述更周密等一般价值外,更可见出作者的诗学思想及批评精神[2],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黄节《诗学》做更完整的学术考察。

一、“诗教”的文学史观

书名“诗学”与西学Poetics(诗学)含义不同,主要指“诗史”;在书中又有其他多种用法:

1.作品及诗史,如“诗之有学,此其初期也”。(《诗学之起源》章)

2.诗体,如“则汉魏间之诗学源流亦可见也”。(《汉魏诗学》章)

3.诗风,如“山谷诗学源流,得自其父黄庶及其外舅谢师厚”。(《宋代诗学》章)

4.作诗方法,各章(尤其唐、宋二章)中所论的具体的读诗、作诗指导。[3]

可见,该书之“诗学”与传统文论类似,是一个含义极广且并无明确界定的术语。

序言开篇首先论述诗以“义”为根本:“诗教之大,关乎国之兴微……义废则国危”;次论学“辞”之重要:“《诗三百篇》,学者童而习之,然闻其义而忽其辞,则不能引诸吾身,以称情而出”;进而指出该书的研究之法:“诗之义存乎《三百》,而辞与世推移……是故学者于《三百》求其义,于楚辞以降求其辞,由是引诸吾身,以称情而出……兹编之讲习,求其辞于后世,而衷其义于《三百》者也。”

可见,黄节的诗学观念源于传统的诗教说,以关乎政教得失为诗之根本,这与他编辑《古诗歌读本》(1909)的主旨相同:

吾友黄子晦闻治诗之暇,以为诗教之不可一日废……乃复集后世孝子忠臣仁人悌弟烈夫节妇之篇咏,都为一书……其有裨于国教庶几不甚少也。(任元熙《序》)

取其词旨雅正而音节谐和者……若夫词虽工美而无益于人伦风化者概不选入。(黄

节《编纂例略》)[4]

当然,黄节并不否认诗的艺术特质,与北大学生信云:“初观古人诗,往往从词句声韵求之,此境仆亦曾经历,设再深研,则将进而求理境。”[5]310可见作者并不忽视诗之“词句声韵”的艺术价值。他曾称赞卢世□《读杜私言》在笺注杜诗“典制、事实、字句、章法”上“提挈大纲,比类研精”[5]311的优点,这些被肯定的笺注价值都与诗歌的艺术层面密切相关。《诗学》序言中特意指出近来学诗者“闻其义而忽其辞”的弊端,可见他的“诗教”观并不否认诗的文学属性。

二、“要言不烦”的诗史

首章《诗学之起源》分四部分论述:上古歌诗不分,古无诗学;而后《颂》“立为专体”是诗学初期;春秋外交“称诗以论其志”是为中期;春秋后“贤人”以“失志之赋”来“恻隐古诗之义”,是“诗学之兴”的末期。分期以《诗》为原点,初、中、末三期分别是作诗、赋诗、论诗三个历史阶段,结合朱自清《诗言志辨》所论,可知黄节《诗学》侧重于“诗言志”的“政教”价值。该章既论诗史之始,又进一步为全书“诗教”文学史观立论。

作者认为《诗》的经“义”(政教思想)贯穿诗史始终,以下六章依次分析历代诗歌之“辞”(艺术方式)的历史演进:

次章《汉魏诗学》,论诗由四言变为五七言。根据传统“诗骚起源论”,五言诗“源实导于《三百》”;关于七言,引刘勰观点认为“亦出自诗骚”。除诗体之变外,还以钟嵘《诗品》为根据略论代表诗人,如“李陵之诗源于楚辞”。

又次《六朝诗学》,论诗由五七言古体变为近体律绝,指出“诗之体格,无不备于是时”。因五言较七言“源流为远”,所以其后专论六朝五言代表作家的诗学源流,所依据的仍是钟嵘的观点,修订本还参照《诗品》增补了诗人源流表。

又次《唐五代诗学》,较前两章详细,作者采四唐说依次论述各时期的诗风演变:初唐陈子昂“一变”唐风;李、杜“气格、声律至详极备”而“唐代诗学盛于此”;天宝后,诗风于韩孟、元白凡二变;晚唐,诗风于温、李再变。

又次《宋代诗学》,是论述最为用力的一章,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分论宋代诗风之变和各阶段名家:从北宋苏梅(“稍变”宋风)、欧阳修(“尽变”宋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宋代一“大宗”)、陈师道到南宋杨万里、陆游、永嘉四灵、范成大、姜夔、爱国诗群等,重要诗风、流派、作家多有论述。黄节古诗创作宗宋,尤重陈师道,《诗学》突出宋代亦可证明其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的契合。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对所推崇者多有学习指导:

