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认同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功能的着力点

2016-03-16 05:41陈第华
关键词:着力点

陈第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2)



构建认同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功能的着力点

陈第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2)

摘要:加强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的引导与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人们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科学性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并非天生,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它只有被认同才能深入人心,成为思想和言行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其被认同的前提是自身所内含的科学性,而实现政治承诺则是彰显其科学性的现实基础。唯有如此,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真信真行,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构建认同体系创造可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认同体系;引领功能;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发挥它引领功能的根本依托,而其关键,在于人们主动地以它为思想和行动的参照与评判标准,自觉接受它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体系是发挥它引领功能的着力点,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们真信真行,它才能入脑入心,为发挥其引领功能创造可能。

一、彰显核心价值观科学性是构建认同体系的前提

“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人民日报》2007年2月12日。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居内核地位、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其科学性是体现其主导作用、实现其引领功能、巩固其核心地位的前提。随着人们理性意识的增长,认同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全面考察和理性批判逐渐成为认同一种思想观念的前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其科学性,才能说服人,更好地发挥引领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的价值观不是空想的观念体系,而是客观地来源于经济社会,是对经济社会的反映。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意识形态领域最具国情特征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它对社会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臆想,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下做出的正确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是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马克思主义既是探究真理的科学理论,又是科学的价值观理论。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里,对其科学性的质疑从未停止,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与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繁荣稳定的反差,使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页。局面迟迟未出现。事实上,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不能形而上学地用某个特定历史片段来否定,而必须以百年尺度来阐释。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以惨痛的教训从反面印证了机械地、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必然是穷途末路。作为科学的价值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鲜明的阶级性上。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经由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强调:“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要维护其统治地位,总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反映其利益追求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正是以其理论和价值取向的科学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保驾护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然就有了科学性的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否则国家必定涣散,社会必定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又没有脱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世界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价值观必须根据国际格局变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调整、利益格局重整、价值取向多样的局面适时调整才能保持科学性。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中国发挥着越来越显要的作用。然而,世界并不和平,局部冲突引发的地区冲突呈上升势头,一些悬而未决的地区矛盾也阻碍着世界和平,这为我国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新问题、新矛盾逐渐浮现。从经济体制改革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未根除;就政府自身建设而言,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三公经费过高、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还依然严重;从社会发展上看,社会总体是和谐的,但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从思想观念上看,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面对新形势,我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立足民族传统,又积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既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又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最大程度满足了人们的价值期待,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与追求;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前提下不断根据新形势凝练价值。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具备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优越性的资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最大多数人价值共识的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了价值目标,它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不论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还是个人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都具有最大的包容性,是最广大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最大多数人的价值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赶时髦,更非自我标榜,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战略任务是不可能靠少数人、靠执政党一己之力完成的,而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建设合力。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汇融合的背景下,“价值分裂”的幽灵始终挥之不去。力往一处使就必须有一个最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对价值观的凝练不仅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追求,也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要求,是最具共识性的价值目标。

二、实现政治承诺是构建认同体系的现实基础

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认同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和整合功能的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套科学的价值体系,但它不应是书斋学问,而应当贴近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正是主流意识形态承诺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既满足了人们的期待,又物化了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价值观是一套规范体系,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对社会的政治承诺。只有当这种政治承诺实现了,人们才可能接受统治阶级倡导的价值观。当然,政治承诺不是统治阶级的一意孤行,它必须得到社会认同。“因为,民众无论是对执政党的价值认同或制度认同,最后都要落脚到对执政党的政绩认同上,没有政绩,即使价值体系再先进、政治制度再科学也无济于事。”*谢方意:《政党执政能力与合法性相关研究——从政治学视角》,《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目标,就是要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所以要以此三位一体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在于它们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而且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不同层面的细化。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中,国家层面的目标“最集中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诉求”*龚群:《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在无产阶级执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由,“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要求,这些目标没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无现实保障。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经济富足的社会。“富强”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目标,就是要求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富民强。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的时代,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提高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的需要。“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停留在理论论证上,而必须在现实中得以验证。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经济总量,改善民众生活,实现国富民强,这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服力的物质基础。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体现在享受民主的人数上,更体现在质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权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制度民主建设,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制度化保障,通过规范化的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激发党的创新活力,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畅通党内民主渠道,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条例,健全基层选人用人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切实做到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

