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民歌的风俗演变

2016-03-16 05:05
关键词:土家土家族民歌

张 艺

(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



鄂西土家族民歌的风俗演变

张艺

(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

鄂西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时代发展,其风俗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民歌的内生因素已经从谋求生存的劳动驱动到精神追求的娱乐驱动,从扬善惩恶的宗教信仰到多元化的世俗需求。为此,我们要对建立在传统信仰价值基础之上的音乐体系进行文化解构,突破原有的价值理念导向,同时进行信仰、世俗、本体、审美等层面的价值重构,以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

鄂西;土家族;民歌;价值重构

一、从谋求生存的劳动驱动到精神追求的娱乐驱动

居住在清江流域的鄂西土家族能歌善舞,传统艺术有古代的梯玛神歌、毛古斯、傩堂戏、竹枝词以及摆手舞、跳丧舞、哭嫁歌、地方戏曲、情歌等,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而成为土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早期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数诞生于谋求生存的劳动之中,反映了土家人对于劳动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向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不少作品讲述了湘鄂渝黔古代巴人的劳动生活。这时候的民歌以情感吟唱为主要方式,基本采用叠音、衬词、儿话音等手法,起到了缓解劳动强度、丰富劳动生活的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生活情趣。

这些诞生于土家族初始历史阶段的民歌艺术,在音调、节奏、唱词、音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原始风貌,体现了土家人对于劳动生活的朴实追求。可以说,这些民歌是由于农耕生活方式而产生,在这里,劳动是作为一种内驱力,成为土家族民歌产生的重要内因,也为土家族民歌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现代,土家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不少土家族地区的民俗已经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变化,甚至逐渐被汉化,基于劳动生活的民歌也随着商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变化,民歌的演唱方式逐渐从传统民俗转变为一种单纯的精神追求。例如,土家族旧时流行一种被称为“撒尔嗬”的丧葬习俗,家中有长者去世时,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思与孝敬,人们便举行“撒尔嗬”仪式。这是土家语,汉语意思为丧歌。跳丧过程中,吟唱起舞是仪式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由年长者跳起撒尔嗬,年轻人则在一旁摆弄动作进行模仿,也可以一起参与配合撒尔嗬仪式,也可以一人鼓掌、多人跳丧。所谓“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送人情”,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撒尔嗬来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对丧亡人家的慰藉。而近些年,在跳撒尔嗬的时候,人们不像之前那样有组织有分工,而是随意参与、随意组合,只要相互认识,都可以一起跳。撒尔嗬的传统功能也因此发生了新的变化,原先是基于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到了现代则主要是一种娱乐性的驱动,也就是说,人们参与这种仪式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哀思慰藉,而是出于娱乐交流的现实需要,于是很多原有的禁忌被打破,如在传统观念中,妇女跳丧是不吉利的象征,土家当地的俗语有“男跳死一个,女跳死一窝”“男人越跳越旺,女跳家破人亡”的说法,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有这种禁忌了,男女可以随意加入其中,大家也不以为逆了。

这种演出方式表明,现代土家民歌已经融入了很多新的时代因素,生存于农耕文化土壤的土家族民歌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传统的习俗必然会要演变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才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此来看,土家族民歌的内生因素已经由原来的劳动驱动演变为如今的娱乐驱动,这是我们观照当代土家族民歌文化内涵的重要背景。

二、从扬善惩恶的宗教信仰到多元化的世俗需求

土家族民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了扬善惩恶的宗教活动之中,最常见的则是摆手歌。摆手歌是土家人跳摆手舞时唱的歌,又叫古歌,它是土家原始宗教中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丰收,寄托了土家人的淳朴心愿,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类。摆手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土家语称之为“几那月捏沙”的民歌,是歌颂祖先业绩的赞歌,主要向世人揭示土家族的远古先祖和英雄人物事迹,进行神化崇拜,赞美英雄人物的善良、勤劳、勇敢、智慧,并对坏人坏事和不良现象给予鞭挞和讽刺,具有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和鲜明的民族性格。如来凤茅坝的《点兵歌》,歌曲的主人公是杨宗保,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古代英雄的崇拜和敬仰。这首歌为羽调式,结构为上下句的一段体,上句较规整,下句较自由,旋律朴素简单。

摆手歌里面还有请神歌、送神歌、扫堂歌等等宗教性歌曲,分别用于不同的宗教仪式场合,表现了土家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淳朴厚道的美好品质。由此看来,基于宗教信仰的摆手歌内容丰富多彩,既是一个展现土家人宗教信仰的统一体,又可以独立成篇,是土家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到了近代,随着多民族地区的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社会经济的转变发展,土家族的风俗生活也更加多元化,以扬善惩恶为主旨的宗教活动也逐渐开始世俗化,其丰富的文化元素得到了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认同,成为发展地区文化经济的文化名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文化搭台”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模式,将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旅游开发,通过展示土家族民俗风情以体现民族传统特色。例如,在当地的旅游文化中,土家族人推出了一系列以土家民俗风俗为背景的土家美食,推出土家面面肉、土家糯米酒的同时,将山歌、劝酒歌等融入到美食文化中来,这种运用现代传播将土家族民歌融合进来的方式不仅让外地人领略到了土家人的特有风俗,也将土家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下面我们以《黄四姐》为例:

在这首《黄四姐》中,为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歌词已经发生了适应性变易,生成了很多演唱版本,成为了土家族男女青年恋爱的必唱情歌。同时,《黄四姐》的唱法也发生了变化,适应了不同时代对于音乐审美的需求,构成了《黄四姐》无与伦比的艺术特点。

再如饮茶歌《六口茶》,这首民歌反映了土家族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是鄂西土家族男女追求爱情及其向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礼节。

这首情歌说的是一个土家男子借着喝茶跟一位土家妹子套近乎,一问一答,从女子的父母到家中的兄弟姐妹问了遍,娇羞的少女心里愿意,嘴上却不服软,最后女子告诉男子自己的年龄,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所以,还在等什么呢!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土家民族的民俗风情。但是到了现代,结合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六口茶》作为地区旅游经济中的文化表演项目

在土家族风俗旅游中,将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整理出来,已经为当地旅游经济融入了特色土家文化。不可否认,这种商业开发式的做法有其掠夺文化资源、忽视民歌内在发展规律等弊端,但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土家族民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正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民歌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这种新的表演方式无疑为民歌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

纵观土家族民族音乐的发展轨迹,既有令人骄傲的辉煌时期,也有面临生存的现实窘境。我们在引为自豪的同时,更需要保持冷静,因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民族音乐艺术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遭遇着“尴尬”的处境,风俗特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异、蜕变、消失、新生……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土家族民族音乐,依旧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要对建立在传统信仰价值基础之上的音乐体系进行文化解构,突破原有的价值理念导向,同时进行信仰、世俗、本体、审美等层面的价值重构,使土家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发生改变,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

[1]李淼.土家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J],大众文艺,2010,(5).

[2]谢亚平,戴宇立.对接:土家族传统民歌与现代传播[J],艺术百家,2009,(12).

(责任编辑:胡光波)

湖北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5Y130

2016—05—22

张艺,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I277,2

A

1009- 4733(2016)05- 0055- 02

10.3969/j.issn.1009-4733.2016.05.011

猜你喜欢
土家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