(黄庭坚)集中年谱所编之诗录,正可按年求之,此则读山谷诗者所略注意也。

(陈师道)尤当兼观其行及其际遇,以见其立言之旨,始为善学后山者耳。

这体现了古典文论注重训学、实践的特色,更与本书讲义的特质相吻合。

二是诗教观念在具体批评中的体现:

(王安石)诗虽佳,而性情有未理矣……本质有未美处。

(陈师道)多怨而不失身……有持身之义,则诗虽多怨而无害。

王安石因“狠戾”(引王渔洋语)而其诗为人所讥;陈师道诗虽多怨,但能做到“不失身”、有节制,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所以值得称赏。

三是诗歌批评的现实观照,论陈师道:

后山有持身之义,则诗虽多怨而无害,否则叹老嗟卑,其言愈冷,其中愈热,鲜不至于失身不止,是未善学后山而得其害矣……吾实有所见而言之,欲以救今日学后山之失者,此非小故也。

晚近诗坛宗宋学黄(庭坚)陈(师道)者甚多,黄节也是其中之一,因此特别指出“今日之失”予以告诫,这是他诗学批评重视现实参与、力求客观的可贵之处。

末章《金元诗学》、《明代诗学》,因诗之成就弱而略写,仅大略指出关键处:金“惟元好问一人”;“诗至元而衰矣”;明诗“益衰”。

作为一部简明诗史,《诗学》各章重点突出,能体现不同时代的诗歌特色与成就,朱自清因其“要言不烦”[6]而将该书作为古典诗史的推荐读物。

三、《诗学》的学术史定位与评价

作者在序中申明“诗教”的观念,在具体诗论中也反复强调诗的温柔敦厚和政治教化,以“义”为一贯的标准来衡量历代诗歌“辞”之演变,同时又以“辞”的代变来表现“义”的至高无上。由此可见,在诗学观念上他属于典型的“儒家实用理论批评家”[7]。而坚持诗教、诗义,又使得他的诗史探讨必然以“源流正变”作为主线:“源”即《诗经》之“义”、“流”则历代“辞”变,而“源流正变”正是“传统文学史学的中心命题,也是传统的文学史观区别于近现代各种文学史观的主要标志”[8]。因此,若仅从史观来看,本书仍属传统的诗史研究范畴。

在“源流正变”的动因分析上,黄节坚持“势”(文学自身发展趋势)、“时”(时代氛围)结合的论述方法。在重点论述诗体源流演变时(汉魏、六朝章),以“势”为主探讨五、七言之形成与演变;在分析诗人、诗作、诗风时(唐、宋章),则主要以“时”为主,以时代风雅的盛衰来解释诗之盛衰。

在这种传统诗史的论述范式中,作者突出了自己宗宋、尤重黄(庭坚)陈(师道)的诗学观念,如论黄:“山谷于诗虽学杜,而能自成面目,由其读书之功也”;论陈:“不怨则忘其君,多怨则失其身”、“喜其多怨而不失身耳”。虽然宗宋,但他对其他朝代也并不一概排斥,如论盛唐:“气格、声律,至详极备”,唐宋之争的淡化与通融,与他九江学派的师承有关(黄节师简朝亮,简朝亮为朱九江弟子,朱九江正强调“诗无唐宋之别”[9])。

但以“诗教”为根本理念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黄节在执教北大后对此书做了修订,但“诗教”理念并未改变,这直接导致很多批评的牵强,如论李白部分:

顾其天才卓绝,而忧时感愤,恒发于言。开元中,白既以杨妃之谮去国,意怏怏,作《雪谗诗》;天宝中,北讨奚、契丹,勤于兵,作《战城南》;天宝末,君子失位,小人用事,以至于胡将称兵,天子幸蜀,作《远别离》……等篇,……忠义激发,又足以系夫三纲五典之重。识者称其深得《国风》讽刺之旨。

以“忠义”、“三纲五典”论诗仙太白实在片面。此外,与传统诗论相似,《诗学》也有不可避免的主观化、随意性的缺憾。如最为着力的《宋代》章,每每以“平心而论”来代替客观分析。传统诗话、诗论在文学史体系化、理论化的要求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一部极其精炼的诗史,《诗学》以两万五千余言论述先秦至明的诗歌演变,重要诗人流派、诗体诗风多有涉及;在具体论述中,多能综合各家意见得出一个较为稳妥的结论,虽然显得引多论少、缺乏理论创新(如汉魏六朝部分论诗人源流全取钟嵘《诗品》观点),但颇有破空疏、重实证以及兼采众长、集大成的清学风范,这当与他早年受教于粤东大儒简朝亮有关。