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新时期继续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就是要继承文明遗产,开拓创新,再创文化新辉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吸收借鉴“不是脱离各个民族的价值而独立存在的抽象共相,而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对某些基本价值的认可”*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的价值共识,谨防以抽象的人性为依据,将资本主义文明视为终极追求的“普世价值”;立足国情与历史,凸显社会主义文明的民族特色,吸收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加大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对落后地区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的可及性。“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不断提高生产力,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面貌的全面改善。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人与人和谐相处,究其实质,就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党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7页。的新的分配原则,保护合法收入,依法取缔惩处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关注初次分配的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重视公平,通过税收、社会福利等再分配手段将公平置于优先位置,对弱势群体和为改革而做出牺牲的利益受损者予以合理的补助,防止因贫富悬殊激化矛盾,弱化对执政党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实现改革成果由全民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杠杆引导节约能源,减少有毒物排放,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缓解环境压力;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引导人们合理消费。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所设定的价值目标是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价值追求的前提与基础。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育市民社会得以实现,此时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重要。缺乏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国家的发展就缺乏助手和监督者,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难以实现。不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都必须以现实的道德个体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期待、关系到个人的企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承诺,关系到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争取人们的认同,在理论自洽之外还必须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其价值的合理性,以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吸引和感化民众,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三、构建核心价值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层相扣的认同体系

个人的思想观念是极富个性化的,其中难免夹杂着不科学的成分。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不仅可能阻碍个人成长成才,也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确定性。然而,对个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的思想观念并非天然契合。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思想观念的引领,必须使人们悦纳它,主动地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但在繁荣背后隐藏着落后、消极、低俗甚至反动的内容,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为和谐社会增添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以科学的价值观引领人们思想观念,以明辨是非,分清黑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国情、世界文明成果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大众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诉求,并实现了三者的契合与统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必须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着手,构建三位一体的认同体系。

认知是个体加工信息从而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逻辑起点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就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形式,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为稳定和正面的印象和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彻底性,就体现在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和依托,并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要求,并在其中寻求最大公因数,最大程度凝聚共识。人们接受一种价值观,总是从被动的表面接受到转变观念和认识,最终自愿接受价值观所承载的观点和价值观念。深刻、全面、正确的理性认知有助于人们形成对事物科学的判断和坚定的政治观点,而这种理性认知建立在理论的彻底性上才具有吸引力和支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必须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引导人们达成理性共识,从而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认同。

情感认同是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性认知之后,对它产生充分的信任、热情、愉悦等积极情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悦纳之情。积极情感的介入消除了人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隔阂,使价值观比单纯的理论形态更具说服力。“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页。人们的积极情感来源于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进行评价之后而形成的善恶判断和爱憎态度,从而引发内心的真切体验。情感来源于理性认识,又强化着认识,因此,情感认同将发挥比认知认同更强的调节功能。

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必须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情感上感化他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的两种基本需要,任何一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将影响士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教育群众。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问题,除少数是纯思想认识偏差引起外,大部分是由人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难以解决的实际矛盾等实际问题引起的。纯思想认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得以纠偏,但是对于由实际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则必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方能解决思想问题。因此,要让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情感,必须把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提高思想境界,又办实事,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价值认同的三个层次是统一的。行为是人们主观意识见诸于客观现实的表现,行为认同则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外在表现和目的所在,也是人们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经由行为认同形成行为习惯对于认识的巩固和深化、情感的丰富与升华都起着强化的作用。“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建》2008年第5期。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必须将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分层次地开展行为认同,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合适举措。

广大党员、干部、文化工作者应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表率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广大党员必须在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学习中起先锋模范作用;领导干部担当着带领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担,如果他们不能身先士卒地践行核心价值观,那必然不适合扮演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角色。“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只有形成一股全民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实现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的示范作用具有强大的榜样力量,他们必须提升艺术修养和道德境界,引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从他们的德艺双馨中学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有意义的人生。

(责任编辑:李莉)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the Key Point for Giving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HEN Di-hua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TeachingandResearch,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of people’s ideology and behavior is the bounden du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well as the guarantee for people’s proper ideology and behavior. As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neither natural nor naturally made, it can only be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and become the guidance for people’s ideology and behavior unless it is identifi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the premise of their acceptance be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ir ow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commitment being the realistic basis of their scientific nature. Only by so doing can people trust and implem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well as make it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in terms of cognition, emotions and behavior.

Key word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the leading role; key points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2-0095-06

作者简介:陈第华(1985-),男,福建连江人,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1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福建省社科联一般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及价值秩序的建构”(编号:2015B001)

猜你喜欢
着力点
新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学好集合的三个“着力点”
乡村振兴的几个着力点
坚持把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专用车着力点在哪里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着力点
从民政舆情知不足及着力点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着力点