这部偏传统的论著,大致反映了国人在文学史(通史、专体史)草创初期的基本状态。有研究者似乎将之定位过高,如毛庆耆认为该书“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王国维的《宋元戏剧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样具有学科建设的奠基意义”。这种价值判断失误与毛文对初本《诗学源流》的失考有关:“1919年,即五四运动那一年,《诗学》已于九月出第二版……其初版可能在1918年。这是产生于中国近代与现代交替时的一部学术著作。”[10]122程中山论文对此误判有详细的分析,可参。

当然,著述时间只是参考,学术史的价值判断不能仅凭创作时间来确定,更要考察其学术理念。毛文的这种价值类比显然低估了王国维、鲁迅论著的学术史意义,朱自清先生认为:

西方文化的输入改变了我们的“史”的意念,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学”的意念。我们有了文学史,并且将小说、词曲都放到文学史里……我们有了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这是我们的第一本文学专史或类别的文学史。新文学运动加强了新的文学意念的发展。小说的地位增高,我们有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11]127

毛文将学术转型背景下的戏曲、小说与传统诗文不加区别的等量齐观,完全忽视了《宋元戏曲史》和《中国小说史略》这两部“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前无古人”的“拓荒”之功(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12]。更何况,这两部著作中所体现出的先进理念、科学精神、体系建设实在是囿于“诗教”的《诗学》难以达到的。因此,不能因为他们生活年代相近(黄节1873-1935、王国维1877-1927、鲁迅1881-1936)、所著都为文学专史(诗史、戏曲史、小说史),就将他们的论著并列。

至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毛文认为:

林氏所谓“文学”专指古代文章,诗词歌赋不在所论之列,近乎现在所说的古代散文……林氏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出版八年之后,似乎是等待黄节的《诗学》一书对中国诗歌进行历史的研究。[10]122

“似乎等待”实属臆测。林氏《中国文学史》作为“国人草创之作,水平不高”,“对象不明,体例混淆,书中文字学、书法、训诂学、经学、史学等与文学一道出入其间”。[13]相较而言,黄节《诗学》确比林著在体系性、完整性、集中性上向现代学术迈进了很多。

其实,黄节真正与林氏《中国文学史》可比的并非《诗学》,而是他出版于1909年的《文学史概》(也是执教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时的讲义),其《叙论》曰:

……撰写《文学史概》,推文学之本原,析古来之派别,上自太古下迄今世,表兴替之所由,明得失之有在……聊以觇历代文章变迁之大势云尔。[14]

全书分十编,下设七十五章,体例宏大,叙述完整,约十万言,以历史顺序依次论述各时期的重要流派与作家。全书论述重点仍在有宋一代(该书线装两册;第二册为宋代、辽金元、明代、国朝四章,宋代部分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文学史概》还较《诗学》多出《国朝》一章(即当代文学论部分)。比林著晚出的《文学史概》,在论述体例、内容、规模以及文学史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惜此书并无再版,也就不大为人所知了。

要之,《诗学》这部偏传统的论著以它严格的论述范围、精炼而完整的历史叙述、融汇各家意见的综合性代表了诗史研究由古典迈进现代的初期成就,可以视作自晚近以来学术研究现代转型的一份实绩。虽然它有很浓厚的传统影子,而且存在一些现代性匮乏,但这种矛盾性、复杂性正是转型初期学术成果的基本特性。

参考文献:

[1]程中山.黄节《诗学》的成书年代及其版本考略[J].学术研究,2006(10):133-137.

[2]王晓东.黄节《诗学》考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0-103.

[3]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C].上海书店,2002: 489-516.

[4]黄节.古诗歌读本:第一册[M].铅印本.广州:国学保存会,1909(宣统元年).

[5]黄节.蒹葭楼自定诗稿原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6]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89.

[7]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4.

[8]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4.

[9]张纹华.朱次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1.

[10]毛庆耆.黄节《诗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1]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7.

[1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06.

[13]徐公持.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代化进程论略[J].中国社会科学,1998(2):146.

[14]黄节.文学史概[M].铅印本.广州:台城公司,1909(宣统元年).

责任编辑吴二持

On HuangJie’s Poetics

WANG Xiao-dong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Communication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

Abstract:“Poetics”is HuangJie’s epic monograph;“Poetic Origins”is its earliest version.“Poetics”gives an analysis of epic poetry with“Poetry Education”literary history.“Enlightenment”and“diction”simul⁃taneously embodies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dea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of both the poetic thought.“Poet⁃ics”has strong traditional meaning, but as a concise history of poetry, it represen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HuangJie;Poetic Origins;Poetics;history of poetry;poetry education

作者简介:王晓东(1979-),男,山西临汾人,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讲师。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D15CZW07)。

收稿日期:2015-05-07

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6)01-0013-04

猜你喜欢
诗史诗教诗学
背诗学写话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杜诗“诗史”说检讨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杜甫《北征》诗中“赋”手法的特色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试论杜甫“诗史”在宋代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